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丨大连理工大学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展示

习无边界 简学头条 2023-01-05

点击蓝字关注简学


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的认定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课程育人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本文汇总了大连理工大学2门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内容,供各院校教师学习、借鉴。


《材料力学》

主讲教师简介

王博,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近5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系列教材2部,作为本科生必修课“材料力学”主讲教师,实际课堂教学320学时,选课1075人;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作为主讲教师开设“材料力学”慕课,选课总人数超过10万人,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首批一流本科生课程,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


王博教授带领教学团队构建了富含红色基因的材料力学多层级课程思政体系,建立了以“六进”为举措的科教融合工程化教学资源,构建了“胸怀祖国、自立自强、勇攀高峰”为导向的多维度教学方法。曾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3项、省教改项目3项。


王博教授是新华网首批课程思政名师、辽宁省教学名师。曾获全国第四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二等奖、辽宁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标兵、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辽宁省五一奖章。另外,王博教授还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1完成人)、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第1完成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等。担任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课程简介

材料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是工科大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既是各门后续力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并继续发展着的独立学科,在机械、土木建筑、航空航天等许多工程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载荷作用下可变形固体的力学性能,安全工作必须满足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条件。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扭转、弯曲、应力状态分析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压杆稳定、能量法、静不定结构、动载荷、疲劳、截面图形的几何性质等。本课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并能熟练运用基本知识解决工程设计的力学问题。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由我国著名力学家钱令希、唐立民于1957年创建,综合实力在全国力学学科处于一流水平,在面向重大装备的结构力学领域处于世界引领地位。本课程依托大工力学系,基于顶尖学科资源和历史底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将服务国家需求的工程案例、力学史融入课堂,弘扬科学家精神和科技报国情怀。课程2017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每年3万余人注册学习,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首批一流本科生课程,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

教学特色

课程难点

1. 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教学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材料力学教学肩负着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锻炼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师合作等任务,需要不断变革和发展。


2. 材料力学课程内容理论多工程应用少,导致学生工程创新能力不足;教学方法重专业知识轻逻辑思维,两种能力培养难以兼顾;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善循规蹈矩疏革故创新。

措施办法

1. 推出大师进课堂、学生进国重、科研进大创、成果进教材、工程进课件、案例进习题等“六进”举措,建设工程化教学资源。组建院士、杰青领衔的高层次、学术化和国际化教学团队;利用国重设施指导学生工程实践;大创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国家级平台出版教材、课件融入工程创新成果、工程案例融入习题/竞赛题。


2. 以筑牢专业知识、助塑逻辑思维、铸造实践创新能力三个目标为牵引,建立逻辑导引的课堂教学、工程牵引的实践教学、多维度竞赛教学三种方法协同的教学模式,提出师资队伍高端化、教学资源工程化、教学手段信息化的课程建设三个标准,从三个维度创建立体式基础力学课程建设“3-3-3”新范式。


3. 采用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多维度教学方法。建立线上、线下及混合式信息化课堂教学方法,提出“基础-综合-设计-研究”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构建区域-全国-国际多层级赛教融合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知识、逻辑思维、工程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由旁观者向实践者、课堂内向课堂外、知识学习向工程创新的转变。

教学效果

材料力学课程建设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力学学科,基于几代人的传承,已形成鲜明的计算与工程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近十年,结合课程多位主讲教师在航天、海洋等工程领域的科研经历,构建了以课程知识为基础的课程思政体系,建立了以“六进”为举措的思政融合教学资源,构建了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的多维度教学方法。

学生评价

教学团队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自2017年以来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开课八期,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师生及社会学习者选课学习,总人数超过12万人,被学生评价为“我听过最好的力学类课程”,被同行高校评价为“课程教学特色鲜明,教师经验丰富,讲解形象生动”;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下课程得到学生广泛认可,最近一期学生评分高达99.6分;线下课程获校优秀课程、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效果突出、成效显著,教学体系科学完备、教学效果出色,受到我校师生的广泛好评。配套的高教社教材被近20所高校选用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教学模式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等10余家媒体专访或报道,吸引了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30余所兄弟院校来访交流,教学团队负责人受高教出版社邀请作为主讲嘉宾介绍教学经验。


所培养的学生在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等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国际、国家级竞赛奖励122 项,其中一等奖16 项、二等奖37 项,包括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1 项。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

主讲教师简介

王立成,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混凝土强度理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和特种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等。


被评为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021年)和大连理工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2021年)。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6部,参编工程设计手册2部,参编的教材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优秀教材、“徐芝纶教材奖”一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和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等奖励。主编《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课程思政案例汇编》。2014年获第四届全国水利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主持和参加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省部级和校级教育教学改革基金项目6项。


担任国家标准《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50135)、《烟囱设计规范》(GB50051)、国家能源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编订组成员。主编教材:[1]王立成主编.港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2]王立成主编.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1版、第2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1、2020.9。

课程简介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使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专业基础课,共76学时,4.5学分,面向大三年级本科生。本课程以培养从事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并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能力以及国际视野和良好交流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内容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基本物理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原理,受弯构件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压、受扭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的讲解;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着重设计原理和基本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重大工程和学术大师、校友们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项目建设事迹背后的思想故事,突出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传递了“大国建造”、“工匠精神”、“大工贡献”和“大工红色基因”等精神力量。学生们的专业自豪感和行业认同感得到显著提升,对我国港口航道等基础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有了深刻认识,对集中力量办大事、为人民办大事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了切身感受。


教学特色

课程难点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法,即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方法虽然能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理论知识,教学效率相对较高,但也存在单向信息传输,学生思维和学习被动,学生无法直接体验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本课程中,构件的配筋为主要学习内容,理论计算学生往往不难掌握,但计算完以后钢筋在构件内如何放置?理论和实际是否相同?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现场教学的课时分配,带学生到施工现场就钢筋位置、受力、搭接等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措施办法

建立了“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提出了理论(教室课堂)-实践(实验室课堂+建筑工地课堂)-理论(教室课堂)的循环教学法。全过程引导学生对工程实践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参与程度,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的目的。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试验为载体,全面培养学生参与试验、准备试验和操作试验的能力,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试验教学大纲和要求独立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和试验计划,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计划。实验时,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完成试件的安装、测量仪表的调试、加载、数据读取等实验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评定学生学习成绩。过程考核中,注重学生参与专题调研、课堂讨论、实践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考察。设置了围绕重大工程和学术大师、校友从事科研和工程项目建设事迹的调研课题,开展反转课堂和教师互动讨论,考察学生对我国土木、水利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和背后制度优势的认识水平,以及对“大国建造”、“工匠精神”、“大工贡献”和“红色基因”等精神力量的理解和感受。设置与重大工程有关的背景资料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性试题,且答案不唯一,突出对学生国家战略和工程思维能力的评价。学生在完成文献调研、现场学习和试验方案设计后,需提供实践或试验报告,通过试验报告的综合水平和完成质量给出过程成绩。

教学效果

建立了以工程和实践为导向的“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试验为载体,全面培养学生参与试验、准备试验和操作试验的能力,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试验教学大纲和要求独立完成自己的试验方案设计和试验计划,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试验计划。

学生评价

学校教务系统学生主观评价留言:“授课重点突出,有层次,善于启发引导,重视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思想教育很深刻受用”、“课上还有一流的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和讲课结合,很棒棒”。主讲教师王立成老师最近一学期学生评价评分为99.46分,学校教师教学评价为99分。过去两年授课班中的王艺睿、史天颖、田世豪同学获国家奖学金,史天颖同学被中国水利教育协会评为第十届(2020)十佳未来水利之星,并获宝钢奖学金。




注: 申报书PDF原件及更多教学成果奖相关报告资料,请在头条回复“报告”进入“教师资源②群”群文件下载,教发资源免费下载,教师资源①群已满,还没加入的老师抓紧私信小简哦~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简学头条”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简学头条”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

审稿:简学教育研究院

声明:本文及文内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旨在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感谢您的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