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行论道 | 张骥文:央视启航语助力,字节B站品自知

 人 物

介 绍 

张骥文,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波斯语专业2010届校友,毕业后曾就职于中央电视台,担任央视驻阿富汗喀布尔记者站首席记者,社会新闻部出镜记者,后进入字节跳动先后担任央视合作总监,现为海幻电科技有限公司(哔哩哔哩)内容合作经理。



留学的

第一堂口语课

张骥文在央视工作

“我到现在还能清晰得记得在伊朗的第一个清晨我们压马路的事。”大二,张骥文奔赴伊朗,即将在伊玛目霍梅尼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波斯语进修。他和同伴们乘坐航班在晚上八九点钟落地德黑兰,紧接着就乘大巴星夜兼程,一行人风尘仆仆来到了位于加兹温省的伊玛目霍梅尼国际大学。由于深夜抵达,没来得及分配宿舍,张骥文和同伴们将近二十个人不得不暂时安顿在一间教室里,等熬到第二天白天校方派人接待后再作安排。然而,天刚亮,腹中空空的他和同伴们就都饿醒了,饥肠辘辘之下,几个胆子大口语好的男生当即自告奋勇出去“觅食”。在和当地人交流前,他们提前在心里预想了各种可能会用到的句子,万万没想到由于通货膨胀,货币面值很大,他们差点以为自己连一张大饼都买不起,而当地人却对巨大的货币面值见怪不怪,早已习惯将几个零直接“省略”。谈起这段有趣的经历,张骥文不禁感叹这节留学的“第一堂口语课”着实令自己大受震撼。

张骥文在阿富汗工作

回忆四年的语言学习大学生活,结合自己的经验感悟,张骥文认为有三点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需要向同学们着重强调:它们分别是“语言的应用”,“提升沟通力”,以及“拓展知识面”。首先,语言的应用即多说多用,张骥文表示,尽早接触翻译实战对语言能力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沟通能力,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学会“说话”。如果说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硬件,那么沟通技巧就是软件,如果忽视了这点,即使大学四年打下了很强的学业基础,却不擅与人沟通交流,就像是配置很高的电脑搭配晦涩难用的用户界面,对于个人发展仍然会造成许多阻碍。张骥文提示,大学期间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丰富,同学们有很多条件塑造个人的沟通能力,不要白白地浪费了机会,等毕业后想要在工作中弥补社交的短板就要做好碰壁的觉悟。谈到自己他认为大学生活给他带来最大的帮助就是性格的塑造,让他从一个内向的人变得乐于表达与分享,这也让他看到了自己身上更多的可能性。最后一点就是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留意建立成体系的知识。而针对小语种本身的学习,张骥文表示,上外有着悠久的办学经验,同学们只要严格执行导师的教学计划,大学四年一定能够在小语种的应用水平上有所成。


结缘央视

在驻外经历中收获成长

张骥文在央视进行采访

“在绝大多数的就业场景下,雇主企业的用人需求都是决定性因素。” 张骥文回忆多年前自己通过简历筛选并取得央视的面试资格的经历,坦言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就是央视2010年发起的海外驻站战略,为此央视吸收了大量小语种专业的应届生,其中就包括对波斯语的定向招聘。“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出海,很多我们觉得关系不大的公司都可能会有小语种人才需求,同学们的就业面可能比想象中更广,需要自己留心观察。”

而成功进入央视的个人因素则要归结于张骥文日常爱好积累新闻相关素材、写博客、读一些思辨性较强的文章等,使得他比较熟悉国内的新闻语态,从而打下了较好的新闻基础,让他在面试时得以从容发挥,顺利进入央视。

“在阿富汗,我并不总是处在战争环境下,也并不是天天都随军去前线,所以我一直觉得大家称我为“战地记者”是谬赞了。” 张骥文推荐对战地记者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正义与勇气》,这套书对他从事记者工作有着重大影响。张骥文表示,作为驻外记者和在国内当记者除了工作环境可能有一些不同外,最大的区别是需要做一定的非新闻的杂事。从无到有建立一个记者站,维持一个记者站的正常运转,小到为办公室采买一台打印机,大到为记者站选址,各种任务都需要首席记者亲力亲为,而这些知识没有任何一个培训机构会教,对一个人的应变能力是很大的考验。张骥文回忆道,这种应变既体现在一些过往经验的平移,也包括通过求助外援来迅速补强自身短板,更多的是还需要用一种学习的心态坦然面对变故,要明白,平静的海浪不会造就老练的水手。


以职业象限思维

指导自身的领域跳跃

张骥文在B站工作

       央视八年的工作经验,使张骥文对传统资讯的视频形式和制作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当短视频、中视频、直播等新的流量入口出现时,他没有错过这个从平台内部获得第一手流量规律的机会,果断加入了字节跳动更新自己在内容传播领域的经验。此后,为了了解社区文化的建立和运营模式,张骥文又辗转来到了B站。从事媒体运营工作既要能够洞察媒体的需求,也要熟悉新媒体平台的运作方式,从而寻求合作共赢。内容合作则是更进阶的,往往是内容平台才特有的岗位。聚焦各种内容形式与媒体生产力的融合

从传统媒体的记者,再到互联网公司从事内容合作,在领域跳跃的过程中,张骥文始终遵从着自己的“职业象限”的思维脉络——在他的眼中,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职业象限,纵轴是技能水平,横轴是行业认知,前者能代表你对某个岗位工作的胜任能力,后者则决定了你能否承担更高维度的岗位职责。

张骥文坦言,诚然,我们在选择职业变化时肯定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复合影响,但是每个人的职业象限在升级的节点上是需要主动规划的:比如若想从一个翻译成为一个项目经理,既需要从每次的工程、谈判等翻译中积累细节经验,同时也要知道项目管理的其他岗位职责,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参考那个在你目标职位上的人。通过学习他的工作方法培养自己缺失的技能,这会比自己凭空思考事半功倍。

张骥文在字节跳动工作


格高志远的校训

从未走远

 “小语种一直是一个雇主市场相对稳定,而毕业生供应相对平衡的专业。” 对于语言类专业发展前景,张骥文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面对许多小语种同学抱持的疑惑与不安,比如专业门槛相对较低,非专业生通过教材也能自学;或者认为语言只是一种技能;又比如感觉学了四年语言到最后不如学金融或者计算机有钱途等等,他表示非常能理解同学们的心情,但同时也发出提醒:这些困惑可能是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幸存者偏差。

比如大多数的工科,甚至理科教学资料其实现在开放程度也很高,自学也并非不可能;比如大家觉得金融类、计算机应届毕业生起薪都很高,可是大厂的offer总共就这么多,和全国的计算机毕业生相比还是僧多粥少,存在幸存者偏差;再比如“某90后入职某游戏公司,3年财富自由退休”的新闻,这样的游戏公司在全国可能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而且加入得趁早——这些公司在初创阶段一文不名可能连工资都不能稳定发放,一个应届毕业生选择在这时加入,需要的可不是一般的眼光和魄力,可能还需要一点误打误撞的运气——而以上这些因素,恰恰和个人专业的差异关系不大。

张骥文直言,影响语言类毕业生就业发展的,是我们每个人对专业的认识和看法,而决定我们在职场中成就的,则是我们自己做出的选择,这些东西总结凝练就是一个人的“格局”和“志向”,听起来极为熟悉的两个词——回想一下上外的校训吧!张骥文说,很多年后,他才懂得为什么要把“格高志远”放在第一位,也相信这句校训会伴随着每一位上外人走到更高更远的地方


策划 | 青年发展中心 职业发展部

鸣谢 | 张骥文

文案 | 田苗苗 张景贺

排版张景贺

审稿黄科珂

栏目回顾

马晨彦| 语言专业 国际视野 拥抱“互联网+”行业挑战

小语种海外销售岗挑战与收获 | 应迪: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凭高待把疏星摘 | 白鑫沂:一位阿语校友的求学、求职与创业路

东行论道 | 林子健:语言学习奠定基础,小语种+潜能无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