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院夜谭系列讲座|WEEK 2 回顾
上周末,“东院夜谭”系列讲座第三讲与第四讲继续在云端顺利开展。东方语学院文献中心主任李卫峰老师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唐均教授分别以《稻花香里 春申江边——松郡风物方言谈》和《虎年谈虎我说猫——名物学视角管窥猫咪在亚非欧三大洲的豢养传播》为题,为大家带来了两段学术之旅。
01
稻花香里 春申江边
——松郡风物方言谈
本期“东院夜谭”系列讲座第三讲,李卫峰老师从“老上海”人的视角出发,带大家领略了独特地道的沪上风韵。
上海的风水山土
风: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夏长、春秋短的气候特征使得上海人养成“春捂秋冻”的习俗。并由此,产出了天冷要穿me more cool(棉毛裤)、me more say(棉毛衫)的洋泾浜英语梗。
土:上海全市面积6340.5平方公里,全境为冲积平原,地势低缓。上海土壤含水量较大,因此被称为“豆腐”软土。
山:提起上海的山,大家自然想到其“玲珑小巧”的特点。上海的山普遍不高,最高的山峰也高过百米。独特的是,由于采石业,有些山被挖成深坑。代表性的有,深坑酒店的前身——小横山深坑。
水:上海地区水系发达,“江、河、浦、泾、漕、港、荡、浜、湾”都是上海常用的水系名称。在上海的水系中,最知名的便属吴淞江以及黄浦江。黄浦江,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是上海浦东、浦西的分界。吴淞江,是吴地的重要航运通道,同时也是一条文化方言的分界线。
上海的稻作饮食文化
稻作,可视为上海的文化底色。上海地区以稻米为原材料的美食种类繁多。有粢饭、菜泡饭、汤糰(圆糰)、糕糰等。有趣的是,吴淞江两岸对于汤糰的做法存在差异,体现了吴淞江作为文化习俗分界线的作用。在吴淞江南岸,咸馅汤糰带小尖尾巴,甜馅则制成圆球状。而北岸则相反。
粢饭
汤糰
由于稻作农业消耗大量体力,在做肉时如果添加大量的糖,在提鲜的同时还能补充大量蛋白质、脂肪与糖分,提高了能量吸收效率。时至今日“一手酱油瓶一手糖罐”成就了世代沪上人家的独特餐桌风味。
上海的酒,以黄酒著称,形成了江南独特的酒文化。民国时期以“一笔好字,两句皮黄,三杯老酒,四圈麻将”的俗语形容人生的畅快。而江南的韵味也在细雨朦胧中嗅到的几丝悠长、柔和的甜腻酒肉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上海的棉花
1929年,上海曾举办市花评选,最后胜者可不是如今的上海市花玉兰花,而是朴实洁白的棉花。棉花的胜出道出了上海与棉花的渊源。上海产棉花,早在明朝时,就出现了松江棉质袜子弄。而如今,上外松江校区中也开辟了棉花田,上外师生在劳动实践中传承松江棉布的非遗之美。
上外师生在棉花田采摘棉花
在古近代,能给家庭带来客观收入的纺织业主要依靠女性来维持运作。这导致纺织业发达地区,女性的地位也都普遍较高,上海便是如此。同时女性在纺织业的支配性地位也影响了上海的城市性格——精细、考究、有腔调。上海话中关于棉花的词语运用也不少。如,花好稻好、花头经、花样经等。
上海建城史
上海最早属于良渚文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别属于吴、越、楚属地,因属春申君黄歇的领地,又简称申。
正式的上海建城史要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算起。这一年元朝设立了上海县,隶松江府。1958年江苏省上海、宝山、嘉定、松江、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崇明等10县先后划入上海市,后又于1988年10县改为区。
上海话
上海地区方言可分为松江、市区、嘉定、崇明、练塘几个主要方言小片,各方言区各具特色。总的来说,“融合”与“纯粹”是上海方言的主要特征,上海话融合了本地话、苏州话、宁波话、苏北话等方言的音系、词汇和语法特征。
此外,吴语区学者利用吴语有浊辅音、元音丰富、短促的入声的特点,在翻译外来语时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吴风音译”。如,我们熟悉的福特(Ford)、培根(bacon)、白脱(butter)、忒斯拉(Tesla)、沙发(sofa)、陀思妥耶夫斯基(Достоевский)、波旁(Bourbon)等,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洋泾浜英语,并融入上海本地人的生活之中。
上海话的幽默之处还体现在独脚戏和滑稽戏中。如,姚慕双和周柏春两位老先生的经典独脚戏《学英语》,以标准流利的英语功底和诙谐幽默的洋泾浜英语梗,生动地呈现了方言对于外语音系习得的影响。再如两位老先生的另一部经典《扑克恋爱》,将扑克牌面的谐音与方言结合起来,将年轻男女恋爱时言语上的欲擒故纵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捧腹。
上海独脚戏、滑稽戏
02
虎年谈虎我说猫——名物学视角管窥
猫咪在亚非欧三大洲的豢养传播
唐均教授从名物学的角度出发,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为例,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地猫的豢养历程以及猫术语的由来。讲座开始前,李卫峰老师家的小布偶猫也闪亮登场,给大家增添了不少乐趣。
李卫峰老师家的小布偶猫
猫的起源与分类
猫咪是深受人类喜爱并已经陪伴人类走过万年岁月的生物。如今备受人类宠爱的猫咪最早都是由野猫进化而来。根据DNA数据,世界野猫可分为五大谱系,分别是:中国的荒漠猫,中亚的亚洲野猫,中东的亚非野猫,欧洲的森林野猫以及南非的南非野猫。
猫与人类的渊源,最早可追溯至1万年前。在1万年前的新月沃地,人们已经开始驯化野猫。
“猫”术语在四大文明地区的出现
目前发现最早出现野猫驯化痕迹的区域是闪语区。在塞浦路斯希路诺坎波斯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约9500年前)8个月大亚非野猫遗骸与人类合葬,说明至少从那时起,人类就已经开始与猫亲密相处并开始驯化猫。
埃及文明:
4000年前,野猫开始在埃及被驯化。在古埃及,猫被视为具有某种超自然能力的神圣生物。古埃及信奉猫神,“猫神”一词曾出现在古埃及早期象形文字中。猫神一开始以战神的身份在尼罗河下游的下埃及地区出现。随着发展,古埃及的猫神又相继具有庇护、丰产、求子、芬芳等作用。由此可见,猫在古埃及文化中是十分正面、积极的形象,体现了古埃及人对猫的积极认识。
古埃及的猫神
猫神文化一直延续到了古埃及末期。公元前525年,波斯进犯埃及佩鲁西昂。波斯的冈比西斯王在前线布置了猫、犬、羊、鹭以及其他埃及人视为神灵的动物。这使得埃及手足无措,唯恐伤害这些尊崇的动物。于是,冈比西斯便攻克了佩鲁西昂,打开了去往埃及的通道,被后世讹传成波斯人缚猫于盾。
巴比伦文明:
在楔形文字开创地巴比伦文明最早缘起的苏美尔地区,早就出现过关于猫术语的记载。据载,古巴比伦地区的猫来自古印度文明据点之一的梅鲁哈。这显示了猫在两文明之间的豢养传播路径。此外,苏美尔猫俑的出土说明巴比伦文明与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阿拉伯,传说穆圣宠猫的名字意义为“宠幸”、“眷爱”、“珍视”,为了不打扰在怀中睡觉的宠猫,穆圣还曾断袖哄猫,可见猫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也是较为显赫的。此外,在阿拉伯语中,穆圣宠猫名字与山羊术语语音相近,而山羊在希腊神话中被视为邪恶的象征。唐老师指出,这可能从名物学的角度为中世纪欧洲地区厌猫尤其是黑猫的现象提供了一定线索。
古印度文明:
在印度河谷文明中,原始达罗毗荼语中猫术语的产生反映了古印度人对猫的驯化过程。据载,在泰米尔文中,猫术语的含义包括“野猫”和“灵猫”。此外,根据现有文献分析,梵语中的猫术语也借用了原始达罗毗荼语中猫的词汇,并在南亚佛教文化圈传播,使得佛经中关于猫的记载大量出现。
印度次大陆的猫形象
中国:
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的“豸”便包含了野猫的含义。此外,汉籍所记载的“狸”也具有猫的含义。陆游的一句“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讲述的便是对猫的深爱。“猫”一词在早期汉籍中也曾有记载。《诗经》有云“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韩姞燕誉。”,《说文解字》中也有“猫,狸属,从豸,苗声,莫交切”的记载。此外,在中国传统画中也出现了猫的形象。如,南唐周文矩的《仕女图》,明朱瞻基的《壶中富贵图》。
南唐周文矩《仕女图》
明宣宗朱瞻基《壶中富贵图》
12世纪后期,西夏文献中使用汉语“猫儿”一词,也表明了其猫术语的产生受到中原汉文化影响。在越南,十二生肖中将“卯兔”改为了“卯猫”,这是由于越南本地有猫却不常见兔,越语中猫的发音与卯又较为相似,因此进行了替换。可见猫在越南文化中具有大众代表性。
原始侗台语中的猫术语,可能与我们目前使用的“猫”一词最为相近。
中国文化中的黑猫
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也使用“狸”字。不过日本的“狸”指的不是猫,而是当地的貉。十世纪日本字典《倭名類聚抄》中记载的对猫的称呼也与中国地方对猫的称呼十分相近。此外,日本动漫猫形象“多啦A梦”名字来源于日语中“野猫”和“卫门”(江户时代男人普遍名字),也可见日本猫文化的演变过程中保留了对古代“野猫”术语的使用。唐老师的讲座吸引了包含日本朋友在内的大量听众,在讲座结束后组成微信群,继续讨论世界各国猫文化
以上是“东院夜谭”第三、四讲的精彩回顾,若觉意犹未尽,敬请留意妙谈非洲咖啡文化。
撰稿 | 刘美廷 李卫峰
美编 | 青年宣传中心 赵欣
责编 | 青年宣传中心 郭家雯 甘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