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双获奖|上外东院朝鲜语系师生演讲比赛喜创佳绩!
2022年11月11日,由上海中韩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中韩建交30周年 韩文节纪念大会”韩文文学作品演讲比赛成功举办。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朝鲜语系2020级本科生齐跃新和2019级本科生徐蕴怡分别获得特等奖、二等奖。
近年来,受疫情影响,韩国/朝鲜语领域的大部分专业技能赛事都被迫取消,导致许多优秀学子无法通过比赛展示才能,积累经验,提高专业素养。据主办方介绍,此次演讲大赛在中韩建交30周年这样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时刻举办,旨在为韩语学子提供一个分享展示的舞台,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韩国语言文化的魅力,从而提振学习动力,坚定发展信心,进而为中韩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培养后备力量。主办方表示,期待中国学子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更加深刻地理解韩国文化,在未来,为促进中韩文化的民间交流和包容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此次演讲大赛由预赛和决赛两部分组成,预赛采取视频参赛方式进行,决赛则在线下举办。长江三角洲地区(江浙沪)的15所高校朝鲜/韩国语专业本科学子参加了预赛,经过激烈的竞争,最终来自11所高校的14位选手进入决赛,我校两名选手全部入围。此次大赛邀请了韩国驻上海领事馆、韩国文化院、韩国商会、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的代表,以及上海、华东地区高校的朝鲜/韩国语专业教师和媒体人士来到现场,共同见证选手们的精彩表现。
预赛备战期间,由于疫情,学校正处于线上授课阶段,李润京老师(韩国籍)通过微信针对不自然发音提出了修改意见。为了让两位同学更好地把握演讲稿的整体感觉,李老师还亲自朗读示范,让两位同学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读法进行模仿。
对于视频拍摄和参赛服装等事宜,李老师也给出了宝贵的意见,“整体的妆容和服装要大方干净”、“视频加上字幕更能让主办方看到你们的诚意”……在李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齐跃新和徐蕴怡完成了预赛视频的拍摄,并顺利进入到决赛阶段。
金慧婷老师、徐蕴怡、齐跃新、李润京老师
(由左至右)
线下复课首日,也就是预赛后的11月7日,两位参赛同学与金慧婷老师线下见面,正式开始备战决赛,此时距离决赛仅剩4天时间。时间紧任务重,金慧婷老师除了上课时间外几乎都在指导两位参赛同学,每一个单词的发音、每一个句子的语调都反复纠正,直到把所有读错的音和不自然的语调都纠正为止。
徐蕴怡同学回忆说,“我的文稿中有一段是介绍小说的内容,之前我的处理方式过于平淡没有亮点。金老师就一句一句给我示范,怎么讲才能更吸引人,包括表情、眼神、音高音强、节奏以及每一句的情感,并且一句一句录下来,让我们一有空就对着镜子边听边模仿。这样一来,演讲果然更具层次感,让我也领会到了‘演讲也需要表演’的道理。”
齐跃新同学说,“老师的指导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加自如地演讲,也让我对韩语的松紧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赛前的这几天,选手们每天在金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到晚上10点才回宿舍,走在路上嘴里也总是“念念有词”,这也正是“只有形成肌肉记忆,才能确保在舞台上万无一失”的道理。
左右滑动查看齐跃新同学的演讲内容
比赛中,齐跃新同学分享的신경숙<엄마를 부탁해>(申京淑《拜托了妈妈》)以“失去母亲已有一个星期”开头,讲述了从农村只身一人前往首尔的母亲在地铁站突然走失,为了寻找母亲,父亲、儿子四处奔波的故事。通过寻找母亲的家庭成员各自的回忆,母亲的一生以“拼图”的方式得以呈现,构思巧妙,感人至深。
左右滑动查看徐蕴怡同学的演讲内容
徐蕴怡同学则分享了自己阅读한강<채식주의자>(韩江《素食者》)的感受。在这本令人不安的小说中,一位看似平常的家庭主妇在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之后,成为了素食主义者,而且这名家庭主妇的自我克制变得越来越严厉甚至荒诞……作者通过这种近似寓言故事的形式,对“顺从”和“颠覆”等主题进行了探讨。
两位同学凭借出色的表现,分别获得了特等奖和二等奖,齐跃新同学的演讲更是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评委甚至感叹道:“在情感共鸣这一层面上,韩国人也很难做到她的水平”,可谓是全场比赛中的最高评价。
齐跃新赛后激动地表示:“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的演讲比赛,它丰富了我的大学生活,让我结识了更多优秀可爱的朋友,让我久违地心跳加速了。在那一张演讲手稿之外,我收获了更多的东西。准备过程中内心时不时涌现的怀疑和沮丧,上台前按捺不住的紧张和焦虑,以及得到大家认可时那一瞬的成就感,都将是我人生中宝贵的体验。”
徐蕴怡回忆起备战和比赛经过,也难掩激动的心情,“这次比赛真的想感谢很多人:各位指导我的老师们,为我加油的朋友们,还有两个月前勇敢报名的自己。之前三年一直觉得自己没准备好,不敢参赛,这次算是抓住本科阶段的尾巴体验了一回。”
此次比赛是东院朝鲜语系近三年来第一次参加线下演讲比赛,优异的成绩是对我院师生的又一次肯定和鼓励。学习之路虽道阻且长,但只要目标坚定,心怀憧憬,踏实前行,就一定能抵达梦想的彼岸,收获一路的春光。
来源 | 东方语学院朝鲜语系
美编 | 青年宣传中心 王佳祺
责编 | 青年宣传中心 杨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