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农管”的那些日子

向青春微调 行歌相答 2023-05-04

小时候,经常看到各处墙上有标语: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现在出现“农管”这个行当,我相信他们也是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
改革开放前,中国有“三农”,农村、农业、农民。
改革开放后,中国又多了一农:“农民工”,就是进城打工的农民。
都说城里事多,其实农村的事更不少。
记得成龙说过类似的话:中国人是需要管的。
现在城市人作为中国人的一员,已经由“城管”管理得遵纪守法、井井有条,那么农村人作为中国人的一员,设置一个“农管”来管理,也就顺理成章、顺其自然。
中国是城乡二元制结构,虽然现在城乡一体化蓬勃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城市和农村的分界还是很明显的。
现在城市因为有城管而显得条理分明、文明有序,相信农村也因为有农管而越发变得赏心悦目、干净整洁。
农管这个行当,按字面理解,就是管理农村的人员。如果不包括乡村干部,就谈具体执行人员,类似于现在“农管”的,其实以前就有过。
以前不叫农管,而叫“小分队”、“帮交队”、“稽查队”、“社教队”......等等。
顾名思义,
小分队,就是由总队划分出一部分人员去各村执行任务;
帮交队,就是帮助村里粮食征购;
稽查队,就是查处生猪棉粮等无手续跨地区贩卖行为;
社教队,就是到农村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对后进人员进行思想再教育,包括查村干部账目、查农民一些不合规行为等等。
不管哪个队,一般都会由乡里指派一名有经验的分工干部带队。
看现在的“农管”,制服在身,笔挺威武,令人艳羡。不过那时的“某某队”没有制服,都是家常便衣。农民都是根据他们的相貌言行和骑行工具来辨认,而且那时“某某队”都是乡一级单位从各村临时拼凑的队伍。
多年前,我就有幸成为“某某队”的一员,见识了这个行当的不易和困惑。
说“有幸”,是因为只要加入这个行当并干得好,就有可能成为村组干部的后备军,或进入乡办厂工作。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一个农村人能成为这两个职业之一的,是受人羡慕的,至少日子过得要比温饱问题还要滋润丰富的。
我当时最想进乡办厂,次选村干部,主要是因为进乡办厂月月拿现钱,更为关键的是好谈对象。(注:乡办厂和村组干部这两样,我后来都实现了,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没干多久,尤其村组干部,干的时间比袁世凯还短。)
进入“小分队”后,因为年轻、有血气,加之目标明确,我虽然不是冲锋在前,但总体来说,要比大多数人员更积极、更主动。只要遇到棘手问题的,只要分工干部哪怕暗示性质的眼神,我都不甘人后,至少排在中上游的行动位置。
时间干久了,行动干多了,内心并没有变得麻木,反而是各种不适。特别是看到很多农民因为违反当时的政策法规被罚款、被牵牛扒粮时那种呼天呛地的场景,我难受至极,痛苦至极。
而让我真正打退堂鼓的一次,是我的一个邻村同学,因为违反计生政策,小分队上门执行任务时,他那个有点癫痫的母亲边哭边用双手狠狠拍打地面,手都拍肿了还不停歇。
同学望着我,希望我能帮他讲话。可当时我不过就是一个普通队员,没有任何说话的分量。我只能把头别过去不看他,然后悄悄往后靠。但心,早已控制不住地在抖动。
即使现在,多年过去,那个场景还时不时地跳出来折磨我,特别是同学求助的眼神,母亲哀嚎的样子,都让我觉得永远不能自我救赎,觉得一切都是我的错,只因为我站在边上无能为力。
到底是谁的错呢?
我陷入深思。
只能说,是历史的原因吧。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遵纪守法,而无论城管还是农管,都越来越按法律法规办事。我相信并希望,我所经历的那个场景将不复存在。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农管的诞生和发展,以后将有更多的农管员们进驻村庄,出现在田间地头和鱼塘林边,出现在农村人的生活中。
也许,未来的农村会进一步旧貌换新颜,让很多人刮目相看吧。
记得一位微友写过一段话:无力为君子,不甘做小人。
这句话让我很震撼,觉得很符合我这个人。
(全文完)
推荐阅读:
农管来了 农民证来了 三农会得到怎样的改变?
美国目前有多少中国人?统计出来的数字 让人难以置信
李显龙传递的信号越来越明确
江苏中管干部刘捍东被查 看上去是新闻 却没什么新意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