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曝光问题论文3500篇,让造假者闻风丧胆,学术打假超人的传奇故事

Remix教育编辑部 remix计划 2021-01-23

 

你能看出下面这张图片里有什么复制的部分吗?

 

(图源:@Nature)

 

答案揭晓,相同颜色的框内图像是完全一样的:

        (图源:@Nature)

 

这是一篇论文中的实验图片,论文作者复制拼贴了图片,这就是典型的学术造假。

 

框出这些部分的人,就是学术打假专家Elisabeth Bik。

 

最近Elisabeth发现了一篇有关新冠肺炎的问题论文,这篇论文研究的是中药对新冠肺炎的作用,疑似剽窃了另一篇论文里的CT影像。

 

             

(图源:@Twitter)

 

这半年来,全球研究新冠的论文大量涌现,目前全球科学家都在努力研究,试图找到破解之法。

 

新冠肺炎的论文里的“水货”确实很令人担忧。

 

毕竟人类正在面对的是一个已经杀死了66万人的超级病毒,如果科研上再掉链子,毫无疑问,会有更多人死去。

 

7月21日,Nature杂志刊文,一位计算机科学家Daniel Acuna开发了一款论文图片查重软件,检查了新冠肺炎论文的两大论文库bioRxiv和medRxiv 。

 

它在4个小时检查了3500篇论文,发现了400个可能重复的图像,不过它们大部分是没有问题的重复,检查后Acuna公布了24篇可能有问题的论文。

               

虽然这项技术还有待完善,但Acuna表示会继续进行筛查,他说:“我喜欢作者意识到有人正在这样做。”

 

这款软件的存在让那些论文造假者知道,不端行为很可能会被软件发现。

 

但目前,这款软件仍需要Elisabeth Bik这样的人来进行人工检查。

 

所幸在技术足够发达之前,学术界就已经出现了这样一位“超能力者”。

 

她凭借一双雪亮的双眼检查论文图片造假,为学术诚信保驾护航。

 

她就是Elisabeth Bik。

 

             

(图源:Facebook@Elisabeth Bik)

 

Elisabeth是一位来自荷兰的微生物学家,搬到美国近20年,曾经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当了15年研究助理。

 

有一次,她突发奇想地在网站上搜索自己的论文,竟然发现一些作者用了她的论文却没有标注引用,她感到非常生气。

 

后来,她无意中发现一篇博士论文里的图片造假,就给杂志写了匿名信,并在同行评审网站上进行了曝光,从那以后她走上了学术打假之路。

        (图源:@PubPeer)

 

有的造假者写论文时冒用别人的成果图片,有的人给科研图片PS出自己想要的结果……

 

发现这些造假的图片就是Elisabeth的强项。

 

在生物医学方面,她有绝对的专业实力,同时,她还有一种独有的天赋——

 

她发现自己能看出别人看不出的东西,能敏锐地识别出复制的图片,而且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种侦查游戏的快感。

 

跟她一起打假的团队成员说,Elisabeth就像会魔法一样,她指出那些图片有什么相似的部分之后,他们才能看出来。

             (图源:@Nature)

 

后来,Elisabeth开始用肉眼浏览大量的生物医学方面的论文,找出论文中那些造假的图片。

 

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对这件事的热情远远高于学术研究了。

 

她找到了自己热爱的、命定的工作。

 

去年,她决定离开生物医学公司,专职做学术论文图片打假一年。

 

可惜这个“侦查”工作基本没有什么收入。

 

真·学术界净化器。

     


她举报过不少国际上名声赫赫的专家:

 

比如“比利时鲁汶干细胞研究所所长Catharine Verfaillie、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病理学研究所所长Adriano Aguzzi、荷兰前研究部长、现为癌症疫苗企业家的Ronald Plasterk”。

 

2019年5月,她还帮忙识别了一些摄影作品里的复制痕迹:

               (图源:Facebook@Elisabeth Bik)

 

实力证明火眼金睛。

 

Elisabeth Bik并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图片侦探”,但她是最特别的一个。

 

其他大部分“侦探”都在幕后工作,只有Elisabeth Bik每天在网上公开自己的发现,因此她火遍了全球学术圈。

 

一颗明亮的学术造假克星冉冉升起,Elisabeth为学术界保驾护航。


Elisabeth的打假“战绩”十分辉煌。

 

2014年,她和另外两位同事一起审阅了过去20年,国际上40种期刊的20000份生物医学论文,结果发现,有约800份(4%)涉嫌图像复用或作假,共计782篇图像存在问题。

 

Elisabeth的电子表格里已经收录了3500篇问题论文,如果一整天不受干扰,她可以细读100篇论文。

 

她估计自己对图片造假的揭露至少已经造成了172次撤稿和300次勘误。

 

2019年,Elisabeth曝出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一系列论文图像存在问题,随后多家学术杂志检查了他的论文,当时发现有超过40篇的论文都有问题。

 

目前在美国科研打假网站PubPeer上搜索曹雪涛的名字,能搜到72篇遭到质疑的论文。

        (图源:@PubPeer)

 

最近记录的显示为一个月前,几乎每一篇论文后面都有Elisabeth Bik找到的问题图片。

 

比如最近的一篇,就包含两组非常相似的图片。

             (图源:@PubPeer)

 

就在前不久,6月26日,核心期刊《生物化学杂志》(JBC)还在其官网上公告,对曹雪涛的12篇论文保持高度关注。

 

可见Bik的打假操作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但此事的后续并不那么令人满意。

 

曹雪涛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回应,“我现在刚到上海实验室,要把这些事情查一下。我知道大家关注这个事情,查完了,我会给大家一个回复。”

 

好像自己完全不知情。

 

中国工程院也在去年11月表示成立调查组调查此事,至今已过去了8个月,仍然没有任何消息。

 

今年2月21日,Bik 再次发力,在《科学诚信文摘》(Science Integrity Digest)上发文,一次披露了400多篇医学论文。

        (图源:Twitter@Elisabeth Bik)

 

它们的实验图片高度相似,都来自中国,地域上集中在山东地区,被怀疑是来自同一家论文工厂。

 

疑似造假论文列表,目前已经更新到了454篇:suo.im/6bWNkK

 

有意思的是,事情发生以后,Elisabeth 的打假团队收到了来自一封中国论文作者写来的信。

       (来源:forbettercsience)

 

信里“声泪俱下”地倾诉了目前中国医生的困境——

 

“没有论文,就不能晋升,不能晋升,就很难养家糊口。“

 

“白天要忙着手术,晚上回家还得照顾孩子,做研究的时间少之又少。”

 

“你虽然揭发了我们,但是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做这样的事。”

 

“我们真的没有选择。”

 

对于这件事,Elisabeth给出了应对之策:应该给有兴趣做学术研究的医生时间和实验室去做研究,对那些只想治病救人的医生,取消他们的发文要求。

 

Elisabeth曾经统计过她在pubPeer上举报的1300篇论文,在半年内发布的775篇论文中,200篇来自美国,106篇来自中国,其他论文自来另外30个国家。

               

因为中国和美国确实是最大的两个论文生产国,所以中美两国的造假论文最多也属正常。

 

但从制造了400篇论文的论文工坊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学术造假已经成了一个成熟的产业链,这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顽疾。

 

相关报道指出,早在2009年,武汉大学就做过一个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论文代写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0亿以上。

 

可见我国学术造假有多猖獗。

 

从这起事件中,我们可以窥见学术造假的症结所在,这绝对不仅仅是一个个人道德水平的问题。

 

而是与我们整个的学术体制有关系:

 

  • 唯论文至上的评价体系,逼着医生和教师发论文,而忙于临床事务的医生基本没时间做研究。

 

  • 造假成本极低,市面上的论文工坊明目张胆地存在在网络上。

 

  • 造假代价非常小,在国外,学术造假一旦被发现,学者一般会被驱逐出学术界;但在我国,我们让造假者付出的代价有目共睹——代价太小了。

 

2014年,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张世友被揭露,有10篇论文涉嫌抄袭。

 

他付出的代价是解除教授聘任、撤销学术职务、调离教学岗,工作依然还在。

 

人民网一篇社评写道,这个代价实在太低,应该严惩。

        (图源:@人民网)

 

但实际上,这一惩罚措施在国内学界已经属于最严格的了。

 

许多国内学界知名的学术造假、抄袭、剽窃案件中,造假者付出的代价非常小。

 

这使人联想到学界著名的韩春雨事件:

 

2015年,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向国际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投稿,宣称掌握了NgAgo基因编辑技术——一项诺奖级别的技术。

 

之后国内外多名科学家发现,根本无法重复韩春雨的实验结果。

              (图源:@澎湃新闻)

 

韩春雨团队无法自证清白,2017年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撤稿。

 

河北科技大学官方称“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而耗费了大量资金、荣誉、浪费了一二十位科学家的研究时间的韩春雨,受到的惩罚也仅仅是退回了这篇造假的论文给他带来的科研项目、绩效奖励、荣誉称号、社会任职。

 

这些甚至不是学校的惩罚性措施,而是韩春雨自己主动退回的。

              (图片来自网络)

 

韩春雨在这个事件中可以说是全身而退了。

 

学术造假的惩罚权力一般在学校手中,但因为相关制度不健全,没有制度的铁笼保障,很容易被权力和人情关系等其他因素影响。

 

那些已然在学校中身居高位的造假者,就更无所畏惧了,对造假者进行的惩罚有时候就变成了过家家,这也是很多造假者最后相安无事的原因。

 

说起至今没有下文的涉嫌造假案件,还有一桩20年前的公案值得说。

 

2000年,孙周兴教授在《中华读书报》(2000 年3月29日)发表评论——《实践哲学的悲哀》,指复旦大学教授张汝伦的专著《历史与实践》抄袭德国哲学名著《哲学历史词典》。


      (图源:@豆瓣)

 

不管抄袭存在与否,都应该有相应的独立调查团队、学术评团队去进行调查,最后给公众一个真实的答案,该惩罚则惩罚。

 

但20年过去了,直到今天,这桩案件依然没有任何第三方学术评审机构宣布结果。

 

这类案件的不了了之,给我们这个社会营造了一种氛围,让人们觉得学术造假不会付出太高的代价。

 

这就是我们这个环境下学术造假猖獗的几点原因。


              

学术造假从来都是学术界最忌讳的大问题,说是社会毒瘤也不为过。

 

学术造假,不仅仅是个人道德上的不诚信、还涉及知识产权上的侵犯、造成学术资源的极大浪费、破坏学术秩序、加剧腐败、甚至会误导大众,造成极端恶劣的影响。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像Elisabeth那样的人,也需要更完善的制度、更高的造假门槛,更惨重的造假代价,更有力的学术诚信监察团体。

 

也欢迎造假者自己多多翻车。

 

             

 

希望各期刊杂志也能设立相关职位,专门进行学术论文的真实性检查,也给为学术界作出莫大贡献的Elisabeth发点工资吧!

 

 

参考资料:


【1】Pioneering duplication detector trawls thousands of coronavirus preprints,Nature,2020.7.21

【2】Meet this super-spotter of duplicated images in science papers,Nature,2020.5.13

【3】惊天学术造假!400余篇论文或来自同一“论文工厂”,涉及数十家中国医院,DeepTech深科技,2020.2.25

【4】推高成本与代价方能杜绝学术造假,人民网,2014.5.21

【5】南开校长曹雪涛团队12篇论文被调查“可信性”,此前被举报实验图片有PS痕迹,创事记,2020.6.28

【6】韩春雨事件尘埃落定,下一个“韩春雨”在哪里,搜狐,2018.9.2

【7】已举报约3500篇问题论文,她专挑中国“下手”?|专访,中国科学报,2020.7.20

【8】代写论文产业链调查:写手档次不同 网店打擦边球,法制日报,2017.3.28         

             

作者 | 催催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届Remix教育大会即将重磅来袭!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

REMIX教育的目标是探索“互联网+高校”的可能性,以促进产业和学界的融合为使命,聚焦于人文社科学界与互联网业界的联动与融合。


 投稿转载、合作联系微信号 | Remix-Xiaokai


 点击在看笔芯小编,bi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