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用哪些手段能加速经济复苏?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金融首席观察 Author 陈拥军

历经三年抗疫和与西方国家的制裁与反制后,国内经济迎来新的发展起点。

用哪些手段加速经济复苏?成为须审慎考量的问题。特别是换届后的【两会】即将召开,新的领导层政策取向极为关键。

为此,从金融角度浅谈看法。

宏观经济管理中,各种手段众多,包括产业规划手段,财政政策手段,货币政策手段,贸易政策手段和行政管理手段等。各类手段有分工,有配合,作用各不相同。

但这些手段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各行其是就行;而是需视经济发展不同模式和不同阶段相机抉择的复杂课题,即适时选择和适当运用不同的手段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回顾近十年的宏观经济形势,总体感觉金融手段的定位和运用存在一些偏差,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精准使用。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经济模式下,金融手段的地位和作用差异性很大。

经济发展阶段粗分为欠发达、发展中和较发达(很难出现一种完全发达的境况)三类;经济模式粗分为集权式、集权和市场共存式以及市场式三种。不同组合中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

1、欠发达阶段集权式经济:经济发展基本依靠生产活动,金融活动稀缺,作用微弱,甚至可以没有规范意义上的金融。

2、欠发达阶段集权和市场共存式经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生产活动,会有一定的金融活动,金融的作用较弱。

3、欠发达阶段市场式经济:经济发展依靠生产活动同时,会依赖金融活动产生一定的推动力;但金融活动的外部依赖性较大,缺乏主权和主动权。

4、发展中阶段集权式经济:经济发展继续以生产为中心,金融的作用体现在宏观决策中工具的权衡选择,可强可弱,强度有限。

5、发展中阶段集权和市场共存式经济:经济发展以生产活动为主,金融活动为辅;但金融在市场流转中具有较强的驱动和制动作用。金融工具逐步多样和不断出现,但宏观管理中金融手段的作用仍然被计划工具和财政手段等压制。

6、发展中阶段市场式经济:经济发展除了生产活动外,宏观管理会更多启动和依赖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产生推动力,金融工具多元化,金融活动独立于生产活动形成自循环;但由于经济整体实力的不足,经济体在国际市场中地位有限,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自主性受限,外部依赖性较强,政府运用金融的能力遭外部抑制。

7、较发达阶段集权式经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高质量生产活动推动,金融的作用依赖于政府在跨境经济活动中的需要而定,金融工具不多且市场交易活跃性不够,宏观管理工具以政府指令和集中收支为主。

8、较发达阶段集权和市场共存式经济:经济活动呈现出生产和金融双轮驱动局面,生产活动依靠金融的推力,创新和产能增长等方面能力较强;政府较多地运用金融手段来激发生产与金融的互动,并通过金融引导消费;金融工具会在集中评估程序下不断推出;居民会在金融市场中保有和增值财富。

9、较发达阶段市场式经济:经济增长在生产和金融二支柱之间的变动性较强,金融活动在一定阶段和环境下独立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即金融创造产值。金融工具在市场不断涌现,宏观管理可以灵活运用各类工具和细分市场实现不同的目标。社会食利活动成为常态,资本强力赋能生产,并对各类经济体及其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从二战后国际经济的发展经验看,正确发展金融并运用好金融手段是宏观管理的重要任务。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往往因为金融发展和管理失当而陷入困境或出现危机。如上世纪八十年代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参阅本人1990年【金融研究】相关文章)。

而发达国家尤其是超级国家,往往利用金融手段削弱和制约他国,从中谋取暴利。典型的案例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广场协议,西方国家联手把日本的强劲发展势头压制住,使日本经济进入长达四十年的徘徊状态。

1997年,西方国家故伎重演,通过操控金融市场,把亚洲【四小龙】和东南亚打压和收割一遍,明显削弱了环太亚洲国家的竞争力。

2008年,美国在国内次贷危机出现时,通过金融操控,将危机负担转移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而自己基本上全身而退,成功分解了危机对发展的影响。

2010年代后,为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联手一众西方国家,发动了各种制约,尤其是用金融手段,打压中国经济。虽然他们的企图在我们的有效防御下未能如愿,但我国进一步发展中感到的压力是巨大的。

最近,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等对俄罗斯除了直接政治打压、贸易制裁、军事制裁外,更是采取断链清算系统SWIFT方式打压俄罗斯,试图从金融角度掐断其发展通道。

总结上述事件的特点,一是金融手段的力量比其他管理工具力量更加强大,特别是汇率、利率和金融交易工具,乘数效应明显。

二是动用金融手段制约其他国家或者防御,需要有对金融市场的强大控制力,也就是说必须手握足够的金融资源。

三是被制约国家的市场是开放的,有被金融工具操控的机制和空间。而如果市场不开放或有防御设置(如资本项目管制),金融手段攻击作用将弱化。

现实中,发展中国家经常面临【二难】困境。即任何国家,如果想加快经济发展,除了生产体系(当然包括相应的贸易流通体系)的发展外,必须建立内外联通的金融体系;而这种金融体系的建立又为其他经济体的对抗和干扰留下了通道和空间。

如此,一个国家的金融管理能力,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基本成为了能否进一步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从我国情况看,已经进入到考验金融手段运用能力的关键阶段:既要在逐步完善的生产和流通体系基础上,充分发挥金融手段的作用,以进一步赋能经济发展;又要防备金融本身存在的虚拟性缺陷以及被对手利用的空间,以保证经济发展避开大起大落,甚至危机的陷进。尤其是在美国等近几年发动的贸易和金融战争后,金融管理重要性凸显。

为此,当前复苏经济重压之下,金融方面几个问题值得决策部门深刻研判:

  • 1.金融开放的度是什么?


我们一直在高举和舞动改革开放旗帜!包括今年1月的达沃斯论坛,主管经济领导人表态说开放力度会越来越大,而不是相反。

从方向上这不存在问题。但是,总结下开放市场以来我们遇到的一些风险,以及我们化解这些风险的经验,应当深刻认识到,市场开放、尤其是金融市场开放,一定存在度的问题。这个度有时间维度和开放深度二个方面:

时间维度上,主要是每一步开放一定和当时的内外部环境紧密相连,而不是简单的开放时间越长,开放的领域就必须越宽!

如1997年,我们已经把全面开放资本项目提到了决策日程,外汇管理部门架构调整方案都摆上了桌面。但西方国家发动金融进攻后,我们凭借当时的资本项目管制以及汇率干预,稳妥地把金融攻击挡在在国门外。

此后,我们在资本项目管理上开始相机决策,根据国际市场的安全性和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动态调整资本项目管理的松紧度,确保了后续几次西方金融攻击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同时不影响干净资本流动支持国内经济发展。

其实,西方国家宏观管理同样是因时而变,而不是简单依时间梯度去开放。典型如美国的股市,在【中概股】大量登陆后,为了美国的经济利益,近二年开始全面封杀和退市,充分体现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决策思维。

因此,在当下复杂的国际局势下,金融市场开放不能以时间为维度做出承诺和盲目推进,以前放开但负面影响大的须反向收紧,而以前未能放开而评估伤害可控的可加速开放。

深度维度上,主要是分析各个市场板块已经开放到了什么程度,是否需要进一步开放,进一步开放的利弊权衡和防控措施等。

国际经济运行中,从来不存在干净的纯市场调节。尤其是金融市场,不管什么经济模式国家,不管是汇率、利率还是股票、黄金、大宗期货交易等等,各国政府都时刻关注着,并时刻准备着干预;只是能力和程度上差异而已。

因此,我们的市场开放到什么程度,必须一切以我们经济安全和发展为出发点,而不能屈从于他国干扰。尤其对资本项目管理,当前形势下的开放度应重新逐项评估,该收紧的收紧,该放松的放松。

  • 2.国内金融业是否须界定适度性?


简单划分,金融业发展分为三种状况:金融抑制、金融适度和金融过度。

我个人判断,中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已经从金融抑制快步走到了金融过度;下一步,必须再回撤至金融适度。

从历史和逻辑分析,金融业从产生时起就是为社会和经济运行服务的;因社会需要而生,因经济发展而长。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金融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到上世纪20年代计划经济政体国家出现后,金融更是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辅助性服务手段。

而彼时,西方市场经济政体国家开始改变金融的附属性,通过建立各类独立于实体经济运行的交易性市场,让金融业走向自我运行,使金融业逐步成为贡献社会财富的独立支撑点。

在这个阶段,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计划经济体国家的金融业无疑是严重抑制境地;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处于金融适度或者偏过度阶段。

之所以说西方是适度,是因为冷战时期,西方想通过金融掠夺市场封闭国家的计划变得不可能;同时其实体经济发展良好,金融业没有伤害实体经济发展。而到了1990年代,计划经济体国家分裂或转向或改革等巨变后,金融业在各个国家的境况出现了较大的分化。

理论上,麦金农和肖系统分析了金融抑制问题,被发展中国家理论界奉为圭臬,得到广泛认同。

实践中,发展中国家普遍发觉了金融抑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于是,在市场转型过程中,推动了金融业的全面改革。包括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和数量增加、各类金融交易场所的建设、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金融市场参与者的扩大、金融市场的外部开放等等。

这波浪潮中,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业步西方发达国家后尘演变为独立产业,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好的正推动,渐入金融基本适度阶段。

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这个二战后的世界金融新盟主,开始了以本国利益为核心的金融扩张。

这种扩张以美元为工具,以交易为手段,以发展中国家市场开放为契机,最终实现以金融掠夺他国财富的目标。

此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后起的发达国家,如韩日等,从缺乏认知而盲目跟从扩展金融、到尝到些微甜头而主动加力推动金融虚化,再到感受到被掠夺而无力反转,到最后被金融收割,其金融业很快完成了从抑制到过度的穿越。前述1997年金融危机就是例证。

回到我国的轨迹,因金融开放进程相对比较谨慎,采取渐进式开放;尤其是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和外资银行的准入,97金融危机时基本上避免了冲击。

这个阶段,我们的金融业从抑制到初级适度,基本健康。但危机过后,金融改革经历短暂犹豫,新世纪后步入加速开放和扩张。之中,市场开放和可兑换主因是是入世要求,属必为之举。

但随着国内的房地产经济发展以及平台经济出现等,金融业发展和运行逐步被动,成为资本获利和垄断等的工具。到2010年代,我国金融业明显出现过度的系列特征。表现在:

机构无序发展:尤其是脱离于金融监管部门核准的P to P,各类为地产商服务的非规范理财平台,以期货、贵金属等名义出现的非法交易平台,以及各类由利益集团控制的高利贷平台等等,几乎到了漫天飞舞的状态。而这些又被冠之以创新的帽子,让监管部门徘徊不定。只有等出现重大风险而引发社会问题,才被决策层讨论和部署清理。、

产品盲目跨界:最为典型的就是保险产品变身为高利率存款产品,成为【野蛮人】操控资本市场的融资工具。证券、信托等也将其产品包装成银行存款产品,并与暴利行业关联,形成所谓通道产品。而银行业以追求代理收入为目的,引导客户将存款转向非存款类投资产品,同时又不揭示产品实际风险,使代理业务成为客户陷进。

规则缺失导致市场操控频现:主要是资本市场,从首发开始就以圈钱为目的,上市主体、保荐机构、中介机构联手造局,使得上市成为利益集团聚财之地。二级市场更是一片狼藉,各种【系】通过玩弄业绩造假、虚假买卖等各种手段获取暴利,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而这一切监管部门规则缺失或混乱、违规代价和收益严重失配,改进步伐缓慢。其他金融交易类市场同样存在规则不清晰,投机过度盛行的情况。

从业人员鱼龙混杂:资源型人才不管是否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广受各类金融机构偏好,完满映射金融机构片面追求规模的顽疾。过去金融机构人员上岗需要严格培训,近些年演变成只要能招徕业务就可以上岗,导致在金融产品推广领域乱象丛生等。

监管真空扩大:因为创新,监管失准,存在监管因担心阻碍创新不敢为的现象。监管职能分散,导致监管边界模糊地带增多。各类监管自扫门前雪,缺乏配合,导致问题延迟解决而扩大了风险。监管规则制定和完善工作缺乏考核,监管及时性弱化。

资本操控金融并风险频出:金融业的对内开放,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特别是金融业赖以支撑的资本规模。

但与此同时,资本逐利和冒险的弊端同样引导到了金融机构内部,使得金融机构审慎性管理失当。

如部分中小银行成为股东的提款机而加大风险,甚至破产(包商银行等);部分信托公司、寿险公司、证券公司、金租公司等成为资本操控市场的平台;部分金融机构成为利益集团转移财产,甚至贪腐的通道等。

上述各类金融过度现象,虽然是改革开放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但如果不及时治理,将导致严重后果。这些年,百姓财富频遭收割,就是这些乱象所致,必须在经济复苏压力下先行厘清和解决。当下迫切需要巩固前期治理成果,制度规范先行,过程管理跟随。


  • 3.金融市场结构和质量比规模更为重要

一直流行的观点是我们要通过发展来解决问题;而发展主要就是关注规模。但从金融领域的情况看,发展并不能解决过往问题,反而会累计风险。累计风险过多就会是危机!

重规模的表现之一是,银行的发展在资本扩张和资产扩张间循坏式上升,直接挤压了实体经济的资本支持。在资本市场,金融机构新发、增发规模庞大,成为了资本市场负担。而银行业监管部门以巴塞尔协议为框架,只要资本充足率达标就任其扩张。

这导致了社会资本的严重虚化。目前的银行业,缺少优质资产,资金在金融市场空转套利,是普遍的现象和隐患,须有对策来治理。

重规模表现之二是,资本市场在前述规则缺失情况下,一味扩张上市主体数量;而上市公司的质量和治理监督远远超出监管的能力。百姓最为关切的二级市场交易状况成为监管选择性盲区;或者以市场自我调节为借口放任不管。

回头看,虽然通过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不断增加;但实体经济一直处于资本缺乏状态。这是下一步复苏经济的严重障碍。

另外,结构上一直在宣导增加直接融资,减少间接融资;显然也导致实践中陷入了误区。从支持经济发展的角度,不管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其优劣比较无非是易得性、成本高低以及操作繁简等。

从实操看,近些年银行的资产业务通过线上和大数据支持等不断优化,加之第三方平台的合作等,易得性显著改善。银行的利率一直在调降,融资成本和资本市场高额的发行费用比,基本合理。银行通过产品创新,如供应链金融等,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

如此情况下,再去人为强调直接和间接融资孰轻孰重,无疑会浪费监管资源和降低经济运行效率。而由此衍生出来的把百姓存款逼出银行以增加投资和消费,也是一种背离国情文化和风险专业管理的悖论。

银行是专业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强,理当帮助百姓管理好养家钱和富余资金;全部让百姓自我判断承担风险显然是过激的思维。

  • 4.金融手段和经济发展的配合必须守住基本底线!


国际经验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一定需要尊重。而近些年,尤其是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我们大力度的动用了金融手段,倒闭货币政策跟进。这从近十年M2增长率和GDP的增长率对比中可以清晰看出。

同时,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成为了各类风险的主体承担者;典型的如引导银行扩大授信规模拯救房地产等。这些,都是未来持续发展的隐患,不可长期为之。

保持金融决策(包括央行货币发行决策和商业银行贷款决策等宏微观多层面)适当独立性,尊重金融工具属性和功能等,应始终是宏观管理要守住的底线!正确评判金融业的

  • 5.坚决防止金融分权可能造成的危机陷阱。

金融不存在中央和地方分权的概念,市场是统一的,准入是统一的,规则是统一的,监管是统一的。

不管是归属地方政府部门承担的金融监管职能,还是金融监管部门的各级地方机构,都必须是在统一部署下用统一的规则各履其职,各负其责。

前些年,出现了一些地方政府批设类金融机构,建立地方类金融交易市场等情况,给投机者创造了空间,遗留了一些风险,需清理规范,回归统一管理。

总之,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是新一届政府面对的最大课题。而要确保效率和长期性,必须避免宏观管理上的误区。这些误区既包括西方国家设置的陷阱,也包括我们自我认知上的僵化和机会主义,甚至是形式主义。环境越艰难,越需要决策精准。

END

北上广深是现在,县城才是你我的未来

2023年十大产业趋势与投资展望

干货来了:ChatGPT的核心技术

于智超:从产业投资角度看创业企业成长

金融人会被AI替代失业吗?

2023年,和解后的重建

泄密  小米 雷军

酒  女人  杠杆

今天,ChatGPT会让哪些票飞起?

小鹏的理想是蔚来买特斯拉,哪吒呢?

他山之石: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政府引导基金学合肥

发改委公布:24个盘活存量扩大有效投资典型案例(REITs、PPP、CMBS等)

安徽:每个市打造一个500亿级国有资本运营集团

你在单位凭什么立足?

如何写好氢能产业发展新篇章

长三角一体化终于真的来了

未来二十年,顺势而为

要比就比GDP,看看去年各省的新排名

又一年来了,投资观要更新一下了

锂电哪个环节是真正的“印钞机”?

2022,储能元年!

国家发改委:持续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

光伏!光伏!

政府引导基金:“下沉式+基金群”发展新动能

爆发期到了,2022年汽车销量2686.4万,新能源市场占有率达到25.6%详解

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宁王”踩上哪吒的风火轮

欧阳明高院士:以储能为核心的新能源革命技术路径探索

阳康两个月内绝对不能做的事

27家IPO被否、超200家撤回,2022谁在“临阵脱逃”?

VC的冬天要过去了!

一图看懂动力电池产业链投资

投资如掼蛋,掼蛋如人生(附掼蛋规则指南)

好书扫码购:

 ▲ 识别上方二维码,购买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