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把科学带回家】的编辑们将为你带来一些有趣的科学短文,帮你轻松地开启这一周!1. 机器人的脸,居然是用人造活体皮肤做成的。。。有点恐怖?2. 乌鸦对着镜头大讲特讲,好像在竞选总统 (bushi3. 2024年了,德国军舰的数据系统用的还是软盘??
一起看下去吧!如果你最近也有一些有趣的新发现,别忘了留言告诉我们!
一直以来,科学家在研究“怎么把机器人变得更像人”的课题上铆足了劲儿。虽然目前机器人的金属、硅胶“皮肤”可以模仿人类的外观,但它在处理细微的表情变化等方面做得并不好,也缺乏皮肤特有的功能(比如自愈功能)。一旦皮肤表面被划伤,常常会影响机器人的运作。为此,日本科学家研发出了一种将人造活体皮肤附着在机器人脸上的方法。人造皮肤组织与机器人的结合方式灵感源自人体组织中的面部支持韧带。|The University of Tokyo在人体的皮下组织中,存在着一种名为“面部支持韧带”的以胶原蛋白为主要成分的网状纤维结构,将皮肤固定在下层肌肉和组织上。其实,早在2022年,研究团队就开发了一种覆盖活皮肤的机器人手指,使机器人的手指可以像人类手指一样弯曲,赋予其更精确执行任务的触觉。起初,他们尝试用迷你钩子锚定皮肤,但这些钩子在机器人移动时会造成皮肤撕裂。只能说这层皮肤只是一个外皮,没有办法像真的皮肤一样,连动韧带与底层肌肉组织。将机械手指浸泡在胶原蛋白和人类真皮成纤维细胞溶液(这两种物质是构成皮肤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中,不久就会在表面长出一层活体组织。|The University of Tokyo
两年后的今天,研究人员仿照人类真实皮肤的牵引方式,设计了一种V形的穿孔结构——在机器人脸部的树脂基座上打孔,并在微小的V形腔体内注入活体组织,从而创建了皮肤的锚。这样一来,皮肤就能够与机器人的机械部件一起运动,而不会撕裂了这个锚的作用类似人类的面部支持韧带(左)。当拉动这些锚时,黏附在锚上的皮肤组织就会被抬起,随之也会牵动嘴角上扬。|The University of Tokyo
人造皮肤会黏附在一台经过水蒸汽等离子体处理的机器人上,这种处理使机器人表面亲水。使得培养的皮肤凝胶会被更深地拉入V形孔洞,从而更紧密地附着在机器人表面。不仅如此,这款人造皮肤还能像真正的皮肤一样,通过皮肤的自我修复功能来处理小型撕裂或类似的损伤,而无须人们手动修理。来感受一点震撼!|The University of Tokyo
在另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让这个小机器人脸持续微笑一个月,结果发现他们能够借此研究皱纹的生成过程。不过,这种皮肤仍然缺乏真实皮肤的一些功能和耐用性。比如,缺乏感知功能、没有血管来提供营养和水分,在空气中不能长时间存活等。研究人员未来打算在此基础上加入汗腺、皮脂腺、毛孔和血管等循环系统,创造出更厚实、逼真的皮肤,或许不久后我们就能看到这一新突破了。前不久,一只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飞进了日本北海道小樽水族馆的海狮展区。它站在展区的栅栏上,做出一些奇怪动作。它一边上下摆动身体,一边发出叫声,看到有人在拍摄后,还特意贴近摄像机,重复之前的动作,好像在和别人说话一样。乌鸦边上下摆动身体,边发出奇怪的叫声,好像在对前面的人说着什么。丨X-小樽総合デザイン事務局
网友表示,它可能以为自己是动物园的管理员,正在极力向游客解释一些事情。拍摄视频的工作人员说,乌鸦可能是在模仿海狮表演时的动作。海狮在结束表演后会得到一条小鱼作为奖励,乌鸦以为自己也会有。东京大学动物语言学家铃木俊贵(Toshitaka Suzuki)很快揭晓了答案。他认为乌鸦的确是在模仿海狮的叫声和动作,他之前还听到过大嘴乌鸦模仿海鸥的叫声。他说这可能是乌鸦的一种游戏,也许并没有任何目的。他曾观察到一群乌鸦偷偷从地上捡起浆果,向人类扔出去,然后聚精会神地看着浆果弄脏人的衣服,并且为到底是谁击中了目标而大吵特吵。“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游戏。”铃木说。鸦科动物非常擅长模仿,而且拥有极高的智商。它们会模仿人类和其他声音。鸣禽发出声音,靠的是位于气管底部的鸣管,它就在支气管的分叉处。这种独特的分叉结构让一些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赋予了它们模仿的潜力。杰拉尔德·达雷尔的宠物喜鹊学会了模仿人给鸡喂食前的声音,它无聊的时候就会发出这种声音,鸡跑过来等着吃东西,但发现是空欢喜一场,然后失望而归。喜鹊一次次发出喂鸡的声音,而鸡不是这些聪明动物的对手,几乎每次都会上当。乌鸦喝水的故事广为人知,它们的高智商因为会使用工具体现得淋漓尽致。牛津大学行为学家曾进行过一次实验,发现乌鸦不仅会使用工具,还会制造简单的工具。他们把一小桶食物放在了一个圆柱管里,乌鸦用嘴够不到。不过它发现旁边放了一段铁丝,于是把铁丝弯成钩状,成功把小桶钩了上来。乌鸦把铁丝弯成小钩,钓上来圆管里的食物。丨参考资料[3]
在这次小樽水族馆乌鸦演讲事件中,有网友诚实地说:“乌鸦非常聪明,它们比我还聪明。”我:+1
软盘,由IBM于1971年开始投入商业使用,一张软盘一般有直径为8英寸、3.5英寸,一张常用的3.5英寸软盘可以存储800KB~2.8MB的数据,而后来的高密度软盘容量更大,可存储120MB的数据。作为一种上世纪的科技产品,软盘很快成为当时普遍存在的一种数据存储介质。后来软盘被容量更大的CD所取代,而后又出现了USB闪存盘,如今……也许很多人Z世代的朋友们甚至都没有见过软盘,而电脑上的CD、USB驱动器都越来越少了。现在很难想象:当时热卖的索尼软盘容量为1.44MB,甚至都装不下如今的一首MP3音乐。
不过,就在我们大家都以为科技发展的浪潮已经将软盘这种科技产品彻底淘汰的时候,近期的一些新闻则提醒我们,软盘目前还在全球很多重要的机构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路透社报道,日本政府系统终于终于终于在今年6月28日停止使用了软盘。2022年,日本的数字事务部发起“向软盘宣战”,在历时两年后大获成功,他们废除了上千条和软盘使用的相关法规,也就是说,像是电力、飞机制造、采石采矿、石油等相关的重要数据,不用再被记录在软盘中了,日本的数字事务部计划改革为数据的在线提交和云数据存储。不过德国海军的军舰目前还不打算彻底换掉他们的软盘系统。在德国,四艘勃兰登堡级 F123 护卫舰目前还在使用软盘驱动器,记录了许多重要的运行参数。而今年,为了与现代系统兼容,相关机构终于找到办法替换掉他们的实体软盘装置——他们找人在电脑上设计了一个软盘模拟存储系统,虽然是新的,但用起来还是复古那个味儿!软盘依然在军舰的数据采集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Wiki
事实上,很多机构也是在近几年才陆续淘汰了软盘,美国空军终于在2019年停止在导弹发射控制系统中使用软盘,2021年the verge也报道,大多数波音737飞机通过软盘进行每次手动的导航数据更新,还有些行业,如医疗、航空电子设备等依然在使用软盘。正如一位记者评论说,如果某些东西还有效,就没必要费心更换它。不过,还有些数据则必须需要更新的介质来储存,用以保证数据安全、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和生产力,或者是为了环保而提倡无纸化。2021年,东京的公安部门就曾宣布,部门丢了2张软盘,里面包含了38位居民的个人信息。
谁懂,这个“保存”的图标其实就是软盘的样子。但Z世代的朋友们可能并不知道。。。。参考资料:
[1] https://dq.yam.com/post/16144
[2] https://www.u-tokyo.ac.jp/focus/en/press/z0508_00360.html
[3] https://www.ithome.com/0/777/787.htm
[1]https://www.buzzfeed.com/jp/masan2/karasu-nakimane?ref=hpsplash
[2]https://x.com/toshitaka_szk/status/1815181923247112325
[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mLVP0HvDg
[1]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japan-declares-victory-effort-end-government-use-floppy-disks-2024-07-03/
[2]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2-08-31/japan-s-digital-chief-vows-to-purge-floppy-disks-from-government?srnd=technology-vp
[3]https://www.golem.de/news/brandenburg-klasse-deutsche-marine-braucht-neue-8-zoll-floppys-fuer-fregatten-2407-186927.html
[4]https://mainichi.jp/english/articles/20211227/p2a/00m/0na/072000c
[5]https://www.theverge.com/2020/8/11/21363122/boeing-747s-floppy-disc-updates-critical-software
[6]https://gizmodo.com/boeing-747s-still-use-floppy-disks-to-get-critical-soft-1844683811
将“把科学带回家”设为星标
不错过每条有趣科学推文!
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转载请联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