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螺旋解体(上):地权上交!信贷上交!有人正在丧失楼市掌控权!

葫芦娃 大碗楼市 2021-04-24


本周,我们将开辟一个新的楼市系列,叫“螺旋解体”。


这个系列中,大碗团队将带着大家一起推演未来的楼市政策演进。


通过这个系列,我们想告诉大家——

 

l 中国楼市的旧秩序,正在瓦解;

l 地方城市正在丧失地权,金融机构正在丧失信贷权,他们正在丧失楼市掌控权;

l 高层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掌握着决定楼市走向的两柄利器。

 

中国楼市,正在从“央地螺旋博弈,调控反反复复”的二元制结构,转入“政策传导顺畅,调控直达底层”的一元制结构。




过往中国楼市的政策包中,充满二元博弈。


自中国有楼市以来,二元博弈就充斥着所有的政策包。


比如,高层喊出一个“稳房价,要限购”。


但是——


地方城市刚憋了一年多,就搞出来个“抢人大战”。


一个落户就能买房,击溃了所有的限购政策。


比如,高层喊出一个“加大供应,把地价打下来”。


但是——


地方城市,装模作样的搞出个年度供地计划。计划里,动辄就是上万亩的土地供应。


实际操作中,核心城区的土地捂着不卖,嗷嗷叫的卖远郊的垃圾土地。


趁着高层一个不注意,就在核心区拍出来一块地王。


杭州、南京,一个个化身捂地惜售的端水大师,控的一手好地价,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比如,高层喊出一个“严控房地产信贷规模”


但是——


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把房贷业务作为核心业务。最高峰时期,涉房贷款比例能占贷款规模的一半以上。


甚至,去年还挪用了经营贷规模,违规填入房贷的坑里。


涉房贷款,不仅把表内杠杆加足了,还恶狠狠的加了一波表外杠杆。


高层喊的是“房住不炒”,地方干的是“因城施策”。


你限购,我人才落户能买房;你限贷,我经营贷流入楼市;你号召加大供应,我列着计划捂着地……


再严厉的楼市调控,在自上而下的二元博弈过程中,化为了八个大字——

 

因城施策,事缓则圆。


说的好听点,叫政策传导不畅。


说的难听点,叫博弈中相互妥协。




二元博弈和调控反复的底层逻辑是,地权和信贷权在地方城市和各家银行手中。


影响短期房价的最核心政策,有两个——


一个是土地,另一个是信贷。


我们先来说,土地。


土地,决定的是房价的成本核心和供需核心。


最基础的经济原理告诉我们,供需影响价格;


最基本的地产逻辑告诉我们,地价占了房价成本的70%。


那么,怎样才能稳房价?


把地价压的低低的,把供应拔的高高的。


说白了,就是加大土地供应。


为什么武汉楼市内卷的如此严重?为什么天津房价5年不涨?为什么郑州连续3年都陷在泥沼里爬不起来?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

 

这些城市,太过于老实!


高层一喊加大供应,他们立即嗷嗷叫的供地!

 

天津卖了4年地,把新房库存干到了5700万㎡;武汉卖了4年地,把住宅潜在库存干到全国前三;郑州卖了3年地,把库存去化周期干到将近25个月……


土地供的哭爹喊娘,房价跌的哭爹喊娘,房企也被套的哭爹喊娘。


为什么杭州楼市成为妖股?为什么南京房价就没跌过?为什么全武汉只有光谷在抢房?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

 

这些地方,玩的一手好控地!

 

南京和杭州,像攒屁一样等着憋大;前两年的杭州,核心区曾连续4个月不供地;南京河西,一块好地也不出;武汉光谷,紧紧捏着最后的29块地,打死不出……


土地供的像挤尿;房价硬的像砖头;购房者抢的唧哇乱叫。


我们再来说,信贷。


信贷这玩意儿,就像是楼市里的洪水。


再烂的城市和再烂的版块,一波洪水过去,也能水涨船高,也能划船不用桨纯靠浪。


为什么过去一年的楼市,从一线到二线星火燎原如尿崩?


说白了,还不是钱放多了。


虽然,高层一直喊的是,要严控涉房信贷。


但是,架不住各家银行把房贷作为优质业务,嗷嗷叫的往里干。


2021年一季度,个人房贷规模跃升至2.56万亿。与2019年相比,暴增41%。


个人房贷,相当于每年增长18.9%。


任泽平说:

根据我多年的研究,股市、房市等资产价格不是经济的晴雨表,是货币的晴雨表。


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说:

今年货币大放水,穷人是最大受害者;现在的通货膨胀,表现在资产价格的上涨;


抬头看看M2,低头看看房价。


最懂楼市的,还得是咱们自己人。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清楚了——


想控房价,两招足矣。


加大土地供应,严控房贷规模。


但是、但是、但是……

 

遗憾的是,过去的地权和信贷权,都不在最想控房价的高层手里!


地权,在最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城市手里。


信贷权,在把房贷作为优质业务的各家银行手里。

 

你刚把房价压下来,他一个捂地惜售就把地价怼上去了。


你刚喊了严控信贷,他一个红印盖上就把房贷批过去了。




今年,情况不同了。


高层在逐步收回地权和信贷权。


过去半年,高层先后出台了两个最狠的政策。


这两个政策,先后让各大银行和地方城市失去了信贷权和地权。


第一个政策是,涉房贷款集中管理。


去年12月31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


严控银行涉房贷款规模,严格规定各类银行涉房贷款占比上限!


以前是想贷多少,银行说了算。


现在是想贷多少,高层说了算。


怎么说了算?


楼市热度过高了,高层就把房贷额度红线压一压;


信贷额度压低了,资质审核就严格了,房贷利率就上去了;


房贷利率上去了,资质审核严格了,贷款就难了,热度就下来了。


最近房贷利率一个劲儿的往上涨,审批难度一个劲儿的增长,放款周期一个劲儿的延长,其根本原因就是——


各家银行的房贷额度,不够了。


一个涉房贷款集中管理制度,直接把房贷规模收归高层,直接把信贷权收归高层。


第二个政策是,土地出让集中管理。


2月26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了土地出让“两集中”政策——


全国22个重点城市,将“集中发布土地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土地出让活动”,且一年发布住宅土拍的次数不能超过3次。


以前是想拍多少地,想怎么拍,地方说了算。


现在是想拍多少地,想怎么拍,高层说了算。


怎么说了算?


过去地方城市如果想抬地价,要么就是捂地不出,要么就是挤着牙膏出,反正就是不按用地计划出。


半年憋出三块地,一堆憨批房企,抢着拍。


现在?憋个锤子!


全年就给你三次土拍机会。


集中公告,集中拍卖,列了计划就要严格执行。


更狠的是,部分城市的土地集中出让公告中,还直接限定死了以下内容——


土拍楼面价、土拍溢价率、住宅销售均价、住宅销售最高价、住宅销售最低价、施工工艺、精装品质、物业服务……


一年拍多少地,高层说了算;土地拍多少钱,高层说了算;未来卖多少钱,高层说了算;最高能卖多少钱,还是高层说了算;精装多少钱、物业多少钱,通通都是高层说了算……


一个土地出让集中管理,直接把地权收归高层,甚至把部分定价权也收归高层。


地权上交和信贷权上交之后,我们再来看未来的楼市政策包——


当地方以地价托房价的自主定价权,被收回;


当银行以信贷助房价的自主放贷权,也被收回了;


当高层以摧枯拉朽之势,掌握了决定楼市走向的两柄利器……


曾经充满“上下博弈,传导不畅”的二元楼市,就只剩“自上而下、直达底层”的一元结构。


博弈消失了,说干你就干你。




楼市价值,只剩下精纯的、切切实实的居住价值。


人常说,炒楼、炒楼。


炒楼,过去究竟炒的是什么?


地方和房企,炒土地。金融机构,炒信贷。


普通人,炒的是“土地与信贷”凝结体——


楼!


递增的土地成本,在不加控制的信贷冲刷下,让楼价像是“坐上了一台喷射机”。


地权被收回后,地炒不了了;信贷权被收回之后,信贷也炒不了了。


楼,也自然从喷射机上下来了。


此时此刻——


楼市的价值,只剩下了精纯的、切切实实的居住价值。


此时此刻,一定会有很多人想问出一个问题——


当楼市只剩下切切实实的居住价值,是否就意味着“房价不会再涨”?


答案是,当然不会。


地方失去地权,金融机构失去信贷权……对于楼市来说,不过是丧失了地价泡沫和信贷泡沫。


一二线城市的楼市价值,并不在于地价泡沫和信贷泡沫。


而恰恰在于,真实的居住需求和切实的居住价值。


什么叫真实的居住需求?什么叫切实的居住价值?


说白了,无非就是以下三点——


这个城市或版块,产业基本面究竟如何?配套基本面究竟如何?人口基本面究竟如何? 


产业基本面,决定的是购买力。


产业结构越好,购买力越强,房价越有依托。


配套基本面,决定的是能不能把人留下。


配套越好,配套链条越完整,越能把更多的人留在这里。留下的人越多,需求越旺盛。


人口基本面,决定的是潜在刚需规模。


人口结构越年轻,潜在刚需规模越大;人口学历结构越好,潜在刚需的购买力越好;人口流入规模越大,需求增长越快。


只要这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足够好,就一定会有足够多且结构足够好的人口流入;


只要这个城市的配套结构足够好,这些流入的人口就一定会留下来;


只要这些人留下来,这个城市的楼市就始终有价值。


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句话——

 

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基础,不是地价泡沫,也不是信贷泡沫!


而是切切实实的居住需求。




最后,来总结一下。


当下的楼市,正在螺旋解体。


从“上下博弈”的二元制结构,解体为“上传下效”的一元制结构。


螺旋解体的过程中,地价泡沫和信贷泡沫正在被挤破。


地权被收归高层,信贷权被收归高层……自此之后,地方城市无法再炒地皮,金融机构也无法再炒信贷。


泡沫出清之后的楼市,留下的恰恰是最有价值的真实居住需求。


房价的基础,一定不是地价泡沫,也不是信贷泡沫,而是切切实实的居住需求。


有真实居住需求支撑的城市,才是最有价值的城市。


怎样找到有真实居住需求支撑的城市和版块?


一看产业结构,二看人口结构,三看配套结构。


产业把人引进来,配套把人留下来。


人口年龄结构越小,人口学历结构越高的城市,房价上涨概率越大,涨幅越高。


以上,就是“螺旋解体”系列的上篇。


此后两天,我们会连续更新中篇和下篇。


在此后的两篇文章中,我们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st,丧失地权后的地方城市,财政问题该如何解决?


2nd,丧失楼市掌控权后的地方城市,楼市政策会如何走?


3rd,哪些城市才属于“有切实居住需求支撑”的值得入手城市?

 

希望大家一定要持续锁定“大碗楼市”!纯干货的持续暴击,就在此后两天!


来来来!先把此文走一波“在看”、“转发”和“收藏”的三连,以防找不到我们这群耿直少年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