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点关注:COVID-19聚集性疫情防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Author 刘珏

本文来源:刘珏,梁万年,刘民,杨维中,刘霞,吴敬,王亚东,单广良,韩辉,周蕾.基于应急管理理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防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7):2122-2126.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28通信作者:梁万年, 教授; 刘民, 教授;单位: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参与专家:杨维中(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刘霞(中华预防医学会),吴敬(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王亚东(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单广良(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韩辉(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周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

原文请扫描文章下方二维码,或点击官网:www.chinagp.net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我国疫情防控始终面临着“外防输入”的压力。目前我国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本土疫情总体呈零星散发或局部偶发小范围聚集性疫情状态,通常由境外入境人员或者被污染的冷链进口物品引发,且部分疫情传播较快、亦可波及农村地区。在此背景下,急需对聚集性疫情防控效果进行评价。

2020年11月—2021年2月,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等单位的12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以应急管理理论为基础,构建理论框架,从应急管理的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和事后评估的角度,采用文献研究、多轮专家咨询法构建了我国首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防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和107个三级指标的COVID-19聚集性疫情防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该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发现报告能力的权重系数最高,需要重点关注,其中感染者中通过大规模筛查发现的比例、主动就医发现感染者人数占比、指示病例发现时间至首例病例发病时间的间隔、密接者末次暴露到被隔离的时间间隔这4个二级指标所占权重得分较高,这几个指标均是评价早发现的敏感指标,应作重点考虑。通过核酸主动筛查和主动就医可以及时发现感染者,就目前在本土疫情已阻断但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存在的背景下,两项措施有利于无症状感染者的早期发现与应对。既往不同研究报道的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为1.0%~87.9%,有研究表明无症状感染者上呼吸道病毒载量与有症状者相当,且病毒脱落量在症状出现前最高,所以无症状感染者也是COVID-19的重要传染源之一。目前疫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得到遏制,随着旅行限制解除、公共场所逐步开放,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在社区病毒传播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对于防止COVID-19在社区内传播和聚集性疫情暴发至关重要。因此,出现疫情时通过扩大核酸筛查和医院主动就医筛查发现的感染者的比例能够很好地体现COVID-19聚集性疫情防控能力。及时对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核酸检测和隔离观察,对于防止疫情小范围暴发具有重要作用。

在精准防控能力上,常态化防控阶段应关注具有高暴露风险的重点人群,尤其加强对重点人群(如医护人员、冷链从业人员)和重点场所(如医院、冷链食品物流)的监测,以提高聚集性疫情防控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近期,发生多起冷链从业人员接触被污染的冷链食品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而造成进一步传播的事件,提示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防控不容松懈。进口食品冷链从业人员是我国筛查的重点人群之一,及时发现后可快速控制,防止境外输入疫情。因此若冷链从业人员中及时发现感染者,可体现精准防控的能力。医疗机构是高风险暴露场所,若在医务人员中发现感染者,会增加院内感染与传播的风险,因此医务人员中无感染者也体现了精准防控的能力。在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限制人群流动范围是精准防控能力中权重得分最高的二级指标,在限制范围越小的前提下控制住疫情,其得分越高。
社会公众自我防护是疫情防控的基础。SARS-CoV-2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气溶胶等方式传播,在拥挤的地方、密闭的室内、密切接触或交谈中,SARS-CoV-2更易传播。采取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接种疫苗等个体防护措施可有效预防SARS-CoV-2感染及疫情传播扩散。个体防护措施采取的越好,则密切接触者感染率越低。个体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间隔越短(尤其是指示病例发病后及时就诊),疫情越不容易扩散,这一指标侧面体现了公众防护意识与能力。
在医疗救治效果上,死亡人数、危重症患者占比以及重症患者占比3个二级指标权重得分均较高。面对COVID-19聚集性疫情的出现,除及时防控外,患者的救治也十分重要。对重症患者,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可大幅度降低病死率;对轻症患者及早干预,尽可能在初期得以治愈,大幅度降低转重率。
疫情防控效果指标是综合性的,涵盖了感染人数、疫情波及范围和疫情持续时间。虽然我国本土疫情已基本阻断,但在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常态化防控仍不容松懈。SARS-CoV-2传播力高于流感,其基本再生数约为3.15(2.26,6.02)、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容易实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间接造成病毒传播等,以上因素均增加了防止聚集性疫情发生的难度。我国已经发生的聚集性疫情在控制上已经卓有成效,感染人数和波及范围均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疫情持续时间也在缩短。


本研究局限性指标体系中并未考虑自然因素如温度、湿度等对防控效果的影响,也未考虑疫情发生地区(城市或农村)的影响,使用该指标体系评估聚集性疫情防控效果时,应加以注意。




综上所述,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从5个维度对聚集性疫情防控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可为COVID-19聚集性疫情防控效果评价提供参考工具。未来将根据COVID-19疫情变化,进一步优化完善。

编辑:杨允利


识别二维码

获取原文

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阅读-《中国全科医学》杂志青年编委招募《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20年影响力发布!《中国全科医学》2020年全年电子书阅读
《中国全科医学》2020年全年“精华本”电子书阅读《中国全科医学》严正声明!《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继续入编2020年版北大中文核心


联系我们

官方电话

010-63052088 83525550;0310-2067118

官方E-mail

zgqkyx@chinagp.net.cn

官方网站

https://www.chinagp.net/Magazin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