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去哪了?披荆斩棘的学术界女性|读完《厌女》读什么 Vol.5
「读完《厌女》读什么?」是北同的固定栏目,定期为大家推荐我们认为值得关注的影视剧、书籍、文章、音乐、播客……每期推荐将围绕一个主题——可能是一种情绪,一个社会议题,一种艺术形式,一系列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筛选和推荐,让伙伴们了解到更多丰富新颖的跨媒介作品,挖掘历史中被忽略的声音,关注并肩同行者的创造,给予伙伴们更多元、更深入生活点滴的陪伴。
同时,我们也开放投稿,如果你有想要推荐给社群伙伴的、任何形式的内容,欢迎将作品和推荐语(文档或链接)发至邮箱media.bjlgbt@gmail.com。
欢迎大家点击推文开篇的合集标签#读完《厌女》读什么,查看更多往期推荐。
本期编辑:姬开
在我就读的学校,常年传闻女男学生性别比例为7:3。确实,在我几年的大学生涯中,身边同学有不少的女性。但是给我们上课的却多是男老师。为此,我特意找到我大学所修读的所有课程,发现在这近60门课程中,只有不到20门的课程是由女老师开设。其中有几门还是由不同老师合开的。那么,女学者们去哪里了呢?
没有哪一个性别天然会更喜欢学术或者擅长科研。弗吉尼亚 · 伍尔夫曾经畅想,如果莎士比亚有个妹妹,即使她也有足够的创作天赋,最终也只会错失教育的机会、早早结婚,事业发展一路碰壁,最终自尽于街头。莫扎特倒确实有个姐姐,娜奈儿从小崭露过人的音乐天赋,年纪轻轻便在欧洲巡演。直到18岁,适婚的女孩不结婚却在外演出抛头露面,这绝不是一件光鲜事。此后,娜奈儿的人生再无演出。莫扎特的音乐事业一路高歌向前,而娜奈儿的余生却不断下坠,直至晚年失明、呆滞、孤独,她的音乐没有一首流传下来。我为这些人为制造的陨落感到悲痛。
女性走上学术之路,意味着踏上一条荆棘丛生的真理探索之路。在科研领域,有一个关于女科学家的“马蒂尔达效应”,是指女性的科学成就被刻意贬低、忽视和归功于男性,如吴建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内蒂·史蒂文斯等人。走上学术道路的女性本就为数不多,而在她们有所建树后,她们的声音要么被磨灭,要么被夺走。我为本该属于她们的荣誉被夺走而不安,为女性研究者在历史上被迫销声匿迹而不甘。如果一个女性决定以学术为业,我会真心祝愿每一个决定以学术为业的女性。我能做的,是尽我所能地去关注女性。在这条孤独的荆棘之路上,我愿为她们手种鲜花。
本期推荐中,有声名远扬的学者,也有普通的职业女性;有历史洪流中隐藏的传奇女性,也有在科研路上砥砺前行的学生。所谓学者,或者说科研工作者,不在乎外界名号之安放,而在于真理探求之举动;求学问道,在于内心之笃定,无关名利之浮沉。寻求真相不是某一工作的天职,而是各行各业之人随时可以参与的行动。
寻找过往的女性声音、肯定当下的女性声音、鼓励未来的女性声音,是我们对人类文明的找寻与记录。
01
书籍
《女教授》
《女教授》讲述了世界上第一位站上大学讲台的女老师路易莎·梅拉德诺的故事。这里的女教授不是职称,而是指拥有教席的大学老师。“女教授”表示性别相关的事实,而非职业的特例。15世纪的西班牙,路易莎是被历史刻意忽视的众多女性中的一员,有关她生平史料的匮乏,使得写作变得困难。但作者从历史材料中抽丝剥茧,又加入合理的细节想象,展现了路易莎跌宕起伏的一生。从求知若渴的女童,到完成大学学业的文法和修辞学学士,从通过大学的录用考试与教席竞选答辩,再到结束短暂的执教生涯,路易莎通往知识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
“从今天起,您将不再担任这所大学的文法教席。任何女性都不得出现在课堂中——无论是作为授课的教师,还是作为听课的学生,否则学校将承担一笔罚金,这将会作为不可动摇的法律与规定来执行。”这是学院解聘路易莎的理由。女性出现在课堂中被认为是一种诱惑,会阻碍别的学生求学。即使是直到现在,世界上女性的受教育权仍没有得到全面实现,阿富汗塔利班还在逆流坚持禁止女性接受教育。
全书采用蒙太奇手法,以多角度第一人称写作,从身边人的视角来呈现路易莎的故事。拨开历史迷雾,将一个特立独行、不合时宜、满腔孤勇、率真坚强的路易莎,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第一人称的叙述,来自路易莎少时的老师、王室中的朋友、女仆、弟弟、学生、母亲……这些紧密围绕在她身边的人的叙述,完成了对路易莎一生的记录。路易莎声音的消隐,是那个历史时代的不幸,但也给后代女性学者的再创作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使得作者能用自身经历来续写这个故事。
我偏爱第一人称的小说:的确,第一人称的视角是带有局限性和主观色彩的,但它所能提供的信息也是独特的。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统治者的偏见,路易莎的离职,都融入到叙述者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极富感情的评价与判断,书中人的情绪也传递给了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我为路易莎惋惜、愤怒、鸣不平。每一个片段串起来的,都是名为“成为女教授”的一生。
02
《开场: 女性学者访谈》
这本书像是一场及时雨,在个人被巨大无力感包裹,陷入无法排解的抑郁状态之中时,带来精神力量。读至戴锦华老师的访谈,尤其是她的学术转型之处,感受到很强的触动和共鸣。我们此刻仿佛也是置身在变革之中,面对相似的困惑,试图寻找行动方向。
“我的学术必须与我的真实生命、我的社会生存和我的社会关注密切相关。这种相关度以及我用个人生命去面对与体验它的真诚度,对我来说是首位的……我的学术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而是我不处理它,我会不安,甚至夸张一点来说,我不处理它就难以让自己的生活继续推进。”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经历的就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学术转型,而是和社会激变同时出现的一种个人思想和生命的困顿,以及我对这种困顿的回应和突围。每一次的社会激变,我首先要回答的就是我要如何自处的问题。我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同时也要回应在社会重组过程当中,我自己曾经归属的社群的变化。”
“如果我们能将承认自己的无知作为我们思想与行动的起点,或许我们还能有所作为。”
“他们不怀疑,他们不好奇、不愤怒,他们有着对于主流逻辑、秩序的内在尊重和认可。他们有自己的不满,但他们或则自我化解,继续追求卓越,或则消极以待,忧郁退避。”
“我毕生都在学习一件事情,接受自己和背负起自己。”
戴老师采访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语是“体认”,这是我第一次如此高频地接触到这个词。这种“体认”在我看来,是理解与书写彼此的生命经验,将体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个体融入到时代,实现相互感知与作用的过程。
我尤其喜欢这群学者对于她们所研究的问题,所带有的真诚和关切。在我大学所接受的教育中,做学问被认为有两种立场:一种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出发,将知识作为客观对象进行学习,而另一种则是从第一人称视角出发,切己体察,把知识作为“我的问题”来对待。实现学者的真正关切和智识责任,就要求我们思考过程中从第三人称的立场转化为第一人称的立场,把知识和我们真正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如果只采用第三人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仅仅用冷漠好奇的旁观者心态看问题,最终换来的也是冷漠的高高在上的姿态,而不是深刻谦卑的思想。
在这群学者身上,我看到了学术的温度、洞察和感知。追溯自我并勾连历史和未来,女性始终在场。
03
《女性的思想》
2022年上野千鹤子的几本书籍相继出版。虽然相比于其它著作,《女性的思想》好似并没有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但我觉得这本书这是理解上野千鹤子思想形成至关重要的一本书。上野在本书中,通过女性的话语,展现自身思想形成的过程。这既是对思想过程的梳理,也是对自我的回顾。以精炼的语言转述女性学者的思想,并非易事,每一章节看似不长的篇幅,实际上蕴含着极深的思想底蕴和写作功底。娓娓道来的,是前辈的思想,也是上野的感悟。
上野在第一部分列举了对她思想形成至关重要的五位日本女性思想家,第二部分则包括了一些对当下影响深远的外国思想家。在第一部分中,我们看到,历尽千辛万苦,日本本土学者终于找到可以用来表达女性思想的言语。
对“女性的话语”探讨是本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解读的一个出发点。无疑,上野千鹤子是一个“双语者”,熟练掌握“男性语言”(学术知识)与“女性语言”(日常经历)。女性被隔绝在学术语言之外,这也是思想家森崎和江对上野千鹤子意义重大的原因——“彼时还没有女性解放运动,也没有女性主义思想。女人们望眼欲穿地渴望着,渴望着一种由女性来述说女性经验、只属于女性的话语。……从天而降的,正是森崎女士编织出的语言。”女性的思想是变革的思想,语言即力量,一方面抵御、剖析压迫女性的结构秩序,一方面给予人抗争、生存的勇气和智慧。
女性话语的寻找和呈现又让人联想到“女书”,一款由湖南江永地区的女性所创造并为其所用的文字。(注:女书的存在,主要是传统社会当地女性不可以读书识字,即她们所谓的“男书”,所以当地女性发明了女书,作为女性之间的通讯方式。而一般男子亦会把女书当成是普通的花纹而不屑一顾。女书的存在已经超过数百年。)
图源|“在线女书字典”转换文字
在“在线女书字典”官网(https://nushuscript.org/)上输入“女性主义是追求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的思想”,转换后得到以上文字。因为同一汉字可能对应多个女书文字,所以转换后的结果包含了所有对应的女书文字。
此外,我更多的是歆羡,在日本有这些影响后世的女性思想家,当我手中拿着森崎和江的《唐行小姐》的时候,感受到的是这本书在初版四十年后仍然拥有超越国界和语言的生命力,我也在隐隐期待华语世界出现越来越多这样的人物。
就像韩国版译者在后记中所说,值得我们去做的,是与那些为我们人生注入思想力量的前辈进行超越代际的理性对话,在她们的智慧之影响下,踏入与个体经验和社会环境相关的思想旅途。无论如何,当我回忆起那些形塑我女性思想的人物时,上野千鹤子绝对占有重要的位置。
04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
在《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一书中,作者以详实的资料回顾了汉娜阿伦特的一生:一个早慧的孩童、写诗的少女、激情思考的求学者、保卫哲学与反抗压迫的犹太女性、关切政治的无国籍者……她的思想转向与她对现世的思索,总会让人想到罗新老师所谓的“一生所学,只为此刻”。阿伦特从早期投入犹太复国主义的实践,到后来对极权主义和平庸之恶的关注,都是这种学术与人生哲理的体现。相比于提出救世方案,她更关心历史与现实的“条件”:积极生活的条件、极权主义形成的条件。
认识阿伦特是在大一的一门政治学入门课程上,彼时我兴致勃勃地找来《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被书名所吸引,但当时只能看到她的流亡和她的爱情。阅读阿伦特是有门槛的,就连她的传记也是如此。
很喜欢“爱这个世界”这个标题(For Love of the World),这是阿伦特的态度,即使存在“极端的恶”,我们也要直面这个世界。阿伦特虽非自己所言的“政治动物”,但她无疑做到了“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或许“政治生活”在过去是一个略显遥远的话题,但此时却好像将我们时刻包裹其中。阿伦特从哲学转向政治,是志向的抉择,也是时代的需要。对自己而言,重拾阿伦特意味着重新理解我所处的社会,然后积极生活。
虽然这本书初版于2017年,但直到我近五年后买入,仍然是该版首次印刷。因为政治哲学理论晦涩难懂,我在前段时间特意请教了一位年轻的女性学者,她给我的答复是“放过自己”:在未来某个时间段你再重拾,已然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我想,我们之间对话的意义或许不是试图寻找女性探索学术道路的唯一真理,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作为学者的主体性与独特性。
我会时刻铭记阿伦特所言“我必须忠于我自己”的行动准则。“道德关乎个人之独异性。对与错的标准,对我该怎么做这一问题的回答,既不取决于我和周围的人共有的习惯和习俗,也不取决于神圣或人类原初的命令,而是取决于我对自己所做的决定。换言之,那些我一旦做了就不再能心安的事情,我是决不能做的。”道德要求我忠于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中的真实之物,不去做任何我不能忍受、不敢回忆的事情。
02
电影
01
失踪的国王 The Lost King (2022)
严格而言,这并不是一部关于通常意义上的“学者”的故事,主人公菲利帕(Philippa)只是一个普通职工,因为兴趣去而走上了探索理查三世的道路。但“学者”的身份无关乎外界如何命名,而在于不懈的真理追求。在一次观看莎士比亚戏剧演出的过程中,她对剧中理查三世的形象产生怀疑,从而开始了对这段历史真相的探索。随后,菲利帕承担起寻找已失踪了超过500年的理查三世遗骨的任务,尽管这种执着被许多人嘲笑。最终,在菲利帕的坚持挖掘下,理查三世的遗骨被发现,她的孩子们欢喜地称呼她为“Kingfinder”(找王者)。也是在菲利帕的长期坚持下,英国皇室恢复了理查的合法国王地位。
讽刺的是,在施工队刚开始施工,并且引发关注的时候,最后一分钟投入资金的大学代表自诩为领导者站了出来,作为后见之明,堂而皇之地夺过了领导此次挖掘行动的旗帜。菲利帕隐身,大学浮现,主导发布会,大肆宣扬功绩。作为局外人回看这一切,我难以平息愤怒。虚荣心胜过了对真相的探索。这不是学术该有的态度,仅仅是争名夺利的闹剧。
“他们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让我认清自己是业余的机会。”女主这番话让人感到了些许心酸。我实在是受够了“女性就是不能领导这一切”的无知论断。受到不公正评价的不仅仅是查理三世,还有无法计数的像女主这样的女性人物。我们重新发现历史的过程,就是对她们的价值一次次肯定的过程。
剧中,菲利帕总是被指责说话太感性、太主观。但正是菲利帕跟着感觉走,才发现了遗体、重塑了历史。“太感性”仿佛是一个无需解释就可以加诸在任何女性身上,对其权威性进行否定的理由。其信徒千万,有罪者更多。但这种建立在知识积累上的直觉,远胜于那些精心塑造的愚昧无知。
02
大法官金斯伯格 RBG (2018)
金斯伯格可以说是世界各地许多法学生的精神偶像了。《傲骨之战》中有几个经典场景,都是戴安娜在面对难题的时候,想象着金斯伯格坐在壁炉前的沙发上,她在金斯伯格的对话中获得启发,从而产生行动。
某些时候,我也会幻想,如果是金斯伯格,她会怎么做?
我知道,她一定会行动。但她会用更聪明的方式实现。
我对政治的关注,有时并不在于政治本身,而是政治对于法律的影响。一代代政治领导人会老去,但ta们所确立的法律制度、所选定的法官,却在后世仍旧发挥着影响。我支持某种政治理念,是我对其背后法律价值的捍卫。
如金斯伯格一般,作为精神偶像影响着一代代法律从业者,在律师其位,在教授其位,在法官其位,各谋其志。
03
播客
01
【三姑六婆】03
战争、革命和婚姻中的女性:法学家王汝琪和她们的时代故事
“三姑六婆”是我最的播客之一。这档播客或关注某位女性,或关注某类女性,由女性讲述女性的故事。她们的选题一直在填补空白,那些无闻的、平凡的、低微的,涵盖各个领域中的女性,都是值得用声音记录的。
基本上“三姑六婆”的每一期播客我都很喜欢,于是在单集的选择上便出现了犹豫。最终选择的这一期,不为别的,只为历史事实的澄清。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我们学到的是王明主导了我国《婚姻法》的起草,在当时年幼的我心中,这约等于王明一个人呕心沥血、废寝忘食起草了《婚姻法》全文。
抱着“我们当下对历史的理解或许已经发生改变”的想法,我在百度百科搜索了法学家王汝琪,在其短短的介绍内容中,并没有提及任何与婚姻法相关的内容。接着我搜索了王明的百度百科,其中有这么一段话:“王明领导法制委员会认真研究了中共在根据地制订过的一些婚姻条例……经数易其稿,终于在1950年4月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草案》的起草工作……王明作为法制委员会主任,负责主持起草工作,也为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制定做出了贡献。”
但实际上,是中央妇委领导成立了《婚姻法》起草小组,由邓颖超主持,成员有帅孟奇、杨之华、康克清、李培之、罗琼、王汝琪(全部都是女性,70年后的编纂立法与此相去甚远)。王汝琪是其中唯一具有法学背景的人,《婚姻法》初稿由中央妇委拟定,王汝琪应是主要执笔者,而王明最多只是对成果进行了报告。
这期播客不仅仅是我们对《婚姻法》和婚姻自由条款这段历史的重新认知,还关乎王汝琪这位法学家在法学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更关乎那个时代所有的女性先辈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巨大贡献。
有关吴健雄的那期同样值得一听。
02
【置身世内】EP003
新女性:家国天下,安辨雄雌
这期播客是主播们根据自己的博士研究所作的分享。从清末民初开始,学者们所探索的“新女性”有丰富多元的身份角色——她们是勤俭持家、科学育儿的贤妻良母,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强人,又是家国天下秩序中不被想象力所局限的任何角色,如女教师、女医生、女翻译、女侠客……这种历史研究,就是不断地进行“添加妇女”的行动,持续地回答这个问题——“女性在哪儿”,如果官方历史没有记录,后世的女学者们也会接过这一工作,书写人类历史中这重要的部分。
令我感到尤其有意思的,是对词语背后意涵的探讨。比如,“妇女”这个概念更多指向“女性身份”,“妇”是已婚女性,“女”是未婚女儿;而“女性”指向女性气质,和个人的主体性相关。对“女士”概念的一种解读是拆成“女性+士大夫”,这可能是“女性+职业”或“女性+阶层”的分类。而一些性别平等的词语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如“英雌”的概念没有“女英雄”普及。针对这个问题,主播们聊到一种解决方案——提升这些性别平等词汇的使用频率,从而不仅能使得社会环境作用于语言,也能让这些语言被更好地用于构建平等社会秩序之中。如为“妇女”的正名,通过庆祝“妇女节”而非“女生节”来避免“妇女”的污名化。
03
【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012
在历史洪流中,重新发现那些「传奇女性」
历史记忆是有性别的。
我是在什么时候认识到这一点的?是我们历史书上通篇的男性主角吗?是在重要人物的合影中看到的清一色男性面孔吗?是发现贺萧的《记忆的性别》讲述了我的心声吗?
如评论所言“历史热爱记录成功男人的故事,历史也会记录失败但悲壮的男人的故事;历史偶尔会记录那些异常卓越的女性的故事,历史更偏爱女人温良恭俭让的故事。”那些我每年现在所能够熟知的女性,要么是冲破层层障碍达至超常成就,要么是以死亡作为存在的背书,或壮烈牺牲,或忠贞守节。不需要功成名就和以死明志,她们的行动就是自身最好的代言。
这期播客主要介绍了三位传奇女性: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博士和女律师郑毓秀。她写过退婚书、参与暗杀袁世凯、在巴黎和会上阻止过中国代表签字,一生争议不断但从不惧争议。
民国首批授予将军军衔的女性胡兰畦。她曾被关过德国监狱,出席过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与高尔基结识并为其送葬,在后人为其爱情遗憾的时候,她在回忆录中写道:
“生命之舵在我手上,我没有随波逐流,我也没有依附陈毅,我所有的决定都是我做的,我有我的公义和理想。”
妇女运动先驱张默君。她善诗词、长书法,诗文沉郁顿挫、行草苍茫浑厚,兴学办报,创刊《神州女报》、创办神州女校,游历欧美考察社会和妇女教育,一生都致力于在中国推广女性教育。
写下“第一位”、“首批”、“先驱”不是我的初衷,但即便如此,她们仍可能会为历史所遗忘。但是多一个人了解她们的故事,她们的历史就能被持续书写。她们的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留在我的脑海之中。有志者、治学者、实干者,砥砺前行、但求至善、无惧浮名。
04
【故事 FM】E656
在理科世界里摸爬滚打的女孩们
不论是中学生、还是研究生,抑或是科研工作者、工程师,女性在理科求学路上总要面临诸多否定:
在求学之初:你做不好。
整个求学过程:自卑的感觉如影随形。
在研究之中:潜意识默认自己是男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研究之中。
工作中:被认为能力不够、被默认为是下级、被认为无法独立承担工作任务、被认为不值得交流学习。
但是她们看到了这诸多不公,在面临这些歧视的时候进行反驳、表达不满。一个个“女性榜样”站了出来,一代代年轻女性得以进入各行各业,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涌现出更多女性身影。
祝所有女性,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05
【WomenOverseas她乡电台】
她说x学术圈 02
打破象牙塔——作为屋子里唯一的女性是什么感受
这期节目涉及到女性在海外求学路上所面对的诸多困难。欣赏主播们在学术圈内的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 (DEI)实践。如果在海外有过求学经历,或许对这一期更加有感触吧。
REFERENCE:
《那些有才华的女性,都到哪里去了》,https://mp.weixin.qq.com/s/SRmsxzhfK5eZZdfXUKvsSA
本文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编辑:姬开
排版:Monica
封面图:网络
ReadMore
这里有一份中文跨性别友善语言指南,请查收小悟生媒体实习生急招!用内容推动心理行业更加多元化戳我!2月线下社交向的活动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