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一线医护人员面临着多种应激:超负荷的工作量、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在应激刺激和工作压力之下,有很多人已濒临体力和心理的极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线医护人员该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呢?
一、认知调整,树立坚定信念
医护人员应该学会接纳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表现,避免过度苛责自己,要专注于在做好眼前的抗疫工作,专注于帮助人民群众,专注于坚守自己的岗位,尽最大努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不过分去关注负面报道,不信谣、不传谣。二、合理安排工作、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
在人手充足的情况下,做好工作安排,避免超负荷工作;定期转换工作岗位,高应激岗位与低应激岗位轮换进行;保证充分的睡眠和饮食,如果有失眠的症状,可适当地应用助眠药物,调整睡眠节律。
三、接纳应激情绪,适当宣泄
能够看见自己的情绪反应,为情绪命名,如悲伤、恐惧、焦虑、不安等,理解并接纳它们,可以通过倾诉、运动、听音乐、哭泣等合适的渠道和方式表达出来,以上的减压方式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促进多巴胺的分泌、提高自信心等,还可以减少精神上的紧张,降低沮丧、失望、担忧害怕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四、友善互助的社会支持
同事间要相互支持,分享经验;保持与外界交流,获得心理支持;如果时间允许,下班后与亲友打电话、微信视频等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同时给家人科普新型肺炎相关的知识;亲密友好的互助氛围,既能化解紧张的情绪,也能提高心理免疫力。
五、调节压力、改善情绪
疫情防控时期,一线医护人员面临着多重压力,精神高度紧张,情绪不稳定,可以通过以下减压方法训练让紧绷的神经和身体得到舒缓、调节压力、改善情绪:
(一)着陆技术
通过检查自己的触感、环境,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下,从情绪漩涡中回归此时此地。
1.身体着陆:可以用温水或冷水洗手;握着一个物体,感受它的温度和触感;感受双脚与地面的接触,用力张开握紧的拳头,感受手指末端的感觉。
2.精神着陆:环顾四周的物体,快速、无声地报出它们是什么;想象你的痛苦是一个视频,而你可以按下关闭键。
3.自我抚慰的着陆:想象能让你安心的人、事、地点,或者想一想你期待的事情。
(二)深呼吸放松
先找到一个舒服的姿势,坐着或躺着。采用腹式呼吸法,通过鼻腔慢慢地将空气吸入肺的最底部,同时慢慢从1默数到5,尽可能将空气吸到身体的最深处,保持5秒钟,然后通过鼻子或嘴,缓慢地将气呼出,同时缓慢从1默数到5。注意力放到呼吸上,可以将双手放在腹部,感受一呼一吸时腹部的起伏,吸气时腹部凸起,吐气时腹部凹入。重复上述步骤,每次练习3-5分钟。
(三)正念冥想训练
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强调有意识、有目的地关注、察觉当下的一切,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而对当下的一切又不做任何判断、分析和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正念冥想可以有效缓解人的焦虑情绪,使紧绷的身体得到放松,使整个人更加放松。自我安抚的“蝴蝶拥抱”:也被称为“爱自己的拥抱”,用于在创伤中自我安抚。步骤如下:
第一步: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中指指尖放在对侧锁骨下方,指向锁骨的方向。你可以闭上眼睛,或者半合上眼。
第二步:将你的手想象成蝴蝶的翅膀,像蝴蝶扇动翅膀一样,缓慢地、有节奏地交替摆动你的手,比如先左右,后右手。
第三步:缓慢地深呼吸,留意你的思绪和身体感受。在这一刻,你在想什么?你脑海中有什么样的景象?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闻到了什么样的气味?
第四步:观察你的想法、感受,不去评判它们。把这些想法、感受看作天上飘过的云彩。一朵云彩来了又去,我们只需静静地目送,不去评价它的好坏。
重复做6-8次“蝴蝶扇翅”。当你觉得身心平静下来后,放下手。
六、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自评+求助
当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严重受到疫情影响时,如感到过度的恐慌和紧张、饮食和睡眠习惯日益恶化、工作效率和生活能力明显受损时,鼓励有心理困扰和应激症状的人员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以恢复心理平衡,或安排休息调整或主动安排撤换。
1.自助心理测评
扫描下面二维码通过心理自测了解自己心理状况。
2.拨打热线心理援助当您感到需要时,请拨打我们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热线:19946912320,为您提供及时、专业、便捷的心理支持和心理援助服务。参考文献:[1]宋维兴.疫情之下,医护工作人员如何缓解心理压力。[J].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重庆市巴南区精神卫生中心
咨询电话:
023-66483513(老年精神科护士站)
023-66483137(老年科、心理科门诊)
023-66483065(精神科门诊)
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19946912320
【免责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023-66483431,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