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于飘摇中“造恒星”丨近代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发端

七七 话剧九人 2023-08-08


在话剧九人的新戏《对称性破缺》中,于1924年在美国学成回国的叶启荪一直在被问一个问题:中国人,适不适合研究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是什么?它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的经验证据为基础,对自然现象进行描述、理解和预测的科学分支,可以分为物理科学生命科学两个主要分支,而物理科学又细分为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天文学这多个分支。《对称性破缺》中叶启荪、吴大有、瞿健雄三位主人公,就都是物理学家。



于近代西方而言,自然科学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产物,各国纷纷因其有所成就。意大利的伽利略证明了日心说;英国的牛顿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力学定律、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美国的爱迪生推动了电力的广泛应用……

 

西方诸国在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等分支上的突破,助力他们造出了轰开中国国门的坚船利炮。而同时期的中国,生产大炮的钢铁需要进口,国计民生得不到保障,更遑论研究技术、研究科学的人才和环境。即使有人因觉醒而求变,但大多数的民众,仍处在麻木当中。

 

先进与愚昧,共同存在于20世纪初积贫积弱的中国。

 

此时的中国人,真的适合研究自然科学吗?

 

面对人才、条件、环境的缺失,《对称性破缺》中的叶启荪教授明知难为而为之,于1925年接受了清华的邀请来校任教,为中国科学的发展播撒良种。而彼时的现实环境中,自然科学这一艰深晦涩的学科,又是如何在中国发展起来的呢?



1

Part.1

西方科学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先将时间拨回到晚清时期。

 

其实,中国传统科学也曾占据世界半壁江山,比如农、医、天、算四大学科,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等等,说一句居于世界前列也不为过。只不过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才在技术上把东方各国甩在了身后。

 

1860年的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国长期紧闭的国门,西方近代科学也随枪炮、宗教和侵略一起进入中国。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中国传统科学取得过多么辉煌的成就,在当时当刻,其发展也还是远远不如西方近代科学。

 

面对现实差距,中国的传统科学家们并没有抱残守缺、抗拒排外,而是积极求变,坚决走向了求知求新的道路。他们一边从事传统科学研究,一边从事西方科学翻译,成为了开启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大门的第一代人。因此,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科学的某些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近代科学的轮廓,比如科学家郑复光就已经在中国第一部光学物理专著《镜镜冷痴》后附上了“火轮图说”(近代中国介绍西方蒸汽机最早的史料之一)。


郑复光著《镜镜冷痴》


晚晴时期,特别是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科学的输入与传播主要依靠西书翻译、报刊、新式教育(教会教堂、新学堂与留学教育)、新式工业企业等途径

 

西书翻译一事最早由来华传教士开启,后有中国传统科学家介入,代表机构主要为上海墨海书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京师同文馆等。其中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书,代表了当时中国人所能了解的近代科技知识的最高水平。1909年其译员所编《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所收录的160种著作中,只物理方面就有《电学》《通物电光》等5种著作

 

接下来让我们将目光转到报刊。报刊也是这一时期西方科学传播的重要媒介,其中包括外商创办的《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传教士创办的《六合丛谈》《教会新报》《中西闻见录》《益闻报》、中国人创办的《时务报》等,它们都传播了不少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这些报刊中还包括专门的科技期刊《格致汇编》。

 

新式教育方面,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曾开设过语言学堂、工业技术学堂、军事学堂等新学堂,用以学习西方技术。这些学堂中以技术学堂军事学堂为主,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作为必修科目。新学堂中还包括教会学堂,也是西方科学在中国的重要传输窗口。 



洋务运动使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


留学教育方面,这一时期的留学教育主要由政府主导,而除了政府派遣留学,还有一些民间留学人员和短期考察者,他们也对西方科学知识的传输做出了贡献。比如钢铁专家、汉阳铁厂的主要开拓者李维格,中国近代地图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邹代钧等,都曾到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学习。

 

而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大量新式工业企业,则在传输大量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将它们运用到了实践当中,成为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时的新式工业企业主要分为军工企业民用企业两类。军工企业共有近30个,包括著名的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等,这些军工企业主要用于生产洋枪洋炮、炮弹、火药等,以及制造舰船;民用企业则包括交通运输、矿业、纺织业、机器制造业、电力业等领域的一些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继昌隆缫丝厂、上海发昌机器厂等。这些新式工业企业于理论之外,让国人看到了西方科学在现实中的应用。

 

但令人惋惜的一点是,即使有西书翻译、报刊、新式教育、新式工业企业这些传播途径,西方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情况仍不乐观。一方面是由于这些途径和载体,都未形成体制化方面的内容及意义,随意性很强。而且,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取得的成效也不明显。



2

Part.2

科学救国,人才救国


自“师夷长技以制夷”起,科学救国的思想在中国日益生根,并进行了如上文所述的各种实践。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变革的任务暂且完成,科学救国的声势愈加浩大,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提倡实业、振兴实业是这一时期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识,但振兴实业、建设国家明显不能凭借口谈,而是需要借助科学知识。于是,一批有志青年纷纷出国留学,力求掌握建设国家的科学知识,以自身为凭,为国家的将来储备人才。

 

比如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任鸿隽,他于1911年武昌首义后归国,任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秘书,后因袁世凯窃国称帝愤而弃官。再加上受科学救国理想的号召,任鸿隽去美求学,连续获得美国康乃尔大学化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硕士学位。


左起任鸿隽、梅光迪、胡适、杨杏佛


1914年,任鸿隽和胡明复、赵元任、杨铨等8人,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成立中国科学社,倡导科学救国。在1915年1月创刊的《科学》发刊词中,全面论述了科学的威力:


第一,国家富强和科学有直接的关系。“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

第二,科学在改进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上有强大力量;

第三,科学可以提高人类的寿命;

第四,科学可以影响人类的智识;

第五,科学与人类的道德也有莫大关系;


中国科学社对科学救国的宣扬,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为陈独秀的“德、赛”先生吁求提供了基础。

 

1918年,任鸿隽回国,任北京政府教育部教育司司长、北京大学教授、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国立东南大学副校长。1924年3月,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叶企孙回到上海,4月即应聘出任东南大学物理学副教授。经任鸿隽介绍,叶企孙加入中国科学社,担任《科学》杂志的编辑。

 

说起叶企孙,不得不提起的是“庚款留学生”。在中国“庚子赔款”后,美、英、法、荷、比等国相继与中国订立协定,退还超过实际损失的赔款。退还款项除了偿付债务外,其余悉数用在教育上,中国每年向上述国家输送相应的留学生,庚款留学生由此产生。

 

彼时,留美学界正和国内的科学救国思想相呼应,比起学习法律、政治、军事,他们以学习科学技术为主。1909年、1910年庚款留美的47人、70人中,就分别有39人、60人学习科学技术,其中钱崇澍竺可桢胡明复等都是享誉历史的人物。1918年,叶企孙正是考取了庚款留美公费生,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就读。

 

1925年5月,清华学校大学部正式成立,业已回国的叶企孙应聘清华大学物理科副教授,开始了他由“开宗立派”到“风雨飘摇”的一生。


左一:叶企孙


叶企孙是中国当代物理学的先驱和奠基人,物理学方面,1929年,清华大学率先在国内成立物理研究所招收研究生,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如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冯秉铨赵九章等,其中不乏时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叶企孙的学生。

 

再来看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物理系自成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维持着国内第一物理系的位置。1933年,饶毓泰出任系主任,周同庆朱物华吴大猷郑华炽等被聘为教授,马仕俊郭永怀虞福春马大猷等被招收为研究生。同期的清华大学物理系也在叶企孙的带领下,先后聘请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赵忠尧等名家。

 

叶企孙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在创办的最初6年中,他建立了7个物理实验室、1个金工场和1个木工场,除一般常备的实验设备外,还有X射线设备、γ射线设备和光谱仪、示波器等。

 

1935年,物理学家严济慈在列举了清华大学本科和研究部所开的物理课程后曾说过:“我国物理学之独立,为期当不远矣。”通过代代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的科学事业在20世纪30年代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1937年后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抗日战争席卷全国,老师放下出国访问的机会,抢运图书、仪器,守护着国内科学的火苗;学生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投身到抗日洪流之中。科学二字的前程随时代命运一起,裹挟向前。



3

Part.3

中国近现代物理学

于飘摇中“造恒星”


有人认为,在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已经成为中国科学中最有创造性、内容最为丰富和完整的学科之一,因为当时国内的一大批物理学家如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饶毓泰、严济慈、吴大猷等的工作,已经表明我国学者的物理学研究水平几乎和世界物理学的发展达到同步。



即使是1937年至1949年战争期间,我国的物理学工作者同样克服了诸多困难,取得了比较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如王淦昌提出了K电子俘获实验方案;周培源提出了湍流理论;王竹溪、张宗燧进行了关于统计物理的研究;赵忠尧、张文裕、马仕俊进行了原子物理研究……吴大猷所撰写的《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及其振动光谱》更是极受国际学术界的推崇。

 

不只是吴大猷,中国近代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也曾取得过其他足以领受国际瞩目的成就。1930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赵忠尧,在研究硬γ射线吸收系数时,通过正负电子对湮灭实验,首次捕捉到正电子,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观测到正反物质湮灭和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科学家。

 

1932年,赵忠尧的同学安德逊受其启发,在威尔逊云雾室观察到了宇宙线中的正电子,并因此获得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王淦昌提出的K电子俘获实验方案,为发现中微子与反中微子奠定了基础,而中微子的发现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之一是美国物理学家莱因斯。

 

这些仅是物理学这一门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中国的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这些具有地方性的学科,乃至数学、化学、天文学等所谓普遍性科学都曾取得过突破性的发展,只是发展程度有高有低。比如地方性科学如地质、生物学比较发达,而普遍性科学如天文学极不发达;普遍性科学数学、物理学的发展虽相对较晚,但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赵忠尧、吴大猷、王淦昌等人的物理学成果,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吴大猷、赵忠尧


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始,中国近代科学通过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而有了缓慢且长足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众多的科学家们如恒星闪耀,填补了中国在近现代科学这一领域中长期的空白。

 

物理学是科学中的一隅,而《对称性破缺》中的叶启荪、吴大有、瞿健雄三人也是物理学中的一隅。于他们身上,我们足以窥见科学二字在中国的生长之艰难,以及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们,是如何在科学和命运共同交织的困境中,走过由少年至苍老的一生。

 

更多拨动心弦的故事,我们《对称性破缺》见。





剧情简介


“对称性破缺”是一个科学概念,也是对命运的隐喻。


三位物理学家,叶启荪、吴大有、瞿健雄,他们各自的人生看似交集有限,却因“科学”二字而紧密关联。从民国十三年到21世纪,从长衫到西装,从少年到苍老,从开宗立派到风雨飘摇,从一颗星到一片海。


科学的难题或有迹可循,命运的困境始终如谜。



演出信息


演出时间

10月5-7日19:30

10月6-7日14:30

三天五场 值得守候


演出地点

北京·二七剧场


购票渠道

大麦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



票价

180/280/380/480/580



演职员表

张   巍  饰 叶启荪

李晓辉 饰 吴大有

路   雯  饰 瞿健雄


出品人:江信文

编   剧:朱虹璇、叶紫铃

导   演:朱虹璇 

制作人:任慧岩、潘夏言、郑晓娟

舞美设计:曾淼

音乐设计:孙术乔

灯光设计:李赫珂

灯光执行:冯钧程

舞台监督:郭爱伦、杨佳依、马祎繁、任海汇、赵阳

道具统筹:靳曦、朱姿桦、张欣、周紫叶、孙沛

服化统筹:靳曦、贺晓、董竹君

票务统筹:张菲菲、周诗曈

制作助理:徐逸纯

摄影摄像:贺天、谭姝婷、王梓妍、白雨竹

宣发推广:马延婧、高羽茹、宋卓如、吴子衿、刘博涵、李梦琦、刘晓茵、叶诗桐、张亮、田海遥、王伊、王昕馨、成炜



关于我们


话剧九人是一支由北京大学校友创立、拥有丰富创造力与高口碑的青年戏剧团队。


自2012年至今,九人已走至成立以来第十一个年头。话剧九人坚持原创剧目的创作、演绎,希望在剧作中照见现实的社会、呈现真诚的思考。话剧九人已出品、制作的代表作现有《双枰记》《春逝》《四张机》《落梅风》等。以上剧目都以高度思辨性的内容、扎实的舞台呈现,收获了稳定的高口碑。


话剧九人作品《四张机》豆瓣评分8.7,获得包括第四届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小剧场”奖、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2021壹戏剧盛典“最佳小剧场”奖、戏剧中国“2019年度话剧类”优佳剧本等奖项,并入围大麦2020年度高分话剧榜单,曾赴上海、西安、深圳、青岛、南京等多地巡演。作品《春逝》豆瓣评分8.9,获得第五届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小剧场”奖,曾赴国家大剧院、大麦·超剧场、陕西大剧院等地演出,受邀参加2020年北京喜剧周、2021年乌镇戏剧节、2021年国家大剧院夏季演出季、2021年西安戏剧节等进行展演。作品《双枰记》豆瓣评分9.0,再创佳绩,同时亦被评为新京报“最艺术”演出榜2021年度十大戏剧之一,并成为“第七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入选剧目。


坚守原创,锐意创新。话剧九人拥有丰富多元的主创团队,既吸纳了具备丰富舞台经验的专业戏剧人才,亦集结了来自各行各业、拥有多元背景和创新能力的非职业戏剧爱好者。作为戏剧圈的一支「良心出品」团队,话剧九人正建立起独树一帜的影响力。


七七

保佑《对称性破缺》一切顺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