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对称性破缺》的舞台上,横卧着一条漫长的“时间之尺”。在传统的镜框式戏剧舞台上,观众由前及后的视线会天然架构出纵深的轴线,幕布和景片沿着这条轴线依次垂落,便能形成多层次的舞台景观。九人早期的作品《落梅风》就是用层层叠叠的镜面和屏风来建构整个舞台,看上去相当古典。《四张机》的舞美,也是朴素的垂直立面结构。《春逝》中“顶天立地”的多宝阁、依附于竖直墙面的门窗、衣架、立柜,同样强调着“垂直”空间的利用。然而《对称性破缺》大胆地突破了这种传统,改用一条横向放置的“游标卡尺”来统摄整个空间。这是一个来源于科学的意象,又被再创造成了一个关于时间的绝妙隐喻。从草图到最终效果图,舞美设计曾淼一共改了3稿。在确定下来的版本中,卡尺上的“游标”被替换成了一个门面和一组阶梯,会随着剧情的进展被演员们移动。当游标向舞台两端移动,水平悬挂的绳索会在定滑轮装置的带动下逐渐展开,上面的纸张像瀑布般铺天盖地,记录着许多代学者的心血,承载着无数人有关家国的热望。门窗和树枝安装中整条长尺是一条有刻度的廊道,挑高1米,长度11米,演员可以在上面行走、表演,大家把它称作“时间之尺”,是舞台美术的灵魂。特制的拉丝金属刻度线在黑暗中依旧可以闪光。当场灯暗下,大幕将歇,便能够看到它锋利地横贯整个舞台,指示着光阴的流逝,而那些泛着微光的刻痕,就仿佛我们所能留下的全部事物。谈及整体美术设计的理念,曾淼老师说:传统舞台最重要的是对纵深维度的控制,其实和西方古典的绘画和建筑空间强调透视学是一致的。而建筑、舞台的现代性从源头上就强调回归地平线,强调扎根在大地上的抽象性。”给舞台铺上如雪的刨花除了长尺,舞台上的刨花也是非常灵活的水平元素,源于开场的一棵树。它们覆盖于大地之上,和时间之尺一起将舞台的前区合围,划出内外区的结构。而另一方面,这种对地平线的回归恰恰是东方古典美学的特长。视线随“时间之尺”延伸,舞台就仿佛舒展的长卷,邀请我们走入岁月的河流,去看“江畔何人初见月”,去问“江月何时初照人”。灯光老师的“剧场造云术”,是几乎每个小伙伴在看过技术合成之后都要盛赞一番的魔法。在高度强调水平面的舞台上,剧场的上空有了大片的留白,那些由光线渲染而成的烟云流散在时间之尺上空,一柔一刚,呼应出命运的二重隐喻。头顶浓云笼罩,台上人却伶仃成影,“这种潜在的压迫感也是我们想要展现的”。在第二幕的西南联大,空袭四起,“跑警报”是家常便饭。烟机喷出的雾将整个舞台包裹在迷蒙的硝烟里,灯光一打,便有置身旷野的萧索感和漂泊感。每一场演出,流云的形态都不尽相同,是独属于剧场“一期一会”的邂逅。烟云流散硝烟弥漫对于灯光设计李赫珂老师来说,艺术化了的游标卡尺代表的是一种科学中的秩序,而剧本中的三段岁月如此动荡不安,与舞台上恒定的意象形成了强烈的张力。如何找到既能表现戏剧张力和人物变化,又不至于迷失在庞杂的舞台调度中,是摆在他桌前的一道难题。灯光的明暗之间也有其呼吸节奏,光色变化中也能体现人物情感,从繁杂的场景变化和演员调度之中,找到灯光的形象种子。”技术合成调光现场每一次明暗的闪烁、骤变,都不是孤立的,就好像天空中的群星在随着口哨声眨眼睛,灯光也在随着角色所处的情境变幻。赫珂老师也利用灯光角度的变化,制造出光影微妙的变形,在保持整体感的同时加强细节层次的处理。在第二幕中,吴大有带着联大的学生们,用自己做的玻璃棱镜进行“拉曼实验”,如果只是在台词中乍然听到,可能相当抽象,导演很希望能用灯光将拉曼实验中光的散射效果具象化。7月《春逝》装台期间,灯光、道具、舞监一起带着收集来的反光材料,在剧场就地开展特殊的“光学实验”,最终动手创造出了一个小型装置。当舞台灯光照射在装置上,反射出来的光会像彩虹和晚霞一样绚丽,在满面尘霜的苦难里、在战争的阴霾里点起希望的光彩。《对称性破缺》有一张流传甚广的剧照,是三位演员对着满满一面“纸墙”学唱《西南联大校歌》。此前的排练一直是用报纸替代的,技术合成那天,也是演员们第一次见到真正的挂纸。饰演吴大有的李晓辉把挂纸找了个遍,“这里面肯定能找到那篇叶启荪论中国科学的书稿吧?你看,这就是。我就说这帮人这么严谨,不可能没有。”是了,作为诞生在九月的剧组,话剧九人还是很有些“处女座”脾气。舞台上空的挂绳高2米、长7米,布景总面积14平方米,是道具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不仅要用纸挂满整个空间,还要依靠层叠错落来凸显“多”,因此真正需要的纸量大概是布景面积的3倍。对于大型舞台演出来说,纸轻且锋利,容易对演员造成干扰,巡演到南方还可能因为受潮而容易破损。道具组修改了方案,换成用布料数码打印。可是新的难题接踵而至:这些书页、信纸、曲谱的原稿都上了年纪,画质很一般,而一旦图稿不够高清,放大打印之后就会非常模糊。虽然在庞大的剧场里,几乎没有人能看得清这一笔一划,但是道具组依然选择了更复杂的方案:参照当年的书稿、教材一张一张PS出了高清图纸。因为布料过于轻薄,演员一经过就会飘起来,大家又挑了挺括的衬布,四处奔走,只为找一家肯接活儿的裁缝铺。直到技术合成之前,服道化老师靳曦还在为此焦头烂额:嗐!别提了!我也不敢说,感觉要完蛋了。(笑)去想无关紧要的事吧,去想风吧。”当然,事实证明,办法总比困难多。安装挂钩《对称性破缺》里还有一本特殊的相册。叶启荪的学生小熊决意离开校园、投身抗战,前来辞行。剧本写道:“叶启荪转过头剧烈咳嗽,开始找东西”。他在找他的学生小熊拍摄的中国第一张红外照片,那是一张北平西山的风景照,希望送给小熊留个纪念。“我们想着这样珍贵的一个东西,肯定不会随手乱放,也怕他(叶启荪的扮演者张巍)在那么大的箱子里找不着,就做了一本相册。”一开始相册里随机放了一些剧照,后来为了方便演员找到风景照,就把其它照片都换成了九人从前的人物剧照。“张叔不知道照片已经被换过了,排练到去翻相册那一刻,明显看到张叔愣住了,眼中有泪花。”那些熟悉的面孔,恍然间化身为他的学生,为了家国理想接连奔赴战场,此一去山高水远,归期未卜。“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对称性破缺》是九人“民国宇宙”的第四部作品,有熟悉的“年代感”风格,也比前作多了一些实验性。据舞监郭爱伦回忆,在2020年最早的方案中,40多个角色要用到的服装、道具会被分装在几十个一模一样的行李箱里,由三位演员拎来拎去,拿错任何一个都会造成舞台事故。道具老师也要一直躲在舞台装置里,以便随时进行道具迁换。道具准备中,满地“书箱”后来大家摸索出了一套“一物多用”的办法:桌上的花瓶,是特意找的矮款,可以拿下来当作小朋友玩的陀螺;叶先生家的饭缸,倒扣过来就是厨子敲的木鱼;吴大有妻子盖的被子,架起来是周先生的一匹马,还可以是小袁玩游戏时的披风。为了符合年代,桌椅等道具也是“多功能定制款”。舞美曾淼查阅了大量资料,还原出了校园里带小桌板的椅子,是西南联大时期的标志性物件。不过为了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需要,比如第三幕里瞿健雄在纽约的居所,小桌板全部做成了可拆卸的。小袁的风筝也是可拆卸的,飞的时候用一根鱼竿挑起来,成为健雄乡愁故事里一抹童真色彩。这几年做服化有一个微妙的感觉,就是我们试衣服会试很多很多件,可能有十件都是过关的,但还是不够,一定要所有人——不止是服化组的三个人,而是每一个人,第一眼看到就觉得是它,那件才是最合适的。”蓝色是《对称性破缺》从一开始就定好的主色调,它是天空的颜色,是比天空更蓝的海水的颜色,也是我们描绘浩瀚宇宙时偏爱的浪漫色彩,并且透出这个宏大故事特有的冷冽感。《对称性破缺》的服化概念图健雄的外套是服装老师特别定做的。吴大有的马甲更是一度让服化组找到崩溃,灰色太精英,米黄色虽然和谐但是暖得有些突兀。试了很多款,“虽然及格了,但是都不够合适。”直到贺晓老师找到一款有点发绿的马甲,上面缀有暗色的暖调格纹,和领带也非常搭配,既处理出了层次,又能保证外套脱掉之后角色气质会发生变化。每一个小细节的累加,就会让戏服离“对”更近一点。服化设计也为演出气氛贡献了不少巧思。张叔在成为小袁的时候,会获得一枚小领结作为可爱buff;小路的发型可以迅速变化,两个小辫儿是女学生,全部夹在后面就是厨子,用发网和珍珠发钗扎成发髻,再配上一条静薇送给她的珍珠项链就成了瞿健雄。晓辉老师在演吴大有时穿的衣服贴满了补丁,其中隐藏着一个“活动款”。在西南联大教书那段家徒四壁的日子里,大有会现场从身上撕下来一个补丁去洗碗,洗完再pia地贴回去——习以为常,举重若轻。这块补丁背后粘了纳米胶,每场演出前都要更换。《对称性破缺》的表演强度非常大,140分钟左右的演出时长,三位演员几乎没有下场的时候,搞体育、做家务、跑警报连番上演。为了保证安全和尽可能的舒适,服化老师为女演员准备了长裤,料子柔顺有弹性,垂感也比较好,与旗袍的色调很接近,长度与旗袍下摆基本齐平。“大幅度的动作对麦也会有影响,现在因为演员长久地不下台嘛,可能没时间调整,就想给他们戴两个麦,但是又怕腰上挂两个麦包太热了,所以就想到请裁缝改装出能承担两个麦的麦盒。”咱们以前的剧是话剧,对称性破缺是'音乐剧’(笑)。”有时候演员一个转身、一个手势起落,年纪、身份、境遇(甚至物种)就全然是另外一个角色了。为了能让观众更顺利地进入剧情,《对称性破缺》建立了由音乐和音效来带动剧情的机制。一切都从纸面上的文字开始。术乔老师音乐的创作从很早就开始了。正式彩排前,导演会标注出需要音乐的部分,尤其是与剧情相关的旋律,主控声音设计的舞监佳依会把读本音频发过去,方便配乐主题的确定。等到正式排练开始,演员们的表演视频也被源源不断地传送到大洋彼岸。写好的音乐有时也要与排练反复磨合,一条条反馈堆上去,一次次修改,才能最终定稿。“那时候进入音乐的共享文档,经常能看到我们三个(导演、舞监和作曲)的头像同时在半夜闪烁。”那些一起熬过的夜,共享文档都记得以往的作品里音乐还是相对静止的,停留在当下时刻,只属于片段的情境。而《对称性破缺》里的声音是始终流动的。”术乔提到,他最期待在舞台上看到的是题为《卢泊安》的这段音乐与表演的融合效果。在舞监佳依的回忆里,这段音乐也是堪称神奇的催化剂。在剧本中,那是一场胜友如云的酒会,演讲中的卢泊安仍有往日意气风发的影子,情势却在结尾处急转直下,命运的钟声轰然敲响。这段音乐戏份吃重,按照剧情的走向,一定是由庄重盛大转向急促悲怆。然而术乔发来的音乐平和、简单得出乎所有人意料,甚至一度让导演怀疑给错了录音文件。但一进入排练厅,这段音乐就抓住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它给了演员更多的演绎空间,看似平和又一往无前地不断行进,暗示着命运的不容抗拒,又细腻地承托起一切难以言说的情感。只试了一次,《卢泊安》就被标上了“通过”。剧中共有40段原创音乐和30条左右的音效,这个声音创作的体量是九人以往的作品中从未有过的。由于舞台强烈的意象性,《对称性破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声音这个看不见的元素来提示场景的变幻,或者辅助无实物表演的想象。吴叶之争的结尾,群鸦向天空窜飞的振翅声倏然响起,能够在一瞬间把我们拉回到那个原子弹即将横空出世的动荡年代。在对战争的厌倦、对后辈的担忧中,吴大有茫然四顾,而我们与他心有戚戚焉。要找到最契合情境的音效绝非易事。叶启荪的厨子做饭时,导演想要一个调酱汁的声音和一个疯狂炒菜的声音,佳依前前后后花了两个月,反复寻找、替换,始终达不到心目中那个“最合适”。最后她干脆找来一口铁锅一把刀,自己录了一段“干炒菜刀”,终于圆满了这几秒的空白。实际演出中,音效的出入、强弱都是在控台完成的。为了方便巡演,佳依预先在Qlab里将音效与音乐组接成段,设置演进过程,将联大的学堂音乐、鸡鸣犬吠、疾风骤雨般的警报声、枪炮声无缝衔接,被大家戏称为“最伟大的作品”。有了声音的提示和情绪渲染,演员们也更加收放自如。或许《对称性破缺》的声音就像是风,和煦的风、冷冽的风、温柔的刺骨的风,席卷一切的风,推着人们前行的风。虽然看不见形体,却有无限力量。舞台监督或许是剧场里最隐形的工种,也是《对称性破缺》幕后神秘的守护者。在前期排练的阶段,整个剧组都在探索和尝试更好的呈现方式,本就复杂的演员调度因为一天一变而更加复杂,道具、音乐等等技术点也在不断调整。舞监需要根据当天的排练内容进行道具备场,排练期间播放音乐音效、测试新配乐、拍摄视频反馈给作曲老师、编辑Qlab工程文件,排练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进行道具复场、做场记……在排练《双枰记》的时候,张叔还回忆说,《对破》排练时舞监老师们都在“满场乱飞”。当时九人的舞监很多都在外为了《春逝》的巡演奔走,北京的排练厅人手紧缺,有两位宣发组的伙伴紧急受训上岗,成为临时跟场舞监,第一次学习Qlab软件、第一次尝试绘制调度图,经常一天排练下来,晚上还自己抱着电脑预习第二天的排练内容。“到后来我们回北京的时候,她们已经相当专业了!”在排练后期,舞监也会帮助演员熟记自己的调度,同时不断优化各个技术点;到联排和演出阶段,则反复练习技术难点,保障演出顺利进行。某种程度上,舞台监督也是从最完整的“上帝视角”,看着一部剧一点点成长起来的见证人。据见证人之一爱伦透露:上海演出结束后,导演已经根据观众反馈调整和打磨了剧本。”未来的每一场演出都更值得期待。“你要采访编剧吗?”全部的采访开始前,我曾经到排练厅去要一份名单。璇姐从抽屉里翻出一张纸,准备给我列个幕后采访的清单——纸的背后是小袁画的漫画,一个神似晓辉老师的小人儿手里像放风筝似的拿着一朵花——“算了,这部剧剧本一点也不重要。”当我拿着全部的采访记录,让它们挨个铺满屏幕的时候,才发现这一点也不重要的剧本其实是隐藏的根系,是灵感最初的火光。一切都是由剧本生长而来。而这整个过程,酝酿了三年。另一个奇妙的体验,是当我试图把老师们谈到的内容与幕后工种逐一对应,会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服道化在cue舞美,舞美在夸灯光,灯光在cue舞监,舞监在感叹所有部门的执行力和创造力。“我们有一种非常亲密无间的合作,很多东西都是大家一起想出来的。这或许就是九人的魅力吧。”感谢安安、卓如对采访的鼎力相助感谢梓妍专门拍摄技术合成动态图感谢接受采访的老师们:曾淼、靳曦、李赫珂、杨佳依、郭爱伦、孙术乔(排名不分先后)更要感谢每一位在台前幕后造梦的戏剧人星云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