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对称性破缺》幕后:你可曾见过一群于夜色中造星辰的人?
在传统的镜框式戏剧舞台上,观众由前及后的视线会天然架构出纵深的轴线,幕布和景片沿着这条轴线依次垂落,便能形成多层次的舞台景观。
九人早期的作品《落梅风》就是用层层叠叠的镜面和屏风来建构整个舞台,看上去相当古典。《四张机》的舞美,也是朴素的垂直立面结构。《春逝》中“顶天立地”的多宝阁、依附于竖直墙面的门窗、衣架、立柜,同样强调着“垂直”空间的利用。
然而《对称性破缺》大胆地突破了这种传统,改用一条横向放置的“游标卡尺”来统摄整个空间。
这是一个来源于科学的意象,又被再创造成了一个关于时间的绝妙隐喻。
从草图到最终效果图,舞美设计曾淼一共改了3稿。在确定下来的版本中,卡尺上的“游标”被替换成了一个门面和一组阶梯,会随着剧情的进展被演员们移动。
当游标向舞台两端移动,水平悬挂的绳索会在定滑轮装置的带动下逐渐展开,上面的纸张像瀑布般铺天盖地,记录着许多代学者的心血,承载着无数人有关家国的热望。
整条长尺是一条有刻度的廊道,挑高1米,长度11米,演员可以在上面行走、表演,大家把它称作“时间之尺”,是舞台美术的灵魂。
特制的拉丝金属刻度线在黑暗中依旧可以闪光。当场灯暗下,大幕将歇,便能够看到它锋利地横贯整个舞台,指示着光阴的流逝,而那些泛着微光的刻痕,就仿佛我们所能留下的全部事物。
谈及整体美术设计的理念,曾淼老师说:
传统舞台最重要的是对纵深维度的控制,其实和西方古典的绘画和建筑空间强调透视学是一致的。而建筑、舞台的现代性从源头上就强调回归地平线,强调扎根在大地上的抽象性。”
除了长尺,舞台上的刨花也是非常灵活的水平元素,源于开场的一棵树。它们覆盖于大地之上,和时间之尺一起将舞台的前区合围,划出内外区的结构。
而另一方面,这种对地平线的回归恰恰是东方古典美学的特长。视线随“时间之尺”延伸,舞台就仿佛舒展的长卷,邀请我们走入岁月的河流,去看“江畔何人初见月”,去问“江月何时初照人”。
头顶浓云笼罩,台上人却伶仃成影,“这种潜在的压迫感也是我们想要展现的”。在第二幕的西南联大,空袭四起,“跑警报”是家常便饭。烟机喷出的雾将整个舞台包裹在迷蒙的硝烟里,灯光一打,便有置身旷野的萧索感和漂泊感。每一场演出,流云的形态都不尽相同,是独属于剧场“一期一会”的邂逅。
烟云流散
硝烟弥漫
对于灯光设计李赫珂老师来说,艺术化了的游标卡尺代表的是一种科学中的秩序,而剧本中的三段岁月如此动荡不安,与舞台上恒定的意象形成了强烈的张力。如何找到既能表现戏剧张力和人物变化,又不至于迷失在庞杂的舞台调度中,是摆在他桌前的一道难题。
灯光的明暗之间也有其呼吸节奏,光色变化中也能体现人物情感,从繁杂的场景变化和演员调度之中,找到灯光的形象种子。”
饰演吴大有的李晓辉把挂纸找了个遍,“这里面肯定能找到那篇叶启荪论中国科学的书稿吧?你看,这就是。我就说这帮人这么严谨,不可能没有。”
是了,作为诞生在九月的剧组,话剧九人还是很有些“处女座”脾气。
舞台上空的挂绳高2米、长7米,布景总面积14平方米,是道具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不仅要用纸挂满整个空间,还要依靠层叠错落来凸显“多”,因此真正需要的纸量大概是布景面积的3倍。
对于大型舞台演出来说,纸轻且锋利,容易对演员造成干扰,巡演到南方还可能因为受潮而容易破损。道具组修改了方案,换成用布料数码打印。可是新的难题接踵而至:这些书页、信纸、曲谱的原稿都上了年纪,画质很一般,而一旦图稿不够高清,放大打印之后就会非常模糊。
虽然在庞大的剧场里,几乎没有人能看得清这一笔一划,但是道具组依然选择了更复杂的方案:参照当年的书稿、教材一张一张PS出了高清图纸。
因为布料过于轻薄,演员一经过就会飘起来,大家又挑了挺括的衬布,四处奔走,只为找一家肯接活儿的裁缝铺。直到技术合成之前,服道化老师靳曦还在为此焦头烂额:
嗐!别提了!我也不敢说,感觉要完蛋了。(笑)去想无关紧要的事吧,去想风吧。”
当然,事实证明,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称性破缺》里还有一本特殊的相册。叶启荪的学生小熊决意离开校园、投身抗战,前来辞行。剧本写道:“叶启荪转过头剧烈咳嗽,开始找东西”。他在找他的学生小熊拍摄的中国第一张红外照片,那是一张北平西山的风景照,希望送给小熊留个纪念。
“我们想着这样珍贵的一个东西,肯定不会随手乱放,也怕他(叶启荪的扮演者张巍)在那么大的箱子里找不着,就做了一本相册。”
“张叔不知道照片已经被换过了,排练到去翻相册那一刻,明显看到张叔愣住了,眼中有泪花。”那些熟悉的面孔,恍然间化身为他的学生,为了家国理想接连奔赴战场,此一去山高水远,归期未卜。
《对称性破缺》是九人“民国宇宙”的第四部作品,有熟悉的“年代感”风格,也比前作多了一些实验性。
据舞监郭爱伦回忆,在2020年最早的方案中,40多个角色要用到的服装、道具会被分装在几十个一模一样的行李箱里,由三位演员拎来拎去,拿错任何一个都会造成舞台事故。道具老师也要一直躲在舞台装置里,以便随时进行道具迁换。
后来大家摸索出了一套“一物多用”的办法:桌上的花瓶,是特意找的矮款,可以拿下来当作小朋友玩的陀螺;叶先生家的饭缸,倒扣过来就是厨子敲的木鱼;吴大有妻子盖的被子,架起来是周先生的一匹马,还可以是小袁玩游戏时的披风。
为了符合年代,桌椅等道具也是“多功能定制款”。舞美曾淼查阅了大量资料,还原出了校园里带小桌板的椅子,是西南联大时期的标志性物件。不过为了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需要,比如第三幕里瞿健雄在纽约的居所,小桌板全部做成了可拆卸的。小袁的风筝也是可拆卸的,飞的时候用一根鱼竿挑起来,成为健雄乡愁故事里一抹童真色彩。
这几年做服化有一个微妙的感觉,就是我们试衣服会试很多很多件,可能有十件都是过关的,但还是不够,一定要所有人——不止是服化组的三个人,而是每一个人,第一眼看到就觉得是它,那件才是最合适的。”
健雄的外套是服装老师特别定做的。吴大有的马甲更是一度让服化组找到崩溃,灰色太精英,米黄色虽然和谐但是暖得有些突兀。试了很多款,“虽然及格了,但是都不够合适。”直到贺晓老师找到一款有点发绿的马甲,上面缀有暗色的暖调格纹,和领带也非常搭配,既处理出了层次,又能保证外套脱掉之后角色气质会发生变化。每一个小细节的累加,就会让戏服离“对”更近一点。
服化设计也为演出气氛贡献了不少巧思。张叔在成为小袁的时候,会获得一枚小领结作为可爱buff;小路的发型可以迅速变化,两个小辫儿是女学生,全部夹在后面就是厨子,用发网和珍珠发钗扎成发髻,再配上一条静薇送给她的珍珠项链就成了瞿健雄。
晓辉老师在演吴大有时穿的衣服贴满了补丁,其中隐藏着一个“活动款”。在西南联大教书那段家徒四壁的日子里,大有会现场从身上撕下来一个补丁去洗碗,洗完再pia地贴回去——习以为常,举重若轻。这块补丁背后粘了纳米胶,每场演出前都要更换。
“大幅度的动作对麦也会有影响,现在因为演员长久地不下台嘛,可能没时间调整,就想给他们戴两个麦,但是又怕腰上挂两个麦包太热了,所以就想到请裁缝改装出能承担两个麦的麦盒。”
咱们以前的剧是话剧,对称性破缺是'音乐剧’(笑)。”
有时候演员一个转身、一个手势起落,年纪、身份、境遇(甚至物种)就全然是另外一个角色了。为了能让观众更顺利地进入剧情,《对称性破缺》建立了由音乐和音效来带动剧情的机制。
一切都从纸面上的文字开始。
术乔老师音乐的创作从很早就开始了。正式彩排前,导演会标注出需要音乐的部分,尤其是与剧情相关的旋律,主控声音设计的舞监佳依会把读本音频发过去,方便配乐主题的确定。等到正式排练开始,演员们的表演视频也被源源不断地传送到大洋彼岸。
写好的音乐有时也要与排练反复磨合,一条条反馈堆上去,一次次修改,才能最终定稿。“那时候进入音乐的共享文档,经常能看到我们三个(导演、舞监和作曲)的头像同时在半夜闪烁。”
以往的作品里音乐还是相对静止的,停留在当下时刻,只属于片段的情境。而《对称性破缺》里的声音是始终流动的。”
术乔提到,他最期待在舞台上看到的是题为《卢泊安》的这段音乐与表演的融合效果。在舞监佳依的回忆里,这段音乐也是堪称神奇的催化剂。
在剧本中,那是一场胜友如云的酒会,演讲中的卢泊安仍有往日意气风发的影子,情势却在结尾处急转直下,命运的钟声轰然敲响。这段音乐戏份吃重,按照剧情的走向,一定是由庄重盛大转向急促悲怆。然而术乔发来的音乐平和、简单得出乎所有人意料,甚至一度让导演怀疑给错了录音文件。
但一进入排练厅,这段音乐就抓住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它给了演员更多的演绎空间,看似平和又一往无前地不断行进,暗示着命运的不容抗拒,又细腻地承托起一切难以言说的情感。只试了一次,《卢泊安》就被标上了“通过”。
剧中共有40段原创音乐和30条左右的音效,这个声音创作的体量是九人以往的作品中从未有过的。由于舞台强烈的意象性,《对称性破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声音这个看不见的元素来提示场景的变幻,或者辅助无实物表演的想象。
吴叶之争的结尾,群鸦向天空窜飞的振翅声倏然响起,能够在一瞬间把我们拉回到那个原子弹即将横空出世的动荡年代。在对战争的厌倦、对后辈的担忧中,吴大有茫然四顾,而我们与他心有戚戚焉。
要找到最契合情境的音效绝非易事。叶启荪的厨子做饭时,导演想要一个调酱汁的声音和一个疯狂炒菜的声音,佳依前前后后花了两个月,反复寻找、替换,始终达不到心目中那个“最合适”。最后她干脆找来一口铁锅一把刀,自己录了一段“干炒菜刀”,终于圆满了这几秒的空白。
实际演出中,音效的出入、强弱都是在控台完成的。为了方便巡演,佳依预先在Qlab里将音效与音乐组接成段,设置演进过程,将联大的学堂音乐、鸡鸣犬吠、疾风骤雨般的警报声、枪炮声无缝衔接,被大家戏称为“最伟大的作品”。有了声音的提示和情绪渲染,演员们也更加收放自如。
或许《对称性破缺》的声音就像是风,和煦的风、冷冽的风、温柔的刺骨的风,席卷一切的风,推着人们前行的风。虽然看不见形体,却有无限力量。
上海演出结束后,导演已经根据观众反馈调整和打磨了剧本。”
未来的每一场演出都更值得期待。
“你要采访编剧吗?”全部的采访开始前,我曾经到排练厅去要一份名单。
璇姐从抽屉里翻出一张纸,准备给我列个幕后采访的清单——纸的背后是小袁画的漫画,一个神似晓辉老师的小人儿手里像放风筝似的拿着一朵花——“算了,这部剧剧本一点也不重要。”
当我拿着全部的采访记录,让它们挨个铺满屏幕的时候,才发现这一点也不重要的剧本其实是隐藏的根系,是灵感最初的火光。
一切都是由剧本生长而来。而这整个过程,酝酿了三年。
另一个奇妙的体验,是当我试图把老师们谈到的内容与幕后工种逐一对应,会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服道化在cue舞美,舞美在夸灯光,灯光在cue舞监,舞监在感叹所有部门的执行力和创造力。
“我们有一种非常亲密无间的合作,很多东西都是大家一起想出来的。这或许就是九人的魅力吧。”
星云流转 北京站十月大幕将启
- 我们剧场见 -
今日作者
伊YI
点亮我的是他们谈起
所爱时眼中的星光
剧情简介
“对称性破缺”是一个科学概念,也是对命运的隐喻。
物理学中,存在一些具备某种对称性的系统,在其临界点附近发生的微小振荡,由于在所有可能性分岔中做出了某一选择,往往打破了这一系统的对称性,甚至决定了这一系统的命运。
剧中的三位物理学家叶启荪、吴大有、瞿健雄,他们各自的人生看似交集有限,却因“科学”二字而紧密关联。
从民国十三年到21世纪,从长衫到西装,从少年到苍老,从开宗立派到风雨飘摇,从一颗星到一片海。
演出时间
10月5日(周三)19:30
10月6日(周四)14:30
10月6日(周四)19:30
10月7日(周五)14:30
10月7日(周五)19:30
演出地点
北京·二七剧场
(北京市西城区二七剧场路15号)
演出时长
135分钟(无中场休息)
票价
180 / 280 / 380 / 480 / 580
票版图
开票渠道
大麦网
扫描二维码,或至文末点击“阅读原文”
至大麦《对称性破缺》购票页面
张 巍 饰 叶启荪
李晓辉 饰 吴大有
路 雯 饰 瞿健雄
出品人:江信文
编 剧:朱虹璇、叶紫铃
导 演:朱虹璇
制作人:任慧岩、潘夏言、郑晓娟
舞美设计:曾淼
音乐设计:孙术乔
灯光设计:李赫珂
灯光执行:李光璞
舞台监督:郭爱伦、杨佳依、马祎繁、任海汇、赵阳
道具统筹:靳曦、朱姿桦、张欣、周紫叶、孙沛
服化统筹:靳曦、贺晓、董竹君
票务统筹:张菲菲、周诗曈
制作助理:徐逸纯
摄影摄像:贺天、王梓妍、白雨竹、谭姝婷
宣发推广:马延婧、高羽茹、宋卓如、吴子衿、刘博涵、李梦琦、刘晓茵、叶诗桐、张亮、田海遥、王伊、王昕馨、成炜
话剧九人是一支由北京大学校友创立、拥有丰富创造力与高口碑的青年戏剧团队。
自2012年至今,九人已走至成立以来第十一个年头。话剧九人坚持原创剧目的创作、演绎,希望在剧作中照见现实的社会、呈现真诚的思考。话剧九人已出品、制作的代表作现有《双枰记》《春逝》《四张机》《落梅风》等。以上剧目都以高度思辨性的内容、扎实的舞台呈现,收获了稳定的高口碑。
话剧九人作品《四张机》豆瓣评分8.7,获得包括第四届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小剧场”奖、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2021壹戏剧盛典“最佳小剧场”奖、戏剧中国“2019年度话剧类”优佳剧本等奖项,并入围大麦2020年度高分话剧榜单,曾赴上海、西安、深圳、青岛、南京等多地巡演。作品《春逝》豆瓣评分8.9,获得第五届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小剧场”奖,曾赴全国多城演出,受邀参加2020年北京喜剧周、2021年乌镇戏剧节、2021年国家大剧院夏季演出季、2021年西安戏剧节等进行展演。作品《双枰记》豆瓣评分9.0,再创佳绩,同时亦被评为新京报“最艺术”演出榜2021年度十大戏剧之一,并成为“第七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入选剧目。
坚守原创,锐意创新。话剧九人拥有丰富多元的主创团队,既吸纳了具备丰富舞台经验的专业戏剧人才,亦集结了来自各行各业、拥有多元背景和创新能力的非职业戏剧爱好者。作为戏剧圈的一支「良心出品」团队,话剧九人正建立起独树一帜的影响力。
THE N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