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家千万,但深夜我也在珠江里划水
一条小小的龙舟,承载了许多岭南故事。
无论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在广州大家都知道一个段子:
在河里划龙舟的广州仔,一条龙船上的人,身家加起来,可能超过一个上市公司。
这或许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广州对于端午龙舟的重视,一点都不输给春节。
每逢端午前后,广州珠江两岸,都会响起喧天的锣鼓和号子,准备着趁景斗标的江上竞技。
猎德龙舟,图:二中兄 摄(已获授权)
关于广州龙舟飞渡的起源,历史悠久。
传说广州龙舟竞技源起于南汉,汉后主刘鋹当年在广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五月初五,宫人竞渡其中。明代诗人张诩写道:“龙舟竞渡玉液池,君王沈醉连日夕。”
时间婉转千年,相信很多人都忘记了这段历史。
随着漫长岁月的积累,对于如今的老广而言,龙舟不仅仅是村落之间的云水激荡,更是烟火人气,宗族亲情的凝聚与依托。
猎德龙舟,图:二中兄 摄(已获授权)
尤其是在时代冲击下,旧改更新,城市新陈代谢,以往的宗族生活被打散,也就只有每年一度的龙舟赛,那藏在龙坞里的老船,随风飘扬的战旗,激奋人心的鼓点能够将城市的乡土情怀再次归拢。
这是一场关乎文化传承的“荣誉之战”。
由于疫情影响,去年龙舟活动暂停了一年,兴致勃勃的老广们,只能收起一颗躁动的心。
5月18日,@广州天河发布,发布了关于端午期间暂停龙舟活动的通知,大型的龙舟招景,还将继续缺席。
不过,端午节后的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预计能够如期开展。
1
这不,在海珠后滘,趁着夜色,一群海珠联滘传统文化协会的队员,正在紧张进行训练。
这里是广州新中轴线的南段,珠江后航道,河涌直通漂亮的海珠湖。
之所以称“联滘”,是因为队员们来自周边各村,包括海珠沥滘、西滘、池滘、后滘、土华、番禺沙溪等。
对龙舟的热爱,把他们汇聚在一起。
“在这里,我们不谈其他,只谈龙舟。”队员阿龙说。
|海珠联滘传统文化协会
在这里,能看到光绪年间的龙头龙尾,它的复刻品,将出战此次广州赛;
在这里,能看到多少个鼓,就代表曾经就有多少条龙舟;
在这里,还能看到用以招景探亲的纯手工绣的罗伞伞面,尽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
|海珠联滘传统文化协会
2
此时,距离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仅剩一个多月的时间。
海珠联队队员们每周逢一、三、五、七会利用晚上下班时间,进行时长约2个小时的训练,全程大约6公里。
为了方便队员练习,同时减少人员聚集,训练点分成了多个。
协会基地便是训练点之一,大约有20名队员在这里训练。
|联滘训练龙舟
大约20:30,我们随着队员从基地出发,广州异常闷热的天,也没有影响他们的激情。
配合默契,动作协调一致,扬起阵阵水花。
在海珠湖面上,遇见路过的浆板爱好者,大家还十分热络地打起了招呼。
|联滘训练龙舟
”不斗船哪有意思“。不知是哪位队员开了头,从基地出发的两艘训练船,在海珠湖,调整位置,准备先来一场模拟赛。
”各队注意!预备···走!“
发令声下,他们大声呐喊,挥汗如雨,龙舟飞渡。
以往看龙舟,都是在岸上加油鼓劲,如今身处船中,更感热血沸腾。
600米的斗船,是按照国际邀请赛的赛程来排练的,少了,训练不够;多了,耗费大家的精气神。
|斗船实录
中场休息,尝一口冰镇的西瓜,畅爽直达心底。
远望是璀璨的中轴线广州塔,头顶是新光快速川流不息的车辆,面前则是沿袭了千年传统文化的龙舟。
新与旧,现代与传统,在这里交织、碰撞,彰显着广州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
如此视角的羊城,也就只有在这里划水,斗船,才能欣赏。
来陪老公训练的阿珊告诉我,由于我们的到来,大家的训练“休闲”了许多,“换成平时,他们绕整个海珠湖都不带停的,更加紧张刺激。”
3
长达两个小时的训练,不仅考验队员的体力,更是考验团队的配合度。
对龙舟的热爱,是这个团队的灵魂所在。
“都是「土炮」,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从小时候就培养起来的爱好,成家了以后也割舍不了”。
与专业的龙舟队相比,海珠联滘队员自嘲自己是业余玩家。
采访时,会长谈起队员,语气里带着骄傲与欣慰。
2019年,海珠联队在传统龙比赛拿了全市第四名,与第三名仅毫秒之差,靠回放慢镜头才能分出胜负。
半路出家的“土炮”也打出了漂亮成绩,也让队员们信心倍增。
去年虽然比赛暂停,但是兄弟们私底下没有停止过训练,憋了一口气,非常期盼今年能够参赛。
在基地现场,我们看到一张“2019年联滘龙船赞助款”,赞助的,有企业,也有个人。
|2019年联滘龙船赞助款
“兄弟们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非常舍得,很多东西都是自己凑钱来搞的,包括基地、龙舟,都贡献了一份力量。”
会长直言,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身价千万”也不是每条村都像猎德、琶洲一样富庶,大家也都有各自的生活与工作。
但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努力与奉献才更显珍贵。
|联滘训练龙舟
4
如今,整个珠江后航道迎来新一轮的城市变革。
有天然地理优势的海珠,包括沥滘在内的多个项目已经启动了改造程序。
这也意味着,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村民,生活即将远离河岸,那么龙船活动能否很好传承?
|沥滘改造宣传标语
“改造之后我个人认为能够非常好地传承。”会长以猎德、琶洲、杨箕为例。
“他们不仅生活更好了,龙舟事业也比以前发展得更好了。”会长总结。
|准备“出战”的龙头
当然要延续龙舟文化,还需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现在协会的队员,基本上都是70后、80后的主力,年轻的90后很少,屈指可数。
有位队员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你说我们老了、跟不上潮流也可以,但是这个文化我觉得真的要传承下去。”
所以,许多队员会在空闲时间,把自家的小孩带来基地,“尽管有时候他们不太愿意,但是多多少少能学到一点传统。”
在海珠湿地,也会举办龙舟的体验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参与进来。
5
两个小时的训练,过得很快,清风吹过湖面,龙舟划破倒影在水中的广州塔,沿着河涌,队员们开始返回基地,但一路的号角并没有减弱。
两岸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停下手中的台球杆向外观望,有的则抱着孩子在驻足,驶过石桥,口哨声此起彼伏。
不一样的广州,也只有珠江里,龙舟里才能看到。
最后,感谢海珠联滘传统文化协会对本次实录的支持。
此外,队员训练现场都采取了严格的防疫措施,请大家不用担心。
————旧改秘密,偷偷说给你听————
扫一扫图片,备注村名/公司,添加小编微信,加入旧改讨论群!
【话题】方案终止招标,越秀登峰旧改遭遇“重大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