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真话,旧改不会大规模收并购
自去年住建部发文防止城市更新大拆大建以来,整个市场的步调便慢了下来。
在限购、限贷、限价、限售的组合调控之下,房企们越来越脆弱。
图片来源:图库中国
1月的广州,天气甚是阴沉;
一则优质房企收并购贷款不再计入“三道红线”相关指标的信息,让沉寂的市场突然热闹了起来。
随后知情人透露,广东省政府已召集多家房企,为国企央企收并购出险房企项目“牵线搭桥”。
难道楼市的“春天”提前到来了?
殊不知,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
当市场传出,招商蛇口发行12.9亿票据试水收并购,越秀有意接手石溪旧改;
佳兆业迎来“白衣骑士”,融创甩手广电增城项目之后,再无更大水花。
有人猜测是时机未到,有人议论是行情不好,也有人宣称收并购或在默默进行…
其实,把旧改进行深度剖析,就会发现这一切本就该如此。
要现金流还是未来利润?活下来是第一要义
前期资金投入大、开发周期长、地价相对公开市场便宜,是旧改的三大特点。
在实施方案批复后,进入拆迁安置阶段,合作企业需要大力撒钱的时候就到了。
而旧改多数为大体量,因此整体开发周期较长。
以上两点要求企业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以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换句话,旧改一旦开始就是一场持久战。
既然有如此高的资金要求,为何房企还前赴后继闯旧改?
原因在于第三个特点,地价相对便宜。
一旦项目被开发出来,房企会以低于招拍挂市场的价格获得大量的土地储备;
售价不变,地价相对便宜,这两者间的利润空间自然就变得充盈起来。
但是有一点要明确,现金流体现在当下,预期利润体现在未来。
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支撑,项目就很可能胎死腹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经历了2021年的政策调控,房企们已经变得“骨瘦如柴”,缺钱!还是缺钱!
虽然现在是收并购捡漏的好时机,但对于房企来说却是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选择题。
是稳步经营原有项目,咬牙挺过现在;
还是为了扩张规模透支现有生命力,挤出一笔钱去收并购项目,向未来利润看齐?
显然,大多数企业选择了前者,毕竟只有稳住和活下去,才有资格谈未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曲高和寡,国企的独角戏,民企偏安一隅
无论是去年第2、第3批次土拍拿地,还是最近传出的各类收并购项目易主的消息。
都在释放国企兜底,民企在断臂求生的信号。
原因有三:
其一,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其二,国企稳健的经营风格,为收并购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金实力;
其三,当市场信心萎靡不振,国企的进场会给市场一剂强心剂。
前些年的土地杠杆、资金杠杆、经营杠杆在这个调控大周期,被悉数破坏。
恒大、华夏幸福、奥园、雅居乐、世茂警钟在耳边不停地回响“求稳!求稳!”
房企销售端增速下行,融资端又面临金融机构惜贷,两大资金来源均遭受冲击,叠加债务的刚性偿付压力,部分尽管尚未出险,但是转让资产、引入战投都是这些房企的自救手段。
市场的情绪在不断下探,购买力逐渐回归真实的需求水平。
大江东去浪淘尽,重重压力下,再优质的民企,也会对旧改收并购谨慎再谨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市场的主力只有国企在苦苦支撑,粥多僧少的局面,注定市场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收并购现象。
旧改复杂,考验企业软硬双实力
旧改复杂的土地权属关系、繁琐的债务问题、高难度的开发运营逻辑,无一不在考验着合作企业的硬件和软件水平。
比如,土地整备要求合作企业既具备城市片区发展规划的思维,又要有良好的政企、村企关系。
项目若分期开发建设,既考验合作企业调整进度的灵活性,又考验企业的大运营操盘能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拆迁安置,到项目入市,又处处在磨炼着企业资源整合的能力。
所谓资源整合,并不是单一的“有钱”或者“有人”就足够;
需要有相关项目开发经验的沉淀、入乡随俗的本土化作战方法的武装、稳健财务水平的辅佐。
总而言之,做旧改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挑战,收并购旧改项目不可能像收并购招拍挂项目那样一蹴而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联合开发是趋势,寻找旧改合作伙伴不易
最后,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公开市场,因为任何行业都难逃这只隐形手的资源调配;
市场的规律决定着行业当下和未来的演变趋势。
透过更容易实现价值兑现的公开市场,我们发现房企之间的合作趋势越来越明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例如,2020年新港东路地块,经过107轮竞价,保利付出46.89亿的总价收入囊中,折合楼面价51462元/平。
最终地块引入招商合作,也就是后来的招商保利·海珠天珺。
此外,总价63亿的广钢234地块,也是中海和保利合作。
去年1批地摇号的知识城E3地块,现以“越秀宏泰·居山涧”正式亮相。
而黄埔科学城板块首个限地价、限房价、限销售对象的“3限”地块,现已显示案名为“中铁建·信达·花语天宸”…
|黄陂班岭地块,全周期限价
即使面对的是价值更容易兑现的公开市场净地,头部房企们也都纷纷谋求合作,而不是单打独斗。
中铁建·信达·花语天宸近况
告别了增量时代的无序扩张、高利润、高杠杆带来的红利,跨入存量时代,房企们显然感知到之前那一套粗犷的打法行不通了。
如今,留给房企可操作性的空间越来越小,除了精细化管理;
如果还想养活现有团队、保证一定规模、提升利润空间,就只剩资金高效化这条路径可走。
资金高效化的首选方式,自然是合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联合开发可以用更少的钱拿更多的高价值项目;
分条线操盘,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更重要的是,在项目需要资金周转、政策发生变化、市场行情震荡时,可以风险共担,进一步化解企业的经营危机。
招拍挂项目的开发模式如此发展,更别说难度系数更高的旧改项目了。
目前,广州旧改项目,除广州城投、科学城等国企接手维稳外,仅有世纪金源一家参与了奥园旧改的合作。
参与接触很多,但是落地交易寥寥。
旧改不会大规模收并购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旧改项目的权属、关系、各方意愿较为复杂,多一个合作对象有时候很可能会引发更复杂的争端;
其二,大体量、长周期、前期快支慢收的特点,增加了旧改企业匹配合作对象的难度。
其三:旧改项目的超前融资债务,也让潜在买家望而却步。
比如,不少旧改资产普遍带有大额抵押融资,且多为信托融资。
一般情况下,持有型物业使用经营性物业贷,融资成本约5%-6%;而信托融资的成本高达9%-10%。
此外,不少企业旗下的旧改项目,仅凭跟城中村签署一份协议,就从金融结构申请到相当于项目价格的六、七成贷款。
而旧改在不同阶段,又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实际难以准确估值。
找合作对象就好比找个人结婚,“三观”一致都是基本,也要看看对方的债务情况,要不然没有嫁妆不说,结婚后,还得帮他还花呗。
简而言之,如今世道变了,大蛋糕一个人很难吃得下。
对于旧改,找合作对象的配对成功率又不高。
双重夹击下,冒然闯入红海收并购,很可能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江湖依旧,只是故事里的人已不是当年那群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业的演变、企业的分化,越来越多的项目或将易主;
但要在旧改市场掀起一场大规模的收并购热潮,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