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枚刺蛾茧里,剧情刚刚开场!
朋友们,你肯定见过刺蛾的茧(我地叫它“八几毛子罐儿”)吧?但你见过被寄生蜂强闯私宅的刺蛾茧吗?几天前我就看到过,夺人眼球的剧情正在小小茧罐里铺排开来。现在,就将我的观察记录分享给大家——
12月4日
当时我是去上班,走着走着,瞥见路旁一棵小海棠树上有个黄刺蛾的茧。一开始我并未发现它有什么特别,就是大家印象里那个样子:长约1公分多,椭圆形,灰白底色上点缀着黑褐色纹斑。从它的完好无缺,我推断这是今年的新茧——如果是陈旧茧壳的话,上半部分会有残缺。↓
这只茧里肯定正有一只黄刺蛾的老熟幼虫或蛹吧?以前看过介绍黄刺蛾生活习性的资料,这里单说越冬的一代:老熟幼虫先是在树枝上选定巢址(通常是枝杈处),然后咬破那一小块树皮,用吐出的丝、黏液,再缠绕自己的刺毛裹成一个茧。有点神奇的是,在这期间,它会在茧的上部预留一个缺口,用丝密封,以备羽化时用。待到来年,成虫会用头部顶开这个盖子,脱身而出……
我还从未亲见一只刺蛾的变态过程呢,不由生出一丝小惊喜,对,我要持续观察它!
就在这时,猛地发现,那茧的顶部有一个直径仅约半毫米的圆形孔洞(并非刺蛾的羽化通道)。啊,它是被某种蜂寄生了吗?应该是了!↓
黄刺蛾的寄生性天敌有上海青蜂、黑小蜂等多种。据说,其被寄生率高达50%。在昆虫类群中,寄生现象并不鲜见,它是生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表现为,营寄生一方短期或一生都以宿主为食。
那么,眼前这个茧的主人真的没有重见天日的机会了吗?它真的要被半路闯进的寄生蜂截断生路吗?赶紧用手机拍照,记下这场故事的开幕式。
12月5日
次日翻看手机里的图片时,忽然发现了问题:茧罐上的孔黑洞洞的,像一个小深渊,看起来并没有封死啊!可是,寄生蜂产完卵后不是要将茧壳封闭的吗?它是在产完卵后的瞬间,发生了什么意外吗?
被别的动物袭击或急症暴亡而没来得及?确实,虽然大多数昆虫的生命周期短暂,但短暂并不意味着就会一生平顺,它们时时处处都要面临生存危机。这是一只做事丢三落四或懒惰的蜂,没有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就离开了?是我之前推断错误,这并非一只新茧,已经有蜂羽化打开过那个通道了?
经验告诉我,自然观察需要无比的耐心和细致,要想较为透彻地了解一个物种,浅尝辄止根本无法达到目的。于是我又去看,希望能再发现点什么。
这时,我忽然计上心来,顺手从脚下扯了一根干枯草梗,试探着往茧孔里捅了一下,干草折断!明白了,原来蜂的那层封闭膜并非如我之前所想象,要与茧皮粘合得浑然一体,而是比茧壳往内里后退了一点,以至于给人造成没有封闭的错觉!
12月6日
第三天再经过时,看到的场景不得不让我自责,眼睛怎么会这样飘,做事怎么这样浮皮潦草?之前竟然没有发现,这棵小树上根本就不只那一个茧,而是——数了数,足有十枚!只不过,我关注的这一个在树的低处,更显眼而已。
这也是黄刺蛾出于自保的一种本能操作吧?它的茧虽然完全暴露在枝条上,但一眼望去,并不容易发现,因为上面的黑褐色花斑恰好与树枝颜色近似,特别是较粗枝干上的那些,我翻来复去数了好几遍才弄清它的数量。
可怜的小海棠树,简直要被刺蛾围剿了——如果没有寄生蜂存在的话。好在,大自然有它的自我平衡机制,寄生蜂抑制着刺蛾,刺蛾阻止着植物生长的可能性泛滥;反之,小树为刺蛾(幼虫)提供食物,刺蛾又供给寄生蜂,自然万物各有各的生态位,如此循环……
我查看了一下,十枚中,只有两个未见寄生痕迹,剩下的八枚里,有一枚顶端竟有两个孔洞,估计是遭遇了两只蜂同时作案。
12月7日
几天下来,小海棠树已经成为我的一个观察点。
我决定打开几个茧瞧瞧,以应付一下自己的好奇心,于是,有目的地采下四个:一个无孔,其余三个则有寄生痕迹。之所以有孔的要采下三个,是想验证一下,它们的外观虽然看起来没啥区别,事实上是否就完全一样?
依次打开,果然,四种情形各不相同!
只有一个未被寄生,是刺蛾的预蛹状态。(注意:图片可能会引起不适)↓
剩下的三个分别是:1、只有寄生蜂,小幼虫,白色,近二十只;2、只有寄生蜂,幼虫接近老熟,浅黄色,一只;3、刺蛾和一只寄生蜂幼虫同在,前者已明显干瘪。据推测,这些寄生者可能都是上海青蜂,属于不同龄期。↓
对于茧里只有一只寄生蜂的最后两种情况,我觉得可以有两种解释:一,上海青蜂有时仅产卵一枚;二,有时虽产卵数枚,但产卵较多时,孵化出的幼虫由于龄期不同,大虫会咬吸小虫,所以可能也会导致仅剩一只的现象。
当寄生蜂寻到一枚刺蛾茧后,通常先在顶部咬一小孔,随即将产卵管插入茧中,产卵于刺蛾幼虫体内,最后还不忘将小孔封闭。蜂卵在刺蛾茧里孵化出来,完全靠吸食刺蛾体液为生,直至化蛹,羽化,从小天窗飞出。
今天已进入大雪节气,真正的冬天开始了。接下来,估计不会从那棵小树上有什么新发现了吧?如果有,我愿意随时分享。至迟等到明年天暖时候,让我们一起,看形色皆美的青蜂以及黄刺蛾成虫如何冲破藩篱,开启生命新篇章,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那些迷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