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丨北京轨道微中心一体化概念方案与城市综合体设计

MSCITY 多维城市 2023-12-08


六校联合毕业设计

「北京轨道微中心一体化概念方案与城市综合体设计」


主办单位

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员会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交通综合规划与开发(TOD)专业委员会
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大学、同济大学(按拼音排序)


承办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 选 题 背 景  #   







  # 评 委 阵 容 #   







  # 六校联合设计方案介绍 #   
(按高校首字母拼音排序







建微织筑丨北京工业大学


指导教师

胡惠琴、李翔宇、陈硕、马童

学生团队

潘璇、王心、王竹馨、曹子恒、赵雯宇、马峥、崔嘉宇、马雯萱



毫无疑问,我们处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与动荡性的时代,而这个时代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通勤更快,而交往更少;街道很新,而邻里很远;绿地不少,而欢笑很少;线上信息不断涌入视线,我们又可曾停息片刻、注意过身边的微小瞬间。

轨道微中心的一体化设计,促使我们思考交通系统与交往、农业、邻里的综合叠加,而建微织筑是我们给出的答案。所谓建“微”,是建立微交通系统,找准小节点,疏通交通循环;是建立微街区系统,形成以人为本的附近空间尺度;是建立微农业系统,让城市绿化形成参与度更高的呈现方式;也是基于以上三个系统,自然产生的交往模式——微社交。基于一套完整的城市设计体系、建筑规则导览,建筑便仿佛手工编织的工艺品,被织进城市系统,自然产生。

这便是我们的“建微织筑”之城——更小的尺度、更细节地把控、更具人文关怀的考量;更多的交往场所、更可控制的生活、更多触发你感叹生活美好的瞬间。


「策划一」:搭建构建游戏场景——微街区


「策划二」:规划构建游戏路径——微交通


「策划三」:构建通关模式——微种植

「策划四」:设置关卡节点——微社交


「建筑单体篇」:综合体A-城市综合体设计


「建筑单体篇」:综合体B-城市综合体设计


「建筑单体篇」:综合体C-城市综合体设计


「建筑单体篇」:综合体D-城市综合体设计





生态亦庄,耕园亦事丨重庆大学


指导教师

周露、李建华

学生团队

马燕飞、杨浩蓝、杨立、韩警锋、李悦美、弓弼飞


本次设计基于亦庄地区属皇家园囿、春水之地的历史文化因素,疫情导致的粮食供应的社会问题以及未来城市的生态化发展趋势,提出了“生态亦庄,耕园亦事”的概念,希望创建互联共生、生态宜居的城市活力区,设计中连通了场地与周边湿地公园、绿化用地的绿色走廊,打造了集轨道交通、现代公共活动、田园社区、生态绿廊、文化展示中心于一体的轨道微中心。


设计通过对北京亦庄上位规划政策的解读、场地的调研以及对轨道微中心的研究,最终形成了一轴、两带、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一轴:连接场地西南湿地公园与东北规划绿地的绿色走廊,贯穿场地,围绕中心形成TOD核心区。两带:围绕中心绿轴,形成西北面的生态办公社区和东南面的田园生活社区。多节点:依据规划形成的一轴、两带,在场地中设计多个公共节点,同时向外延伸与周边城市节点相联系。场地中还规划了两条空中人行通廊,衔接各个景观节点,提升场地的通达性,完善了场地景观绿化体系和人行交通体系,最终诠释了北京亦庄作为新一代的生态型轨道微中心的美好未来。

「场地现状与目标愿景」


「总体城市设计」:基于参与式耕园的生态城市设计



建筑单体篇」:办公——垂直庭院 Vertical Courtyard



「建筑单体篇」:住宅——采菊东篱,悠然南山


「建筑单体篇」:文化中心——方圆之间


「建筑单体篇」:商业建筑——亦乡宜院






创芯乐园丨重庆大学


指导教师

李建华、周露

学生团队

许牧川、刘子瑞、汤加、谭涛、谢华宁、汤鑫鹏



本次课题位于北京亦庄新城台湖总部基地片区,我们基于亦庄规划的四大科技产业——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与生物技术,并结合我们对于北京产业集群与体验园旅游现状的研究,提出以科技产业为未来开发的目标,创造出以“信息技术乐园”为主导的“创芯乐园”。通过研发、宣传、体验高新技术产品,场地会建设一个以科技体验与展示交易为主的城市公共平台,以此带动轨道微中心一体化的发展。我们以芯片作为此次城市设计的概念逻辑,展示传送与汇聚信息、能量的意象,通过中心商业绿化带与高线公园、创芯步道串联两个轨道站点与各乐园,以此联系、支撑六大乐园的技术发展与体验活力。我们希望打造面向未来生活的生态绿城、科技智城与活力乐城,创造出以科技体验为核“芯”的城市乐园空间。

利用TOD轨道站点与嘉会湖自然景观,我们创造出“研发+展示+体验+服务”的高新产业乐园模式,打造集合总部办公、科技服务、交通接驳、交互商业、公园展览、开放街区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特殊型微中心。并对每个乐园设置多个可供选择体验的子项目与商业点,通过立体层次的多级交通路网实现-2F到3F的科技产业的体验与商业模式,通过地面绿化街道、中心绿化带、高线公园与湖滨湿地展现出生态与科技结合之美。在此,设计团队打造了一个面向未来的可以体验智慧科技、感受绿色生活的城市微中心。






微森林丨东南大学


指导教师

朱渊、殷铭

学生团队

戴莉、刘宇飞、李嘉皓,鲁淞冽,张淋晶



基于场地分析,设计提出四大目标愿景导向和“微森林”概念,希望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建构微中心的整体形态,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最终通过实施策略的提升,使场地从自然荒芜的田地蜕变成缤纷活力的城市级微中心。

「方案概念及策略」:“微森林”


整体城市设计方案的生成经历了基因植入、整体发展、系统建构、形态分化和环境微调五个步骤,引入了风环境模拟和日照罩面计算等技术方法,生成了分层的城市形态。三个重点地段基于各自特点发展了不同的设计方向。立体换乘核心地块旨在打造集中的交通换乘核心,通过趣味多元的换乘体验吸引周边城区游客,激发高强度的商业办公价值弹性。绿色办公地块旨在为办公群体提供便捷交流且多样的空间体验,在空中引入流动讨论室,创造不同场景空间的移动联系平台。滨水地块通过绿色平台、水街换乘以及水循环系统的设想,提出了一个将生态景观、绿色技术和TOD结合的共生形式。

「方案生成 」:基因植入、整体发展、系统建构、形态分化和环境微调


「整体城市设计 」


「立体换乘核心剖透视 」







亦庄亦市丨哈尔滨工业大学


指导教师

薛名辉、刘蕾、慕竞仪、邓曦

学生团队

富润炘、付昊、郭晨昕、胡文轩、冷格、秦梧淇、邵小满、原冰、张皓添、张航宇、张泽慧



城市还是乡村?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它们是人类居住形式的两极,同时又超越物理的存在形式,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架构与思维方式。小到亦庄的问题,大到北京的困境,都在于此。
我们的设计以北京亦庄轨道微中心为切入点,希望探讨一种城乡融合的新可能:“亦庄亦市”。“庄”即乡村,“市”即城市。而“亦庄亦市”则是城乡互构之下的一种新的居所,它既不是城市也不是乡村,但它既有城市的密度与混合,又有乡村的生产与生活状态。我们进一步在“亦庄亦市”概念下植入了“市场”,我们认为“市场”在历史上是乡村向城市转型的必经阶段,它在我们的概念下不仅能满足一些实际的生活功能,更能成为城乡矛盾互相沟通与融合的场所。


将概念反映到空间建构中,庄的特征主要靠水平展开的肌理实现,我们将其形成覆盖整个场地的上盖,以摆脱城市道路对于庄的束缚。市的特征主要靠竖向伸展的肌理实现。在庄与市两种肌理的交界处,我们有层次地植入了上述四种市场空间,来实现两种肌理的衔接与融合。


对于城乡互构这样一个庞大的命题,我们认为以上种种空间上的操作是远远不够的,以一种静态的视角去设计城乡的互构终究是机械的,这样的设计永远无法从社会层面上摆脱城市与乡村两种已经固化的原型,它永远只会是建筑师的意淫。所以我们大胆地引入了时间的维度,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传统的注重结果的设计中,时间是一种成本,而我们则将时间视为设计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推动力。我们根据轨道交通的建设周期将整个场地的建设分为三个十年。每一阶段的前五年为物质建设时期,后五年为社会发展时期。所以整个三十年的时间我们不仅完成了未来居所的建构,同时也完成了未来人的建构,我们将人作为一种诠释空间的角度。


“亦庄亦市”是一种状态,通过城市与乡村历时性的互构,我们试图平衡居住环境背后的欲望与意义。同时,它又是一种态度,我们希望设计能够脱离其技术背景成为一种媒介,即使不能以物质状态实现,也能作为一种纯粹的批判不断试探社会认知的边界。











都市培育计划丨深圳大学


指导教师

殷子渊、齐奕、范雅婷

学生团队

曾南蓝,郭杰宏,李怡真,李煜成,陈约南



场地的特点在于其不确定性以及文脉的空白,一座城市的生长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的。城市的生长是对特定的气候、地理、文化和历史的回应,但是今天城市建设速度是由经济增长速度决定的。时间的压缩也就意味着城市的出生会缺乏无数的变量带来的微观影响。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在如此浓缩的时间里,如何将农田转变为微中心的都市?


我们认为一座城市是由物理空间实体的部分、与关于人口、政治、经济、社会等其他部分组合而成的。我们引入了“都市培育计划”的概念,在亦庄这片待开发的空地,轨道线作为提供养分的主动脉,向这座新城运输来源源不断的活力。设计者们需要设计出自上而下的、灵活的系统框架,并且能够让各个使用者们、各种活动、事件和项目在其中自下而上地、有机地演绎与生长。


在城市设计里,设计师涉及到的范畴包括体量、交通和景观的系统等。在体量系统上,为了回应场地内外与四周不同的条件,我们将场地划分成了若干个版块,各司其职。在交通系统上,我们梳理了地下步行通道、物流通道、停车场以及地面上各类型的交通。景观系统上,我们承接体量的控制线,塑造出了自然的滨水公园。


不同的系统框架交织、叠加在这片微城里,微中心的培育由此开始。






「意」庄吾乡丨同济大学


指导教师

谢振宇、王桢栋、扈龑喆、白雪君(助教)

学生团队

朱卓群、陈颂、闫瑾、徐凌芷、张沛文、方云馨、周慧云、杨绪伦、水浩东、张嘉欣、孔庆秋、盛亦如、李凯、刘聿奇、曹中源



今天的北京由于城市过度集中而面临众多城市问题。为打破这种窘境,建设与大城市中心城区保持适度的空间距离、承担特色城市功能的“微中心”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之一。


本设计以北京城郊的亦庄为空间基底,提出以全龄友好为目标,结合轨道交通发掘微中心的内在潜力。在前期研究部分,设计团队从代际融合、24小时活力、健康城市、韧性城市四个方面出发,分别从不同代际人群的互助、互动、互利、互惠探讨了四种全龄交互模式如何来协同营造全龄友好氛围,解决北京城市郊区存在的区位、人口、产业、能源等未来城市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充分发挥轨交微中心空间的潜能。


在城市设计层面,设计团队把“环”作为空间线索和服务载体,通过廊桥连接和组织各地块空间,在实现垂直复合的交通系统同时,城市其他系统也依附于环和廊桥实现了代际融合、活力四射、健康十足、自给自足的目标。“亦庄亦吾乡,吾意中之乡”,在此设计团队旨在打造面对符合北漂人群和当地居民未来生活愿景的全龄友好城市微中心。


整个毕业设计经历了2022年2月23日至2022年6月9日约为5个月的时间,同学们克服了疫情、升学压力等多方面困难,圆满完成了答辩任务。感谢各位同学、感谢各位老师,以及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指导;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的课题支持感谢为学生们提供的良好学习交流平台!

▌注:以上图文成果展示仅用于学习交流,不可复制或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需转载请联系平台规范转载。


 END 

//近期阅读//

2021年度中规院学术交流会总结【PDF】下载
成果公布丨连云港市新港城几何中心方案征集
《杭州市钱塘区江海之城城市设计》方案公布!
中标方案详解:海珠创新湾门户枢纽城市设计暨核心地块建筑概念设计
2021,哪些城市设计&TOD项目竞赛值得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