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新在燕园| 对话北大音视频办学生记者团:共思传播,把握机遇创新形式

共思传播的 南燕新闻社
2024-08-31
交流现场


3月24日下午,南燕北飞传播实践交流的最后一站,南新社团队与北京大学音视频办公室学生记者团展开经验分享交流。北大电视台学生台长罗榆姗首先对南新社成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她介绍了学生记者团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等基本情况:北大音视频办公室目前运营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多个社媒视频账号,同学们各司其职,创作不同类型的内容。


颜宇琛向音视频办学生记者团介绍南新社文创
罗榆姗分享


短视频关注内容的创新与效率。创意节目组编导林予诺分享时指出,视频创作会围绕实时热点、校园生活展开,并充分利用平台特性进行创作,如在B站投放的视频添加进度条等。短视频组编导张祺祺表示,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创作时,要契合平台属性,遵循传播规律,抓住用户眼球,才能提升浏览量。其中,短视频需要面向受众,适应不同平台的要求,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短视频遵循“三秒钟法则”:标题要清楚、醒目,第一帧直入主题是吸引受众的关键


张祺祺分享

北大电视台同样聚焦深度内容的创作。访谈组编导马洪宇结合阿卡贝拉社团专访、十佳歌手大赛专访等分享传统访谈节目的策划全过程。据新闻组制片徐杨婕介绍,新闻组主要负责短新闻和第八日的创作,短新闻要求即时性,第八日则侧重深度剖析校园生活、社会现象。为保证高质量内容产出,徐杨婕分享说:“电视台采取老带新机制,鼓励大家勇敢尝试第一次。新人在开始制作第一个视频时,会有老成员进行工作指导,解决其经验不足的问题,以确保作品质量,提升团队凝聚力。”


南新社成员认真记录

刘俊琦分享


北大广播台学生台长刘俊琦分享了广播台的工作职能、栏目设置及当前广播台面临的挑战。线下校园广播历史悠久,广播台希望通过持续的内容输出和创新,以声音的形式丰富同学的校园生活。除日常广播节目外,为营造校园艺术、文化氛围,广播台还与歌剧研究院联合制作了经典音乐之夜的专题节目,且正在策划校友专访栏目。刘俊琦期待,今后能就校友访谈项目进与南新社合作


顾嘉钰分享

南燕新闻社副社长顾嘉钰结合深研院整体情况,向学生记者团分享了南新社在音视频内容上的创作经验。深圳研究生院创意短纪录片《一封家书》播放完毕,在场同学深受触动,热切询问短纪录片的创作流程。对此,顾嘉钰表示,从视频的脚本策划到最终呈现,南新社电视台成员在北大深研院宣传办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随后,她就视频的脚本策划及拍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分享环节后,双方就视频分发、平台选择、内容把关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一同观看《一封家书》


交流现场
交流现场


座谈结束,南新社团队在音视频办学生记者团的带领下,前往北大电视台演播厅及广播台参观。过程中,南新社团队了解电视台和广播台的发展变迁。通过本次交流活动,南新社学习了丰富的视频创作分发经验顾嘉钰表示,期待未来能够创新音视频的内容和形式,拓展发布平台,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让南新社的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进一步探索讲述深研院故事的新模式。同时,南新社也将在“AI牵引、南北联动”的方针指导下,保持科技创新、国际化等特色,与本部校园媒体进行深入合作,让新闻的薪火永相传


北大电视台演播厅
演播厅内的书架
交流成员在演播厅合影

音视频办学生记者团赠礼


后记

南燕新闻社(Nanyan News Agency)成立于2010年,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面向校园和社会的唯一校园学生全媒体平台。十四年来,南燕新闻社以“记录历史,传播北大”为宗旨,活跃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宣传工作的全媒体矩阵,始终走在报道学院发展与建设的最前线。在北京大学2017年新年联欢晚会上,时任社长樊洋代表南燕新闻社接收“北京大学网络新青年称号”颁奖。七年后,南燕新闻社团队带着他们在深圳的传播实践故事前往北京学习交流。


文字:马宸摄影:徐世明设计:淮诗雅总编辑:颜宇琛 顾嘉钰审核: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宣传与公共关系办公室

 







2024,南新“在看”你我的蜕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燕新闻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