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一次死亡都是一次轰动

听哲学 2021-03-14

↑↑关注回复“干货”获得哲学干货入门大全1份

好书推荐 · 极简西方哲学史入门读物 

《哲学100问》👇👇👇




时间并非存在的界限,而是存在与无限的关系。死亡不是毁灭,而是必要的疑问,以便与无限的这一关系或曰时间得以产生。

——列维纳斯



每一次死亡都是一次轰动


选自列维纳斯《上帝.死亡和时间》著


黑格尔和亚里士多德学说中的死亡之虚无;虚无已经是开端,就像所有的终结(断定、确定)都是开端那样,这就仿佛存在绕着圆圈地掌握着它的进程。腐败与一种繁殖相关,而繁殖也与一种腐败相关。在存在物的存在中,并不包含着死亡。


在黑格尔那里,虚无一方面已经是存在(这一命题有一种思辩的意义,它也只是有思辩的意义);另一方面,在即时精神中,死亡是向血或土的要素的回归,因为死者回归到了这些要素中。亡故者回归到要素的简单存在之中,但是,他同时仍被幸存者的有意识行为从这要素中拉脱出来,因为幸存者以曾经有意识者的名义完成了他的有意识行为,它不再是把亡故者从自然的此在中拉脱出来的埋葬行为。葬礼把死者转变为活生生的回忆;生者就这样与死者有了一种关系,他们也就被回忆所确定。


出于同样的精神,黑格尔在论宗教的那一章中把死亡王国视为等同于命运王国。与死亡的关系出现在悲剧中,悲剧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体裁,它还是这一意义表演的场所。真实的东西必定要遭到知本身的毁灭,它有现实性:知是暖昧的,它引导英雄走向毁灭。


把死亡解释为向深底的回归是合法的吗? 深底与死亡相称吗?这一深底,这一万物的深层(Urgrund)能不能够被思想?黑格尔是不是从一种象征中抽取出一种并不脱离世界模式的意义?一切似乎都按照生者与死者的关系模仿。在土中,血缘亲属完成了埋葬;土是在现实中的某种特殊的物(黑格尔把土称作原素的个性)。但是,同时,土不是特殊的物,而是原素,在这原素中,有着不是物的别的物。万物都由固体、液体,等等构成;它们与那个不可以被叫做物的范畴不同,它们掩盖了它们的原素性。土既不是工地,也不是田地,也不是山;它归结到一种基础所在,一种稳定的基础,土的定义恰恰就在于此。由此产生出把万物之基础当作存在之基础的欲望。埋葬被解释为向着基础的回归,而土之基础被解释为存在之基础。另一方面,家庭本身被当作是在分离之前聚集的东西。家庭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跟土与构成土的物质的关系是同样的:亲属相互之间都是他人,但是同时,他们又不是他人,因为他们有相同的血缘。由此,就有了从土的现象范畴到土的非现象范畴的过渡,从万物之基础到存在之基础的过渡口




就这样,死亡在世界中被设想为自我对自我的把握的一段时刻。黑格尔总是在一种对幸存者行为的解释中瞄着死亡。世界显现之时刻,死亡是可以被理解的。


在芬克那里,论说死亡的困难,被表现为它的可理解性本身。必须于静默中迎接死亡,尽管哲学可以说出这一静默的理由。我们认识死亡,但是,我们不能思想它;我们认识它,却不能思想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它是真正的断裂,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它必须在静默中被迎接。


在芬克那里,如同在海德格尔那里,智性与可说的东西、与寓言、与可以被讲述的东西相符合。言语由存在之领会——即人类存在——所描绘。言语属于存在,作为存在于世,它是智性。哲学是存在于世的自动领会,它是对世界之行为和领会方式。


  芬克排列了存在于世的种种不同方式。有如下各项:

  ——劳作,经济;

  ——战争,斗争,强权意志,作为实体性的自我之肯定;

  ——情欲,它被表现为如同与世界的关系,在这里,他人的被领会要从世界出发;

  ——游戏。


这些活动是存在之领会,而存在之领会则是存在的一种方式。它在语言之中,而语言则可以按照它的态式(劳作、战争、爱情、游戏)讲述领会,这些态式是一些在存在中的、面向存在的行为。


死亡之虚无如不转化为物质世界之内的结构,死亡难道可以被论说吗?死亡难道不是包含有存在之领会的一种断裂吗?它难道就仅仅是物质世界内部消亡的一种特殊情况吗?每一次死亡都是一次轰动,都是第一次死亡;芬克说得好,死亡是没有种类的,没有对总体概念的接近。


存在之领会归入在存在的结构之下,后者被领会成如同是一种存在者。此在是一种存在者,一种存在实体。作为存在之领会的人归落于这种领会的范畴之下。人重新发现自已成为一种存在者,成为一种有理性的动物。


从中产生一种倾向,把死亡当作一种涉及到一个存在者的事实(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而死亡刚能被想到的特殊性涉及到存在之领会本身。死亡是使得能被想到者变成能被想到的那个东西的终结,正是因为这个,它是不能被想到的。人们甚至不能再说死亡就是虚无,因为,虚无与存在都涉及到领会。


哲学、存在之领会都对物化提出异议,而特别强调人所不是的、但具有尊严的东西。但是,在实际上,在存在之领会的各种方式中,已经有着存在在存在物中的居留。正是在世界之中,我们来到世界,正是在世界之中,我们离开世界。在世界中,我们早已归入在物质世界之下。没有什么拯救。


通过一种否定的人类学而隐蔽在主体性中的倾向——寻求一种超验的人的概念,寻求一种先于存在的思想——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错误,或者一种简单的游荡,而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发现这一先于思想之存在一样不可避免。


当死亡不涉及到作为一种屈从于消亡的存在物的人,而涉及到存在之领会本身时,死亡的问题是无法领会的。这一终结在智性中找不到模式。


以上选自图书《上帝·死亡和时间》

↓ 点击可购买 


极简西方哲学史入门读物

《哲学100问》

👇



哲学日签 



好课推荐


《哲学100问 :西方哲学启蒙课》

 第1季:古典的河流


通过38位哲学家的终极思维方法

为你解开关于人生的困惑



生命丨孤独丨欲望丨性爱丨生死丨欲望丨幸福

苏格拉底丨柏拉图丨亚里士多德丨奥古斯丁丨笛卡尔丨康德丨黑格尔


课程大纲

第1季:从古希腊到黑格尔


试听课

👇



👇👇 报名哲学入门课《哲学100问 · 第1季》,在线收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