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ED科研动态 | 探索可植入式脑芯片对 “帕金森” 的早期诊断 刘国珍教授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上发表精彩演讲




MED科研动态







4月10-12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在线上主办召开 “2021-2022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暨创新医疗峰会 (BME2021-2022)”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刘国珍教授在会上发表了题为 “检测神经炎症的活体检测装置” 的精彩演讲,引发了线上热烈讨论。






据悉,刘国珍教授在大会演讲的当天恰好是世界帕金森日(4月11日),这与她分享的主题不期而遇。大会上,刘教授分享了她及其团队正在开展的一项可植入式脑芯片研究。该研究获得了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资助。研究人员通过特定的脑芯片实时监测活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关键化学组分炎症因子,从而动态监控脑部神经炎症的变化,实现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症)的早期精准诊断同时,刘国珍教授表示,可植入式脑芯片的开发将为炎症风暴的监测和管理打开新的大门,为脑部疾病及其他和免疫系统相关的一些慢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管理及预防提供可靠的技术平台,助力解决脑芯片卡脖子的技术,并为新一代免疫治疗提供创新思路。



据介绍,人类大脑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先进和最复杂的器官,一些发达国家在既有的脑科学研究支持外相继启动了各自有所侧重的脑科学计划。我国早在2016年的 “十三五”规划纲要已明确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即中国“脑计划”。2021年底,我国正式启动 “一体两翼” 的国家脑计划战略,旨在研发脑重大疾病诊治新手段和脑机智能新技术,其中攻克神经退行性疾病是首要目标。但由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理不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数据表明,神经炎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手作用。


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从海外引进回来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刘国珍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和可转化生物技术的研究,凭借新一代癌症免疫疗法, 获得2020年度澳大利亚乔治娜斯威特定量生物医学女科学家奖(Georgina Sweet Award for Women in Quantitative Biomedical Science)。近年来她聚焦生物传感器、体外诊断、微流控生物芯片及医疗器械等研究领域,在ACS Nano, Adv. Sci., Trends Biotech.,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参与专著编写3本, 申请并授权世界发明专利12项。



据悉,此次举办的“2021-202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暨创新医疗峰会(BME2021-2022)”还发布了中国科协项目“2020-2021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报告”。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王广志对此报告的解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生物医学工程的进步。2019年以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年发文量已居世界首位,ESI TOP1%高被引论文中中国学者的篇数占比亦列榜首。


随着国家鼓励创新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医疗器械国产化及进口替代政策的实施,我国自主创新的医疗器械将会加速涌现,产品研发实现向高端市场的不断突破。作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品牌学术会议,此次大会以“医工融合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是产、学、研、医、管等各领域融合的高层次交流平台。大会为学术成果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渠道,超5万人次观看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的直播


本次大会共设有6个专题报告、11个分论坛和20个分会场。会议涵盖了医学人工智能、神经工程、智慧医疗、医学影像、生物力学、康复工程、生物医学光子学、纳米医学、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医疗器械创新、生物医学工程教育、产业转化等多方面内容,聚焦基础前沿、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发展等领域,吸引多方英才共聚云端,全链条展示生物医学工程的前沿进展,探讨自主创新的中国医疗器械发展之路。




文章有修改,消息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责编:医学院传讯公关办公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