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科研动态 | 我院李丛磊教授在Mucosal Immunology发文阐述生命早期事件对免疫应答的重要性
MED科研动态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李丛磊教授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免疫学系Jennifer Gommerman教授团队的共同研究成果在《Mucosal Immunology》正式发表,题为 “Neonatal LTβR signaling is required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eosinophils in the inflamed adult mesenteric lymph node”。李丛磊教授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以及唯一通讯作者。
该研究是继《Science Immunology》(Li et al, 2019, 4(42): eaax1027)之后,李丛磊教授在基质细胞微环境和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领域中取得的又一成果。此项研究受到Gommerman教授的加拿大健康研究院研究基金、和李丛磊教授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学发展基金资助。
期刊介绍
《Mucosal Immunology》是国际黏膜免疫学会的官方杂志,隶属于Nature出版集团。
研究成果简介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影响发生在黏膜组织(如肠道和肺脏)的免疫应答,并且在过敏以及机体控制寄生虫感染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拥有其他的“非经典性”免疫学功能,如清除某些病毒感染以及维持肠道中分泌IgA抗体浆细胞(plasma cells)的数量。然而,究竟是什么机制调控嗜酸性粒细胞在黏膜组织的数量,尚不清楚。在该项研究中,李丛磊教授与Jennifer Gommerman教授团队合作,利用骨髓移植动物模型以及药物抑制等方法,揭示:新生儿期的淋巴毒素beta受体(LTβR)信号转导通路,对维持成年期小鼠肠系膜淋巴结里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起到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肠系膜淋巴结里的FRC基质细胞表达一些能够影响嗜酸性粒细胞迁移与生存的趋化因子,而这些趋化因子的表达受到新生儿期淋巴毒素信号转导的调控。此外,该合作研究团队阐明:新生儿期的淋巴毒素信号转导,通过影响肠系膜淋巴结FRC基质细胞的发育,对成年期小鼠B淋巴细胞产生抗轮状病毒IgA抗体的能力亦有重要影响。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5-022-00493-z
作者介绍
李丛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助理教授,博士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实验医学与病理专业系,先后在多伦多大学免疫系从事博士后及副研究员工作,期间获授加拿大健康研究院(CIHR)博士后研究基金的资助。主要研究方向:1) 肠道B细胞对微生物组产生IgA抗体的机制;2)肠道基质细胞微环境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李丛磊教授已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以下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Nature (2021)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0)
Science Immunology (2019)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Cell Reports (2016)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12)
Blood (2010)
编辑:医学院传讯公关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