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讯|赵永娟与Goran教授合作团队利用纳米抗体解析SARM1的激活机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文章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赵永娟教授、Goran, STJEPANOVIC教授与南方科技大学张宏民教授在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共同发表题为“靶向NMN活化SARM1的一个构象特异纳米抗体”文章。为诊断、理解和治疗神经轴突变性的相关疾病提供了更多参考,医学院黎婉华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


轴突变性 (axon degeneration) 是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症状,包括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综合症等中枢神经退化疾病,以及诸如化疗和糖尿病引起的外周神经退化等;而SARM1是轴突变性过程的关键酶,因此被初步认定为上述疾病的有效药物靶点。


SARM1作为一个多结构域的信号酶,受到细胞内核苷代谢物的严格调控,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赵永娟团队在2019年证明了NAD(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是细胞代谢的重要辅酶)的合成前体NMN(注:烟酰胺单核苷酸),可以激活SARM1,使其具有切割NAD的活性[1]。2021年该团队筛选到降压药尼索地平的代谢物dHNN,发现其可以有效抑制SARM1活性,并借此解析了SARM1的抑制态结构[2]。然而由于激活后的SARM1具有局部柔性无法通过常规技术解析其激活态的结构。





2022年12月22日,该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上发表题为A conformation-specific nanobody targeting the 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activated state of SARM1的文章,报道了利用构象特异纳米抗体阐释SARM1激活机制的进展[3]。







该团队应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C6和激活SARM1的复合物结构。与抑制态SARM1呈现的相对紧致的扁盘型结构(配色:蓝黄米;八聚体;首先由北京大学张哲/杨竞团队解析[4])不同,本研究呈现的结构(配色:绿黄紫;八聚体)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抗体C6(银色)结合在打开后的绿色ARM结构域和黄色SAM结构域之间,起到了固定作用,从而使研究者得以在电镜下观察到该“中间体结构”。之所以称之为中间体结构,是因为该结构中的酶促结构域TIR(紫色)未形成酶活必需的同源二聚体。而形成该结构的原因,可能是极低温条件使TIR无法完全脱离ARM结构域,也可能是释放的TIR结构域无法被观测。



为了更好地解析溶液中SARM1的活化机制,该团队又利用氢氘交换和化学交联质谱技术,对溶液中的分子活化动力学和构象进行了表征,从而提出了上图所示的三态模型,该模型中显示的活性TIR二聚体作用面,与近期发表的利用抑制剂固定的TIR多聚体中展示的活性口袋区[5]相互印证。

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为轴突变性领域创制了一项宝贵工具(特异性针对活化SARM1的纳米抗体),同时还揭示了SARM1激活过程中ARM结构域的形变和ARM/TIR同时外展的新机制,为诊断、理解和治疗神经轴突变性的相关疾病提供了更多参考。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博士生侯运楠、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助理蔡炀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士后黎婉华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赵永娟和Goran Stjepanovic以及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张宏民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深圳市科创委等多个基金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5581-y


参考文献:

1. Zhao, Z. Y. et al. A Cell-Permeant Mimetic of NMN Activates SARM1 to Produce Cyclic ADP-Ribose and Induce Non-apoptotic Cell Death. iScience. 2019 May 31;15:452-466.

2. Li, W. H. et al. Permeant fluorescent probes visualize the activation of SARM1 and uncover an anti-neurodegenerative drug candidate. Elife. 2021 May 4;10:e67381. (eLife 丨赵永娟团队在神经轴突变性蛋白SARM1探针和抑制剂开发中取得新进展 BioArt 2021-05-15 07:37)

3. Hou, Y. N. et al. A conformation-specific nanobody targeting the 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activated state of SARM1. Nat Commun. 2022 Dec 22;13(1):7898.

4. Jiang, Y. et al. The NAD+-mediated self-inhibition mechanism of pro-neurodegenerative SARM1. Nature. 2020 Dec;588(7839):658-663.

5. Shi, Y. et al. Structural basis of SARM1 activation, substrate recognition, and inhibition by small molecules. Mol Cell. 2022 May 5;82(9):1643-1659.e10. 

作者简介

赵永娟 助理教授


赵教授于2001、2004和2007年分别从南京大学和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香港大学生理系完成博士后训练后,2014年加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担任副研究员,于2020年10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原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于2022年1月并入医学院)及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担任助理教授。


赵教授一直从事源于NAD的钙信使cADPR等的生物合成和功能,开发相关工具,靶向NAD代谢/信号针对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进行精准医疗探索。作为第一/二发明人申请6项中国专利,已获批两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深圳市或广东省项目6项;发表SCI学术论文近40篇;国际会议邀请报告7次;为多个学术期刊担任同行评议。


Goran, STJEPANOVIC 助理教授


Goran, STJEPANOVIC教授曾于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于德国海德堡大学Irmgard Sinning实验室完成了在结构生物学和膜生物化学的博士学习。毕业后,他加入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ames Hurley实验室,他的博士后工作重点是了解自噬特异性PI3-激酶和ULK1蛋白复合物的结构和调节机制。2018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于医学院及科比尔卡创新药物研究院担任助理教授。


文字|赵永娟教授课题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