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人厉以宁,经济学大师的另一面

小新 记忆弹窗 2023-11-16

点击名片 · 关注我们


昨夜惊闻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于北京病逝,朋友圈友人们刷屏转发,以表哀思。


作为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他被媒体称为“厉股份”;作为克强总理等一大批中国经济领域杰出领导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导师,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厉以宁一生获誉无数,但面对褒奖时,他的态度是“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厉以宁先生的各项经济主张对我国促进就业、资源分配、发展实体等多方面均做出了重要推动。除了是一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他还热衷并擅长撰写诗词,品读他词中的字字句句,你我便会知道,其所谓“正心”,是为何物。


《南歌子·山溪》

飞沫银花屑,寒光白刃锋。劈开峻岭几多重,万里云天尽在碧波中。

岁月无穷日,清流自向东。春来借得一帆风,四海三江何处不相通。


这首词作于1950年,当时的厉以宁正在南沅陵教育用品消费合作社做会计,在其20岁生日当天,以湘西的山溪为题,填下此词。“劈开峻岭”“岁月无穷”,借得春风,四海皆通!年轻人的意气风发与志存高远扑面而来,汹涌而至!


正是凭借着这股子信心和积累,厉以宁第二年考入了北京大学经济系,成功借得了春风,从此走上了经济学的治学之路。这种“趁年轻,驾扁舟亦可乘风破浪”的气魄,实属我辈学习之楷模。


厉以宁小学和高中时期


《鹧鸪天·大学毕业自勉》

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

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


1955年,厉以宁自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时曾赋七绝一首:“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1985年,即大学毕业30周年之际,厉以宁又将这首诗做了扩展,写成了这首《鹧鸪天·大学毕业自勉》。


词中不仅有年轻时期“百折不回”的志向和“只计耕耘”的豁达,也融入了其治学30年的感悟和沉淀。做人做事当如此,以溪水百折不回的韧性去拼搏,以若谷虚怀的心境去接受,只计耕耘,无论利益,这种做事治学的品性,正是在当下日益浮华的社会环境中所缺乏的。

《七绝·游京郊潭柘寺》

从来意静周边静,知否心宽道也宽?

墨绿龙潭千尺水,长年谁见起波澜?


该诗作于1963年,当时的厉以宁已过而立之年。诗中他以龙潭千尺水为喻,告诉我们只要守住本心、提高自身修养,就能抵御环境干扰,做到“心静万物皆静”。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被批斗、抄家,厉以宁不仅无法正常进行理论研究,还得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在身体和精神上都面临巨大压力。但豁达坚韧的品性,让他从未中断过学术研究和诗词创作。


改革开放后,虽然面临更多的工作内容和更大的责任,他依然凭借旺盛的创造力,不断输出新观点、新主张。这种活力的源泉,正是其一生“意静”“心宽”所蕴养的结果。


1974年,厉以宁夫妻在北京大学


《七绝·无题》

日升日落孰为先,月缺并非月不圆,

山景总须横侧看,晚晴也是艳阳天。


1978年厉以宁48岁生日时,作下这首绝句。他曾说自己年少时非常喜欢苏轼的《题西林壁》,但直到近花甲之年,才真正领会到了这首诗中深刻的、辩证的道理,因此写了上面这首诗。


同样是使用辩证思维看问题,不同于“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视角盲区和思维局限,厉以宁的这首七绝更强调对待事物要更积极主动,更乐观豁达。短短的四句诗,有关于日落日升的终极思考,有关于阴晴圆缺的醍醐顿悟,厉以宁的诗总是能在对环境的轻描淡写中,向读者展示其高昂的信念和豁达的气度。


《踏莎行·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整理文稿》

戒律清规,闲人流语,随风吹过身边去,藏书楼里作忙人,楼高那管花飞絮。

不计浮华,但求警句,愿将心血其中聚。清清流水出深山,须经沙石千回滤。


这首词作于1987年,时年57岁的厉以宁当时正在北大图书馆内整理手稿《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这本书是最能反映其学术思想的一本著作,该书区分了两类不同的非均衡,认为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是第二类非均衡经济,其特点是市场不完善,参加市场活动的微观主体单位并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它们缺乏选择投资机会和经营方式的自主权,也不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


虽然他在写作这本书时,面临着重重困难,而且很多人对此难以理解,但这本书指导了中国的经济改革,也经受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检验。这首词中表现出的“不计浮华,但求警句”的治学精神,是各行业从业者都应该学习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在急功近利,物欲横行的时代,人们变得要么急躁浮华,要么躺平颓废,正是缺乏如此心境与信念。


1988年,厉以宁批改学生论文


《虞美人·观电视剧《商鞅》有感》

城乡尽诉胸中怨,拒为商鞅辨。纵然变法可强兵,苛政重刑无处不心惊。

令行从未留余地,只替君王计。大权转眼化云烟,刻薄寡恩难怪少人怜。


这首词作于1998年,68岁的厉以宁当时思考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是为追求经济指标的上升还是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他认为,体制、目标、人这三个层次的研究,人的研究是最高层次,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研究如何关心人和培养人,而不应该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了改进国民福利。


从厉以宁这首词中可见他认为,变法,如果只靠重刑而没有给平民百姓带来福利,甚至造成怨声载道,那么即使这种变法有利于富国强兵,也不会得到百姓的支持和理解。“以人为本”是为何意?大到治理一个国家,小到管理一家公司,掌权的管理者在制定目标时,不应只追求成绩和效率,更要将“人”的诉求和利益考虑进去,这样才能增强大家对集体的认同感,以产生发展的驱动力。


《破阵子·七十感怀》

往日悲歌非梦,平生执着追寻,纵说琼楼难有路,盼到来年又胜今,好诗莫自吟。

纸上应留墨迹,书山总有知音,处世长存宽厚意,行事惟求无愧心,笑游桃李林。


这首词作于2000年厉以宁70岁生日那一天,历届弟子数百人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聚会,厉以宁在诗词朗诵会上朗诵了这首《破阵子·七十感怀》。词的上阙是说自己经历坎坷追寻理想,路途虽难,但步步向前,对于取得的成绩要跟大家分享;下阕则是说自己一生著书立说,总有知音,为人宽厚,做事无愧,桃李天下,幸甚至哉!


70岁的老人,诗中免不了有对往日的追思和生平的感悟,诗中有自勉,更是让弟子们和读者看到一位成功人士因何而成,需凭追寻之执着,用持续努力来改变境遇,需无愧于本心,宽厚待人接物自能高朋满座。



在厉以宁先生的诗词中,我们总能通过那些易懂的文字,获得醍醐灌顶般通透的人生感悟,正是来自于其自信、坚韧、豁达之内心所散发出的能量与魅力。在其75岁生日时,他仍有“鬓白不为闲话扰,加鞭纵马对西风”的气魄,实令我等佩服。


如今斯人已逝,其留下的大量经济学著作还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其所作的诗词,也总会有知音,在品读中有所领悟。正如其诗中所云:“此生奉献从无悔,叮嘱儿孙永向前”。


文章最后,再附上一首个人最喜欢的厉以宁先生所作之词,各自品悟,愿有所获。


《虞美人·山东荣成市成山头》

少年观海天无际,故土绵绵意。轻舟好去莫回头,破浪直前随处有芳洲。

老来得失应知矣,潮退潮升起。一番秋雨一番风,换得心宽南北亦西东。

(作于2004年)


谨以此文,送别厉以宁先生!



《备胎》疯卖,王子“复仇”抖露王室猛料

颜色和面孔——俄乌战争周年有感

从权力巅峰到平民义工 98岁的他终于回家了


在记忆碎片中找寻与世界的联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