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晓声新作,一本关于“生活的琐碎”的书

非勇 记忆弹窗
2024-09-03

点击名片 · 关注我们


      左手握着仓促的青春年华,右手握着俗世的人间烟火,我们选择一边怀念,一边行走天涯。

——梁晓声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有幸读到梁晓声老师的新书《独自走过悲喜》。这不是大部头的长篇小说,而是一本精致的散文集。



梁晓声在书中说:“生活的琐碎,吐出来太矫情,咽下去又辣嗓子,百般无奈涌上心头,话到嘴边又觉得不值一提。”


这句话太准确地概括了我写作时的心境,很多话题提起又放下。


但大家毕竟是大家,梁晓声成功地驾驭了“生活的琐碎”,写下了生活最真实的模样。


是的,这就是一本关于“生活的琐碎”的书,是作家独自走过悲喜的感悟。相信每一个人都会从这本书中找到共鸣。


这两天我们和出版社编辑共同邀请梁晓声先生到我们直播间,一起推广《独自走过悲喜》这本新书,但被他婉拒。今年75岁的梁晓声说,哥哥最近身体不太好,需要照顾哥哥。我们只能在5月的新书发布会上见到他。



哥哥是梁晓声一生的痛。


《独自走过悲喜》书中收录了梁晓声和哥哥的一张照片,他在这张照片下面写道:“这是我和我可怜的哥哥——母亲刚离世不久,我将他从哈尔滨市的一所精神病院接出,陪他在一家宾馆住了两天。当时,我已决定日后要将他接到北京。尽管他还是只能住在精神病院里,但毕竟离我近了,我可以经常去看他……”


新书中也收录了《兄长》这篇读后令人悲悯泪下的散文。


梁晓声在文章开头写道:“如果,谁面对自己的哥哥,心底油然冒出‘兄长’二字的话,那么大抵,谁已老了。并且,谁的‘兄长’肯定更老了……” 


梁晓声曾说自己的父母“皆目不识丁之人”,小时候家境很差,非常贫穷,但哥哥聪明勤奋,考上了唐山铁道学院。那是1962年,哈尔滨的底层人家培养出一名大学生在当时是一件相当轰动的事。然而,入学一年之后,学校发来的一张电报:“梁绍先患精神病,近日将由老师护送回家。”


梁晓声说,兄长大他6岁。从20岁起,兄长的一大半岁月便是在精神病院里度过的。


在梁晓声的记述中,他与兄长之间的亲情记忆就一件事。


那年他三四岁,高烧一场。躺在床上的梁晓声,对母亲说想吃蛋糕。由于外面下着瓢泼大雨,母亲便说,等雨一停,就让哥哥去买,但小家伙却哭闹着表示立刻要吃。于是十来岁的哥哥脱了鞋、上衣和裤子,只穿裤衩,戴上一顶破草帽,冒雨冲出了家门。哥哥很长时间才回来,他说第一家铺子没有蛋糕,只有长白糕,第二家铺子也是,跑到了第三家铺子才买到的。


梁晓声说,哥哥哭着,弯了腰,草帽与胸口分开——原来两块用纸包着的蛋糕在帽兜里……在梁晓声的回忆中,“那时刻他不是像什么落汤鸡,而是像一条刚脱离了河水的娃娃鱼”。


母亲对哥哥说:“你可真死心眼儿,有长白糕就买长白糕嘛,何必多跑两家铺子非买到蛋糕不可呢?”哥哥却说:“我弟要吃的是蛋糕,不是长白糕嘛……”



翻开《独自走过悲喜》,书中赠有一张藏书票,是根据梁晓声与父亲的合影绘制的。梁晓声说:“这是我和父亲唯一的一张合影。如今每见此照,我还会想他想得在心里流泪不止。”



梁晓声的父亲梁秉奎是一位山东汉子,早年闯关东,拖家带口,在哈尔滨落下脚跟,后来成了一名建筑工人,靠自己的一双手,养活着一家七口人。作为一个刚强的山东汉子,在苦难的岁月里,他从不抱怨生活,从不唉声叹气,“万事不求人”是其生活原则。



故事不长,不过人间一趟。


梁晓声创作长篇小说《人世间》的原动力,就是来源于其家庭的苦难经历。在《人世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父亲、哥哥、四弟和四弟媳的影子。


苦难造就了伟大的人生,也造就了伟大的作品。


当你的人生出现低谷的时候,请记住梁晓声的这句话:“低谷是变好的开始,只要积蓄力量往前走,怎么走都是往上。”


喜欢梁晓声作品的朋友,可以进入我刚开的橱窗,感受不一样的人生所蕴含的智慧与力量。




从驴象之争看美国政治的底层逻辑

从援乌法案看美国政治的底层逻辑

人生就是一场“屎尿屁”吗?

在记忆碎片中找寻与世界的联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记忆弹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