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坛后继无人?梁启超120年前就看明白了
点击名片 · 关注我们
岁月不饶人。3月10日,拜登在国会国情咨文演讲时还慷慨激昂,底气十足。而到了6月27日的第一场总统候选人辩论会上,他的表现却显得力不从心,几乎输掉了这场至关重要的辩论。
作为一位能言善辩的资深政治家,拜登主动提出要与特朗普展开面对面的辩论,希望借此揭穿特朗普的谎言,击败对手。但辩论中的糟糕表现却让民主党内部出现了更换候选人的呼声,《纽约时报》编委会公开呼吁拜登退出竞选。
辩论后的第二天,拜登在北卡罗来纳州的竞选集会上承认了自己的不足,但表示不会放弃竞选。他说:“我深知岁月在我身上留下了痕迹。我的步伐不再轻盈,我的言辞不再流畅。在辩论的舞台上,我可能不再像年轻时那样锐利,但我所坚持的真理和正义从未改变。我能够明辨是非,我知道如何履行我的职责,我知道如何将工作做到最好。我知道,无数美国人都明白:“当生活将你击倒,你将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
根据美国的政治传统,总统在首个任期内只要没有犯下大错,其所在政党通常都会支持其连任。但拜登毕竟年逾八旬,如此高龄能否继续任职一直饱受争议。拜登本人曾对此解释,他之所以寻求连任,主要是为了阻止特朗普的再次当选。如果特朗普不参选,他会放弃竞选。
虽然共和党内部对特朗普也是褒贬不一,但他毕竟是顶流,共和党只能推他;与此同时,民主党内部缺乏能与特朗普抗衡的有力人选。这导致2024年的总统选举成为两位高龄老人的对决,有人戏称这是“一个神经病和一个痴呆者”的竞争。
这种情况引发了对美国政坛后继无人的担忧和嘲讽。
美国政坛为何后继无人呢?这主要是由于美国最顶尖的人才,选择从政者不多。
这一现象,早在120多年前,就被梁启超发现了。
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梁启超访问美国,横穿北美大陆,游历8个多月。他与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国务卿及美国各层级的政治精英进行了会晤。
在首都华盛顿特区,他对国会大厦等建筑之宏伟赞不绝口,却对总统官邸——白房子( “白宫”是后来中国人对the White House的雅译。)之简陋感到惊讶,称其不过是两层垩白之室,还不如寻常富豪的私第。
西奥多·罗斯福是二战时期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房堂叔。会见后,梁启超高度赞誉老罗斯福总统,称他“雄才大略,有开拓万古推倒一切之气概”。
梁启超(左) 西奥多·罗斯福(右)
然而,在对美国建国以来的25位总统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梁启超得出结论——像罗斯福这样杰出的总统,在美国历史上非常罕见。他认为,美国历史上只有5位总统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深远的影响,被历史所铭记;而大多数总统,如富兰克林·皮尔斯,在历史上却寂寂无名。
梁启超认为,这不是因为美国没有杰出人才,而是美国的社会文化形态决定了——最优秀的人不会出来当总统。
梁启超援引英国人詹姆斯·布赖斯的著作《美国政治论》来解释原因。他认为,总统在美国是个相对弱势的职位。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虽然贵为一国元首,但其实只是行政部门的首脑,对于立法、司法和新闻媒体,他不仅没有管辖权和控制权,反而会受到这些部门的监督和制约。美国总统的权力十分有限,不要说跟中国的皇帝相比,与英国的首相比也要逊色很多。其次,美国先贤在政治制度设计中,对拿破仑、克伦威尔这种强势领导者一直持防范态度,他们担心权力过度集中导致个人独裁,因此美国建国以来一直警惕出现这样的“明主”。再次,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充斥党派间的互相攻击,使得各党提出的总统候选人更偏重于“无咎无誉之辈”。
梁启超120多年前的观察不可谓不深刻。
尽管美国的教育体系高度重视领导力的培养,但美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往往被金融、法律、商业、科研、教育、技术、艺术等充满活力和创新机会的领域所吸引,从政和当公务员从来不是优秀人才的首要选择和社会主流取向。
美国总统在国际上叱咤风云,但在国内,任何人都可以公开批评,甚至辱骂;即便在行政领域,总统的权力也处处受限。
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之间也存在明确的分权,美国大多数国内事务都由各州自行处理,总统无权干涉。州长的权力来源于本州选民的选举,而非总统的任命,因此州长在履行职责时,不会在乎总统的想法,甚至为了本州选民的利益,他们常常会公开反对总统的政策。疫情期间,纽约州长公开与时任总统特朗普叫板;在边境管控问题上,得州州长不惜与总统拜登公开对抗……这些混乱都是美国政治体系中权力制衡的结果。
随着两党竞争的白热化,总统候选人及其家人的历史和隐私被无情地挖掘和曝光,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美国是一个高度重视隐私保护的国家,但对于公职人员及其亲属来说,却不是这样。如果你敢参加竞选,那么你和家人的财务状况、私生活等统统会被置于放大镜下,接受公众、媒体和对手的严密审查。不久前,特朗普以及拜登之子亨特·拜登相继被判重罪,都是竞选惹的祸。
参选公职可能伴随着个人和家庭层面的牺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优秀人才参与政治的意愿。对于优秀人才而言,华尔街、硅谷、好莱坞或许比华盛顿特区更有吸引力。
美国教育的精髓是对于“领导力”和“批判性思维”两大要素的培养,它鼓励所有人以积极的态度和别出心裁的方法去“改变世界”。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熏陶下,美国社会孕育了一种多元和包容的氛围,这为那些渴望在不同领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当两个老人为竞选总统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在硅谷,人工智能行业正在突飞猛进,黄仁勋等一众科技精英正在创造新的财富神话。
今天看到一个网友的评论:“前后八年,一个总统是精神病,一个总统是痴呆症。Anyway,美国依然没什么事,股市蒸蒸日上。”
当一个社会不再将当公务员作为人才成长的主流价值取向,而是鼓励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想去追求卓越时,这个社会才更有可能孕育出创新和进步。
如实讲述胡女士的事迹,才是对她最好的纪念
麦加之殇:逾千信徒命丧朝觐路
刚刚放出移民大招,特朗普又祭出反移民狠话
在记忆碎片中找寻与世界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