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化人丨仅凭双手攻克0.01毫米的钳工人
在中国中化,有一批扎根基层一线、技能突出、崇尚科学、精益求精的先进典型。为表彰先进,树立榜样,中国中化评选出15位“中化工匠”,他们对待工作执著专注、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他们在岗位上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处处展现“工匠精神”。
“最美中化人”栏目正在陆续刊登这些“中化工匠”的优秀事迹,请听小化给您讲讲他们的动人故事。点此阅读此前报道⬇
机器能代替人吗?
答案是——不能!
即使是零部件领域
你以为的“高精密度零部件”
一定是“没有人工成分”的机器
才能精准制造的?
但并非如此——
在自动化、机械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制造业的许多工艺已被机器替代,但有一些零部件,尤其是高精密度零部件,仍需要依靠手工打磨。
一些“手艺人”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李张伟便是其中一员,他仅凭一柄锉刀、一张砂纸、一块检验板,在公司多项科技项目中发挥关键作用。
0.01毫米精确度,竟然是手工磨出来的
李张伟是中国中化旗下装备公司台州工厂滑动轴承分厂的一名钳工,从毕业到现在,入厂已有19个年头。
刚进厂时,他就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好师父。在李张伟眼里,师父周刚声是个名副其实的技术“大拿”,好像没有他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在师父的严管厚爱下,李张伟勤学苦练,练就了高超的钳工技术,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高级技师。
高级技师,当然要解决工作中的“高级难题”。
0.01毫米是什么概念?一根头发丝的直径是0.08毫米。
李张伟手工锉削研磨出来的工件,精密度要求是0.01毫米,即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八分之一,工件贴合度完全是严丝合缝。
为了使工件达到高精度的要求,李张伟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将工件的剖分面放在平板上研磨,再用锉刀和金相砂纸修拂高点和抛光剖分面,一次次反复地研磨、锉削和抛光,使工件剖分面的平面度逐渐逼近精度极限。
这么精细的距离要怎么确认呢? 在剖分面修拂加工完成后,由于工件体积过于庞大,不易用工具测量外圆、内圆及端面的偏移误差。李张伟就用手指尖触摸工件剖分面合拢后的对齐情况,再精铰配入销子定位,保证工件的尺公差和形位公差。
有了这项能够准确判断工件精度的“绝招”,李张伟作为钳工班组的青年技术骨干,自2013年起参与公司重要项目,完成22套滑动轴承的国产化改造替代。在项目中,李张伟通过改造轴承结构,优化性能参数,使国产轴承性能指标不但达到机组要求,甚至超过进口轴承水平,而成本却不足进口轴承的20%。改造成果既赢得了客户称赞,也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成果还结束了部分高端滑动轴承需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有效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一个小小的轴承钻孔
承载了数学几何物理多学科知识
2018年,因特殊原因影响,一个杭州客户原从国外知名厂家定制的轴承不能按时到货,企业急寻替代方案。台州工厂临危受命,承接了这个客户的定制化轴承研制任务。由于生产任务艰巨,台州工厂上下非常重视,抽调各班组骨干成立攻关小组,李张伟勇担重任,带领钳工班组负责钻、攻、铰等钳工工作,以及后续的装配与调试。
然而,该轴承性能的技术参数要求非常高,结构复杂、工艺繁琐、加工工序多,再加上工件体积大、重量重,不易吊装、搬运和装夹,很多工艺瓶颈都集中在钳工钻孔上。在最后的攻关阶段,李张伟带领钳工班组青年员工每天晚上加班到深夜,即便是喉咙都嘶哑了,第二天照样继续干。在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后,在最后的钻轴承壳内部盲孔时,团队再次遇到了工艺瓶颈,一时间,大家一筹莫展。
关键时刻,李张伟再次迎难而上。经过摸索,他提出在现有摇臂钻床上钻孔,解决工件角度找正和盲区避让问题,通过在轴承壳端面增加划有角度线的附板找正角度,同时利用现有的钻模找正钻孔位置,并且通过制作专用的钻头夹头,更换加长钻头,成功解决了避让钻孔盲区问题。
终于,李张伟和团队成功攻克难题,生产出了定制化轴承。产品交付试车后,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此后,台州工厂成功成为该系列轴承的定点制造基地,吸引不少知名企业慕名前来寻求合作。
十九年如一日,李张伟用刻苦钻研练就了卓越技术,先后收获台州市钳工大赛第一名、台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台州市技能大师”“椒江工匠”“台州工匠”“中化工匠”等诸多成绩和荣誉称号。在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他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团队,带领团队凝聚成一个积极奋斗的战斗集体。
李张伟说:“既然选择了钳工这个行业,就要做到极致,让自己生产出的产品为客户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磨练中不断收获成长
在难题中持续提升自我
近二十年的打磨
终成丈量工件精度的“利器”
中国中化的工匠们
一如李张伟一般
有和难题“磨”到底的精神
为一丝一毫的精度不断钻研
精益求精
来源:装备公司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