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山药削皮手会痒?只因为你少了这个操作

成哇 2023-07-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科普博览 Author De novo





蓝莓山药、拔丝山药、蒸山药、炒山药,山药好吃,但处理起来可不轻松。


图片来源:healthline.com



给山药削皮时,粘粘的、滑滑的粘液粘到手上还会导致手奇痒无比。


 喜欢吃山药但是又讨厌处理山药的人不少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Part. 1


山药的粘液成分是什么?

早在1948年,日本学者Tsai SS就发现,山药粘液质是由甘露聚糖-蛋白质分子复合物构成的,即,主要是糖和蛋白质的复合物。之后研究发现,山药粘液质中还包括少量的尿囊素、氨基酸、脂质、薯蓣皂苷元、儿茶酚胺、盐酸山药碱等。


 作者拍摄

正是蛋白质和糖类的存在导致它粘粘的。这种粘液质的粘性受到浓度、离子浓度、酸碱性和温度多种因素影响。黏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离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温度越低粘度会增加。


Part. 2


手上沾了山药的粘液为什么特别痒呢?

痒,是一种让人不愉快的感觉,它可以引起人们抓挠的欲望或者反射,属于机体防护应答的一种。致痒物质主要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组胺类致痒物质。这类物质的受体主要是组胺受体,包括可以刺激肥大细胞产生组胺的物质和组胺,蚊虫叮咬的痒就是来源于此。可以简单地认为,当出现红肿癫痕的时候,就是由于组胺类物质引发的瘙痒。


另外一类是非组胺类致痒物质,例如氯喹、短肽SLIGRL、菠萝蛋白酶、黑藜豆蛋白等,它们的主要受体主要是Mrgprs家族蛋白(Mas相关G蛋白偶联受体)及PAR-2受体,慢性瘙痒和接触性皮炎等瘙痒疾病就与Mrgprs关系密切。


有的人在给新鲜山药削皮的时候,凡是沾到粘液的地方都会引起严重的瘙痒,形成接触性皮炎。这种痒与被蚊虫叮咬的痒不一样,前者并不会立即引起局部皮肤的红肿、水泡或斑疹,致痒的范围也更大。这种引起瘙痒的非组胺物质到底是什么呢?


很多人都说山药粘液致痒是由于其中的皂苷或皂角素造成的,但是目前并没有文献报道山药致痒的罪魁祸首是以上物质。


百度截图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研究人员从山药中提取出了一种叫做尿囊素(Allantoin)的物质,属于乙内酰脲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动物及植物体内,也是嘌呤的代谢产物。它在山药中的含量非常少,每克山药中只含有约3.567毫克的尿囊素。

 

尿囊素晶体图(来源:参考文献1)


接下来研究人员用尿囊素做了下面的实验。他们把小鼠颈部和背部上的毛剃掉,然后分成两组,在实验组的小鼠脖子注射尿囊素,在对照组的小鼠脖子注射生理盐水,并观察收集两组小鼠在1个小时内抓挠的次数。


图片来源:science.howstuffworks.com


注射尿囊素的小鼠抓挠次数明显要比对照组的次数多很多,这表明尿囊素可以引发小鼠的瘙痒。


尿囊素导致瘙痒(来源:参考文献1)


研究人员进一步的获取了小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细胞,用钙成像技术考察了致痒物质的细胞活性,结果发现,有约8%的DRG神经元细胞对尿囊素有响应。同样,电生理实验表明,用尿囊素刺激也可以直接诱发直径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这说明,尿囊素可能是山药中的致痒物质


Part. 3


粘液不小心弄到手上,怎么止痒呢?

尿囊素可溶于稀乙醇、热水、丙三醇及弱碱性溶液,在温度高时也会分解。


处理山药时,可以带着手套给山药削皮,或者把山药先扔进沸水中煮上两分钟,让山药皮中的尿囊素分解,再削皮就好了。


万一新鲜的山药粘液弄到皮肤上,可以用吹风机吹或者在炉灶旁边烤烤火,尿囊素受热分解,就不会感觉痒了。


另外,用热水、小苏打或纯碱溶液清洗,也可以把尿囊素洗掉,起到止痒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雁, 孙羽灵, 刘培, 等. 山药中的致痒物质及致痒机制研究 (英文)[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9 (10): 7.

2. 张娇娇. 山药粘液质的性质及酶解制粉工艺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4.

3. 简暾昱. 山药致痒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其与Mrgprs家族相关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4. Hama H, Tanabe T, Suzuki N. A study of itch intensity in relation to two-point tactual discrimination[J]. Shinrigaku kenkyu: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86, 57(3): 179-182.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De novo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已获得授权)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立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普博览“公众号(kepubolan),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

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联系webmaster@kepu.net.cn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科院科普云平台,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依托中科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点这里告诉我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