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适合光华吗?——与学长学姐谈心
光华是文科院系还是理科院系?它能否被文理科定义?文科生适合数学要求较高的光华吗?
今天“走进光华”约了三位不同年级的学长学姐,与你聊天、为你写信,讲讲文科生在光华的故事。
和文科生学长学姐聊聊天
2018级一位学姐
文科生在上光华的数学课程时的体验如何?
对于有志于金融的文科生来说,在填报专业时能选择的范围其实较为有限。泛金融类专业中的数学课程设置也成为文科生必须要跨越的一关,而刚刚进入光华的文科生,就要面对在大一修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等数理课程的压力。
诚然,文科生在课程基础和理解能力上普遍(可能)会弱于理科背景的同学,叠加刚进入大学、不知道如何去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和时间安排的影响,同学们可能会在一开始有力不从心、无所适从的感觉。但这时候刻意去强调文科生的标签反而会让自己受限。作为在数学上栽过大坑头的笔者而言,两三年后再回望,意识到自己当时并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去学数学课程,甚至连基本的尽全力去投入都没有做到,反而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泥淖,知识没有怎么学懂不说,学习的过程也极为挣扎。
多看书、多刷题、多请教,是认清差距后最值得去全力去做的事情。另外,这也是更深入去认识自己的机会。是否喜欢和擅长数理性的思考过程、是否偏好清晰可量化的结果…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自己未来道路的选择。
金融是不是对数学要求很高,文科生可以胜任金融类的工作吗?
尽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数学普遍有要求,但是绝大多数金融岗位其实对数学要求并不高,涉及到的运算也较为简单,光华的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基础知识,在理解业务逻辑和相关模型后,文科生在工作实操中完全可以胜任。
你认为文科生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还是比较看个人啦!快速学习能力、长久的坚持、明确的目标、找到合适道路的热情….这些会塑造人的一生的品质都不会拘泥于一个在生命中只存在三年甚至更少——“文科生”或者“理科生”的标签。如果非要说“文科生”这个群体,可能是在偏理解感性类的课程比较占优势,比如营销学、组织与管理。
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上,文科背景和理科背景的同学有什么不同吗?
不知道qwq,自己都没想明白这个问题。所以应该可以说,没有大家想象中那种分明的不同吧!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对于刚刚高考完的学弟学妹,首先还是应该想好自己是否真的喜欢金融,想明白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能够了解金融行业,有时候现实和梦想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其次是找准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擅长的事业会开心很多!以及不要被peer pressure打倒!要多多注重自身的成长,纵向比较而非横向比较,如果能不比较那是最好的!最后的最后,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注意身心健康,外在的title都只是组成你们个人的很小一部分,你们的未来还很长很值得探索!
读读文科生学长学姐的信
如果凭借社会地位和财富多寡来定义成功,那么成功纯粹是靠运气。世上有太多的事,是光凭努力办不到的。在成功这件事上,才能和性格也很重要。北大光华的平台上多有才华出众、富有天赋的人。但是再高的山脉,也会有高低错落的林木。
虽然说只凭努力并不能够成功,但是不努力的话,成功的几率大概会更低。因此,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努力”这个最优策略。
我在光华舒适而自洽的心理建设如下:心中保持一个卓越的目标,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即使最终不能够到达,也会是一个宝贵的心灵底色。为一个宏大目标而拼搏过的经历,一定会在之后的人生带给我们力量。“life is not a destination, but a journey.”享受当下的过程,就像朝着夜空中的星星前进,虽然我们永远不能抵达那些遥远星球,但是在星光的照耀下,我们清楚地知道,我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着。
“光华对于文科生是否适合?”的问题,它既是一个问题,也可以不成一个问题。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并不构成对立冲突。前者是用直觉、感受和想象去认识、理解和表达世界,主要强调“心”;后者是用数据、资源和逻辑推理去看待世界并解决问题,主要强调“脑”。人皆有感性和理性的thinking preference,有人偏向于feel and future,有人偏向于fact and form,而在光华第一课中,老师就阐述了经济学人所需的“cold head, warm heart”。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文科生不需要预设逻辑思维较弱的差距,这是一个难关,但也是一个可以克服的难关。克服的过程需要内力,也可以借助到广泛而友善的外力。光华是一片既可以仰望星空,又可以脚踏实地的土地。
也许必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但正如同在上学期的瑜伽课教室里,压腿时老师所说的:“要学会享受痛苦”。在磨砺的过程中感到痛苦,也是乐在其中的。
个人成长环境背景各不相同,没有听说过一个可以复制的成功经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需要有一种精神层面的力量,那就是执着和热爱。这是一个首要的觉悟。
——2020级工商管理类陈昭宇
#1
我高考时,北京市还是文理分卷,我学的文科。当时我对于泛人文社科类的很多专业都挺感兴趣,谈不上最“热爱”哪个。最后我之所以选择了光华,首先是因为光华的分数线很高,各省市的高分考生很多都会报光华,觉得这么多人的选择总会有其道理,也带了点从众心理。其次,光华讲授的是经管类学科,我凭借自己的浅显认识,觉得这一领域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可以研究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既可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又会在job market大受欢迎。于是,我便进了光华门,成了光华人。
然而,当我开启大学生涯时,却在学习方法的转换过渡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败。光华的数学基础课历来是部分文科同学面对的最大难关。平心而论,文科生曾经接受的数理训练,与理科生确实存在一定差距。我高中时数学学得还算不错,但那时往往会依靠所谓“套路”来做题,在数理逻辑的训练上着力太少。所以看似得分很高,但并没有培养出独立、完整的数学思维,在高数课堂上屡屡如堕烟海。当然,任何问题均不能全面归因于客观,很多文科生也能把高数学得很好。我在入学时学习比较随性,对待课业有失严谨,间或不求甚解,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就在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双重叠加下,我的大一其实过得比较压抑。
我一直有一个缺点,就是不愿意向别人暴露自己的弱点,更不愿意主动去寻求别人的帮助——大概人总是喜欢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其他人,然后把最脆弱的一面留给自己默默忍着。当时我做数学题时都不敢呆在我们学院楼里,而是会找到理教或二教一个比较偏僻的教室,坐到最后一排角落里没人能看见我的地方,独自写写划划。后来,当我开始冷静分析问题,发现自己存在着“鸵鸟心态”,就是越怕数学,越会尝试去逃避,把头埋进其他我擅长的事里去。于是我就尽十二万分的努力去学数学,问老师,问同学,最多的时候会连续好几天去数院的办公楼里敲门找老师答疑,当然也有的时候看着课本上满篇的“显然”“易证”“不难得出”然后趴在桌子上就崩溃了。后来有一次老师都跟我说,“虽然基础有些地方不扎实,但看得出来你还是很用心的”。
从我自己的经历当中,大概可以总结出两点经验(或者说教训)给后面的同学。首先,在刚上大学时,或者说从高中开始,大家可以多多重视对数学思维的培养。比如不满足于套公式算好一个题,而要好好想一想这个方法背后到底是什么原理,如果换一个变式自己该如何应对。其次,在面对复杂困难的课程时,要有一点“刨根问底”的精神,千万不能“不求甚解”。因为我们此刻忽略过的某个自以为“不重要”的问题,很可能就是后面很多内容的理论基础。
和数学搏斗的日子里,光华教会我:没有任何人是生而完美的,我们总会遇到些从未预料的坎坷。而成长的必经之路,或许就是努力去正视自己的不完美,直面自己最糟糕的一面,在生活的压力面前尝试与自己和解。
#2
我与会计系结缘,其实是一场出人意料的相逢。
我刚到光华时,其实压根没有考虑过选择会计专业,当时也缺乏对会计学的深入了解。后来学了大一春季的全院必修课程《财务会计》,感觉从零开始填满一份财务报表非常有成就感,无形中加深了对这个方向的好感。真正让我被会计专业圈粉,是在大二秋季试探着选了会计系的必修课《成本与管理会计》之后。这门课程介绍了很多企业核算成本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实践。在课堂上,老师会和我们探讨很多具体业务中的案例,比如在核算电影制片商分摊在一部特定电影的成本时,我们会讨论电影的“制作周期”起止点分别是什么。令我印象极深的是,当时有位同学表示,“老师,我觉得没啥可讨论的,因为肯定有明文规定,我们只需要照搬准则就好”。可老师告诉我们,我们接受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背诵会计准则,也不是练习套用公式来完成复杂的计算,而是培养一种思维方式,学会用会计学的学科理念去分析实务中出现的新情境、新问题,这样才能面对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
这席话让我在霎那间就理解了会计学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语言来完成各种交流;而在商业社会中,也要有一套标准的商业语言来精确地描述每一项经济活动的商业实质,这套语言,就是会计信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可以是优美的,文学化的,汪洋恣肆、激情澎湃的,但语言的本质属性永远是准确表意。在表达时,我们往往需要克制自己的激情,用更加凝练、精确、理性的语言来描述思想和情感。会计语言也起到类似的作用:面对经济社会现象,我们可能有各种各样感性的“商业嗅觉”,但终究还是要回归理性,用公允的、理性的会计语言来处理商业信息,提供评估分析的依据。例如,外部投资者要预测投资前景,判断被投资方的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就需要综合分析这家企业的收入、成本、资产、负债等各类财务数据。而企业内部管理者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也要分析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的经营现状和发展前景,从而编制财务预算,发现潜在增长点。
就这样,我为一门课程所折服,从而投入了会计专业的怀抱,又在随后的学业与生活中陆续经历了许多意料之外的惊喜。会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的学科,因此,在光华会计系的日常学习中,我们也非常注重学术思想与实务案例的结合。我们会分析中国资本市场的热点事件,评述相关公司的经营策略是否合理。我们会从身边的情境入手,研究光华的奶茶消费市场。我们会用一学期的时间深入研究一家上市公司的行业特征、业务逻辑与财务业绩,预判其发展前景,并为其股票估值。我们也会从方正集团的案例出发,探索“高校系企业”这类中国资本市场独特主体的内部控制问题……经过课程学习,我发现,会计学并不仅仅是报表中冰冷的数字,而是充满温度的、与现实生活中的商业情境紧密相关的。
会计系生活最令我幸福的一点,就是帮助我作为个体在群体中找到了定义。会计系的一个重要特色是重视团队合作,几乎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涉及小组合作完成项目报告的环节,所以会计系也是一个家庭氛围特别浓厚的地方,像是一个温馨的小家庭。大家一起起早贪黑地在“克莱登大学假账研究院”里讨论问题、写作业、打商赛、约饭、约唱歌的时光,还有每年一度的会计系新年晚会上老师们给大家准备的礼物,都是大学生活里最鲜活的记忆片段。最难忘的是我大四双线作战最艰难的时刻,朋友们在KTV的大屏幕上给我打出“祝天翼申请考研两开花”——和一群人一起做同样的事已经非常幸福,但更幸福的事莫过于,你以为自己孤军奋战,可背后却有人默默目送。
细细想来,我和会计系结缘,真的堪称不期而遇。每个人都会有最适合自己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可能属于金融学、金融经济学、市场营销,也可能属于市场营销专业数据科学方向或“未来领导者”国际本科项目,当然也可能属于北大的其他院系,甚至其他学校。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特的,但不变的是,我们只有充分获取信息,才有更多机会判断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如果光华没有提供多样的基础课和丰富的机会给我们,那我对会计的印象可能就永远停留在那个打打算盘记记账的刻板印象里,也不可能有机会发现其中的逻辑与美感——这也是光华教会我的:我们过去所看到的世界,其实仅仅是世界全貌的冰山一角;我们一路奋战,在这里接受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就是为了打破我们脑海里曾经认为颠扑不破的那个关于世界的印象,去发现更多自己未曾预谋过的可能性。
——2017级会计学专业王天翼
特别鸣谢光华本科研究生项目办公室
走进光华
https://gsminspire.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