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了30年++xx,他征服了整个世界(有福利)
上周六,我们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挑战的灵魂:伊夫·克莱因、李禹焕、丁乙”特展开幕式上,再次见到了上海艺术家丁乙。这次特展将三位不同时代、文化背景的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一场跨时空、跨文化的大规模艺术碰撞。作为中国抽象派画家的先驱,丁乙数年如一日地创作着“十示”系列,我们探访了他的工作室,并与他聊了聊,“十”这一种抽象元素的丰富变化和精神内核。
▲4月27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挑战的灵魂:伊夫·克莱因、李禹焕、丁乙”特展正式开幕了。这次特展将三位不同时代、文化背景的艺术家的作品在这里进行了一场跨时空、跨文化的大规模艺术碰撞。以近百余件的文献、绘画和装置作品体量带给人们全新的“视野”,得以批判性地审视发生于上世纪中叶亚欧两地并仍在进行的实验艺术运动。在展览现场,伊夫·克莱因的《蓝色色粉》后悬挂着丁乙的两幅作品。丁乙表示,克莱因和李禹焕最令他感同身受之处在于他们都是从精神出发来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
艺术家丁乙,1962年出生在上海,现工作、生活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1990 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丁乙的创作领域包括绘画、雕塑、空间装置和建筑。1988年,他开始用“十”字以及变体的“X”图案进行创作。此后,这一纯粹且无意义的视觉符号始终贯穿于丁乙的作品中,他被认为是中国抽象派画家中的先驱之一。近期在国内外多家机构举办个展,包括广东美术馆、香格纳画廊、西安美术馆、湖北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馆等。
上午10点半,上海西岸,丁乙为我们打开了他工作室的大门。如果不是采访,此时此刻,他应该已经换上藏青色工作服,点上一支古巴雪茄,站在那台只能容下一人的升降车上创作作品。不久前,他刚完成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挑战的灵魂”展览特别委托的创作《十示2018-B3》。这幅高达4.5米的画作,也是他继2018年广东美术馆个展中两幅3.6米高的新作之后的又一幅“大画”。
▲位于上海西岸的丁乙工作室足有400平方米,分为挑空设计的一层工作空间,以及二层书房与会客区。墙上那幅红色作品《十示2018-2》高达3.6米,是他去年为自己在广东美术馆的个展特别创作的。
大尺幅画作的挑战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这场展览是一场群展,丁乙却对其相当重视,这个大尺寸也是他自己“讨”来的。“馆方告诉我,场馆灯光可以打到的墙体最高是4.5米,我就这么决定了作品的尺寸。除了丁乙的作品,这次展览还展出Yves Klein、李禹焕两位当代艺术领域举足轻重的艺术家的作品。
▲“挑战的灵魂”展览现场上,丁乙受展览特别委托创作的作品《十示2018-B3》也是他近年来对自己的又一次挑战。
巧合的是,这些艺术家都有过类似水墨的创作,丁乙也决定从此切入。“实际上,我要画的是一张黑白画。我用丙烯颜料来代替水和墨。我不将它视作中国传统的延续,它是一种表现当下的画法。”这幅尚未完成的作品令人不免联想到此前他曾创作的黑白基调的“十示”系列作品,但同时它又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挑战的灵魂”展览中展出的丁乙旧作《十示1992-B21》,1992, 纸上丙烯,36x48cm。从中不难发现丁乙在近30年间创作上的不断变化。
这种作品之间的关联与发展正是丁乙在每一幅作品中所探索的,正在创作的作品往往会激发他的下一幅作品:从一个中心到两个中心,从这个角度倾斜变为另一个角度,从四角聚拢到中间发散......“年底之际,回望这一年,看到自己一直在思考、推进,而不是在复制,这就是成绩。”
▲“挑战的灵魂”展览中展出的《十示2018-2》,2018, 椴木板上综合媒介,366x732cm。
▲《十示2018-8》,2018, 椴木板上综合媒介,366x488cm。
▲《十示2018-B3》,2018, 多层宣纸上丙烯、粉笔、铅笔,450x936cm。“挑战的灵魂:伊夫·克莱因、李禹焕、丁乙”展览新委托作品。
这次展出的作品中,以上三件是丁乙去年连续完成的大幅创作。从这三件作品中,不难看到仅在一年里,他的创作就在包括中心点、色层等很多意图上发生了转换。
但具体到日常的工作,这种成就感常常微乎其微,尤其是在近期这些大尺幅绘画的创作中。他每一天所做的工作是在画面的不同位置画一个个点、一条条线,深深浅浅、反反复复。这样一天下来,站在作品前看,却只有一些微妙的变化。去年,丁乙前所未有地接连创作了3幅大尺幅作品,这令他经常感到心力交瘁,甚至“特别绝望”。“只有我自己知道,必须冲过去,必须不断完善与丰富它。”这种心力交瘁对他来说又是艺术家必须经历的。他时刻保持着警觉:“我特别注意,每幅作品画到画面最后一个角,都是和最前面的一个角是一样的。艺术家应当要有这样的意志,让作品在起头和结束时都精神饱满。”
▲工作室桌上放着形形色色的刻刀。
▲在创作椴木板上绘画的过程中,丁乙会将刻下来掉落在地上的颜料碎屑收集起来装瓶。
这就是丁乙,秩序之下暗涌着一股较劲与挑衅的能量。这早在他于1988年开始用十字图案作为创作语言时就已彰显。当时,中国很少有人能够接受纯粹的抽象艺术,丁乙因此决定在创作中采用十示符号,让人一眼即可将其区别于当时的主流绘画艺术。“我觉得艺术就是要打破一些规则才能走出来。”
▲展览现场展出的1987-1989期间创作的《草图13件》。其实,30年间,丁乙所有真正的创作都没有草图,本次展览展出了一些他创作初期的珍贵草图,令观众得以了解他是如何确立“十示”这条创作道路的。
▲丁乙去年在椴木板上用综合材料创作的绘画《十示 2018-3》(局部)。
此后,他参与了包括1993年柏林中国前卫展、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在内的诸多国际重要展览,但也是在那段时期,丁乙开始意识到,自己这些不带显著中国形象的作品不是西方艺术圈里的“流行”,这注定了他“始终不会登上一号领奖台”。他自己也坚决不要做“明星艺术家”,很早就看明白了艺术圈甚至人生的起起伏伏。
▲1989年参展中国美术馆“中国现代艺术展”
▲丁乙在1993年45届威尼斯双年展展场
“艺术真的是一生的事情,它不会让人靠着耍耍小聪明就能一直闪亮。艺术家最终要拼的就是时间和创作的稳定性。”在丁乙嘴中吐出的雪茄烟雾中,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他眼镜镜片背后的锐利目光。他不紧不慢地说:“要站在不败之地,就不能跟随潮流,而是要在你的能力范围里,创作出最极端、最完善的作品,这就是好艺术。”
▲除了架上绘画,丁乙也对雕塑创作充满热情。此次“挑战的灵魂”展览上特别展出了他的雕塑新作《方物》。
▲在今年1月的香格纳画廊的个展中,丁乙用铝合金、钢板制作的阁架雕塑《立交线》颇为引人瞩目,这也是他为数不多的雕塑新作之一。
艺术之外
尽管出于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丁乙曾从事过教学、策展等社会性工作,但他很清楚,自己并不喜欢社会活动,他最享受的是独自站在升降车上创作的时时刻刻。如今,卸下所有外界工作、推掉几乎所有社交活动、在工作室里潜心创作的丁乙终于找回了1990年代事业刚起步时无人打扰的最佳创作状态。哪怕是1月中旬即将前往巴黎,出席自己在德国老牌画廊Karsten Greve巴黎空间的个展,他也只打算逗留3天时间。“通常我坐早班飞机回到上海,就直接拉着行李箱到工作室接着创作,不需要倒时差!”
▲2019年Karsten Greve画廊巴黎空间的个展
巴黎对他已不再有年少时的强烈吸引力,近年来,他更常出入古巴、柬埔寨等第三世界国家,这些旅行带给他很大的启发,帮助他理解世界正在发生的变迁。“说到‘国外’,很多中国人的第一反应是欧美国家。这其实就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在我看来,世界正在面临一场转折,可能会建立新的平台,艺术家也需要有新的担当和角色。此外,作为一名中国艺术家,我的视角和作为就应当是与欧美艺术家有所不同的。”
▲丁乙近年来在敦煌、约旦、古巴旅行时的留影。
作为一名职业艺术家,丁乙归根结底关注的是艺术本身,希望得到来自外界的最高褒奖莫过于是一名“好画家”,这意味着“独创一种画法,画得好,并且能够始终保持这样的状态”。兴许正是为了保持这样的状态,他从2015年开始立下计划:每年在国内美术馆举行一场展览。不同的美术馆空间也给予他灵感与思考。他每次都会根据空间专门创作新的作品,令作品之间有尺度和空间的渐进、呼应。
▲(右滑查看)图片依次为:2015 龙美术馆 “何所示”丁乙个展,2016 湖北美术馆 “再十示”丁乙个展,2018广东美术馆 “十X三十”丁乙个展,2017 西安美术馆 “十示“记丁乙个展
相比无人打扰的1990年代,如今的丁乙无疑已经是一位公认的成功艺术家。始终内敛、自觉的他却很清醒:“人生在任何时期都是考验。你没有成功的时候,有‘没有成功’的考验,成功是最大的吸引力。但当你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后,要如何保持住状态,并不断有新的发现与探索,这是另一种考验。这种考验更难。”
是什么让丁乙和他的作品始终充满能量?
他与《安邸AD》独家分享了
自己最爱的10样事物!
上滑查看完整内容
01:最打动你的一部电影?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放大》是一部集大成的电影,集合了悬疑、严肃的逻辑推理、艺术性的镜头等多种元素,是电影史上伟大的作品,也是最打动我的作品。
02:近期最爱的城市?
我最近连续两年去了古巴,从城市的建筑中就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的历史。
03:最近最爱看的书?
我最近读了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三部曲《人类简史》《今日简史》《未来简史》。作为历史学家,他结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基因学等多个学科来探讨人类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之间的关系,预示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科技对人类的影响,从一种新的角度来阐释人类进步的能量。
04:最喜欢的车型?
我自己开的是宝马X5,这是一台5.0排放量的车,动力澎湃,我很喜欢它的驾驶体验。这台车能让我充分感受驾驶的乐趣。
05:最自由的状态是怎样的?
我最自由的状态是日复一日地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创作,尽情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工作,做完全符合自己心愿的事情。
06:最爱的建筑风格?
我最关注的是Art Deco风格的建筑,不论在上海还是在国外,我都会寻觅此类建筑的踪影,研究它们的特点。在纽约、伦敦、哈瓦那等很多城市都能见到此类建筑,它们既具有共性,又有各自的地域特征。
07:最爱吃的菜?
我最喜欢的菜是豆制品,无论何种豆制品我都很喜欢,每次出门吃饭必点,在家里隔三岔五也会做。
08:最享受的时刻?
在家里最享受的时刻是在饭后。夜深人静时,坐在餐桌边,在台灯下画自己的纸上作品,安静、专注。家的氛围和工作之间产生了一种天然的结合,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09:最爱的家具?
我最喜欢SHANGXIA「上下」的大天地系列中的桌椅家具。这个系列使用了新型的碳纤维材料,非常轻盈。同时,设计中既具有中国传统元素,也富有极简的外形,充分体现了家具的传承、创新相融合的审美观。
10:最喜爱的酒店?
印象最深的酒店是米兰宝格丽酒店,建筑、环境、室内设计都充满着艺术的魅力。虽然整家酒店面积不大,公共区域相当紧凑,但很舒适,细节、床品、洁具等细节都带给人惊喜。
挑战的灵魂:伊夫·克莱因、李禹焕、丁乙
展期:2019年4月28日—7月28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1-2楼
送票看展览啦
你怎么理解丁乙老师的“十示”?你喜欢抽象艺术吗?留言与我们分享,将赠送每人2张展览门票,总计10张。
摄影/蔡云普
造型/ Judy Zhu
文字& 编辑/ Li Jun
部分图片来自艺术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摄影师黎晓亮
微信编辑/Emily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