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赶街(Gai):时髦又接地气的日常仪式
逛市集,即云南方言里的“赶街(Gai)”,在今天依然是云南人时髦又接地气的生活方式。不好说云南人到底是什么时候爱上赶Gai,但在剑川沙溪,人们不仅可以找到、还能赶上“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市集”。历史中,滇藏线上马帮往来络绎,他们在沿途的城镇休憩、补给、交易、祈福……沙溪古镇便是这样一个贸易枢纽。遗产保护与修复学者黄印武着迷于沙溪的“立体性”,城市形态的保留让历史空间的图像在他眼前展开。
纪录片导演赵茜则沉迷于传统市集的流动性:“市集好像有一种生命能量,从古至今一直在流动,这也是它的活力所在。走在里面,你会看到别人怎么过日子,真实温暖平凡的日子。”
在马帮行走于茶马古道的时代,沙溪镇每三天便有一集。如今,沙溪镇的市集每周五举办。虽然市集已搬离寺登街原址,但赶集的热闹程度丝毫不减,商贩沿街道两边分布,市集绵延约一公里。“通过观察市集和顾客,你会发现当地的村民需要什么,也会看见游客和旅居者需要什么,这种对照是很有趣的。”遗产修复与保护学者黄印武说道。
如果你在周四抵达沙溪古镇,或许会收到当地老乡的热情提醒:“周五是赶街的日子,你们明天一定要去看看。”追溯沙溪的历史,镇子的形成正是源于古市集的选址,沙溪中心的寺登街一度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贸易枢纽,马帮往来在此祈福、交易、歇脚,“配套设施”完善起来,镇子就这样形成了。
“我们第一次来考察时,沙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镇,寺登街处于空置状态。像这样的村子,过去在云南可太多了,都是未经开发的自然村落。”2003年,遗产保护与修复学者黄印武来到大理剑川县沙溪镇。彼时,他供职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景观与空间规划研究所,作为瑞士方代表,驻地推进“沙溪复兴工程”。
遗产修复与保护学者黄印武,前“沙溪复兴工程”瑞士方代表。此刻他站在自己曾经参与修复的兴教寺内。兴教寺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是著名佛教密宗寺院,兴教寺为一进三院,大殿重檐歇山顶。檐下尚存壁画20余幅,为明代白族画家张宝绘制,是研究我省古代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料。
20多年前,当黄印武来到镇子中心的寺登街时,他的内心是兴奋的。这个始建于元末明初的广场以红砂石铺就,一度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贸易枢纽,马帮每天在此穿行:茶叶从云贵川运往西藏,再向南亚出口;藏商则带来皮毛和草药。
沙溪古镇最初吸引瑞士方机构的特质在于寺登街作为市集的源头,据考,这里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市集”。茶马古道沿路的市集不在少数,但沙溪市集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周遭的城市形态得到完整保留。
站在兴教寺的山门后,望向古戏台。
古戏台建于清嘉庆年间,为三重檐楼阁建筑。在白族聚居的区域,戏台很少独立出现,一般建于本主庙内,演戏供娱神之用。“白族的本主庙有一种很典型的布局制式,步入寺院的大门,抬头首先是挑高的戏台,从戏台下方穿过,眼前便是大殿。信徒供奉的本主直面戏台——唱戏是为了娱神,听戏的人们则是沾了神祇的 ‘光’。”黄印武介绍说。因此,在寺登街上,寺庙面与戏台面对面的布局其实沿袭了白族本主庙的制式,在开放的广场空间中展现出来。
如今游览寺登街,依然能见到马帮兴盛、商贸繁荣的遗存:广场的核心位置伫立着一座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的兴教寺——“寺登街”名字的来源与它脱不开关系,直译就是“在兴教寺那里的市集”;与兴教寺隔街对望的是一座清代落成的古戏台,飞檐与雕花很是精美。
“以寺庙为中心,其正对面有戏台,沿街有马店,周圈有店铺,中央围合形成一个小广场......马队来到这里,先去寺庙祈求平安,街道中央的广场可以进行买卖交易,戏台提供了娱乐活动,晚上在镇子里落脚住店......”来者仔细观看,外加一些学习,就能发现埋藏在街巷中、有关历史的草蛇灰线。
寺登街以及街上的兴教寺与古戏台修复完成后,在沙溪复兴工程中,黄印武与团队的重要工作还包括对古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期冀通过该项目改善当地的卫生与基础设施,带动脱贫和文化再发现。沙溪如今已成为成熟的旅游区,这里保留了“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市集”的古韵,村落的形态也十分迷人,这与学者和村民的共同守护脱不开关系。
沙溪复兴工程从2001年开始,一直持续到 2017才年结束,在16年多中以五个阶段完成古镇遗产的修复与保护,黄印武和其团队的目标始终如一,即“把寺登街的古韵重新呈现”,因为“这是复兴整个沙溪的基本框架”。虽然沙溪复兴工程已告一段落,但黄印武选择继续留在沙溪展开工作,他的关注则越来越聚焦本地居民的需求,以及激活本地文化的发展。
在历史中,马坪关是集哨所和文书传递功能于一体的重要驿站。黄印武与团队在马坪关设立了研究站,在这个隶属剑川县的偏远乡村继续开展乡村建设工作。马坪关项目是一个通过社会性众筹形式,汇聚多方资源和智慧,以城乡互助来培养乡村的内生动力,实现当地村民自我持续时间的乡村振兴实践。
马坪关的山中盛产松茸,每年7、8月雨季后从土壤中冒出,与食客一期一会。这种珍贵的菌子因生长条件极为特殊,无法人工培育——它依附松树生长,而只有树龄50年以上松树的根系,才能与松茸达成共生关系。马坪关的村子在2010年才通电,直到2015年才修出一条土路——如今,每逢菌子季,这里的松茸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文化旅游也随之发展,菌农常在菌子季带领游客体验采菌、识菌。
除了分布于古镇四处的小型项目,黄印武在沙溪的大型项目还包括先锋书店在云南乡村的首个空间——先锋沙溪白族书局;以及修复沙溪城隍庙后拓展建成的茶马古道馆,包含展览、教育与研究功能。这些项目无一不是从沙溪的历史文脉发展而来的。
在黄印武看来,身为遗产保护者,保护并重现历史的一个时刻、一个片段,并对其历史价值进行当代阐释,这是自己工作最为核心的内容。但对他而言,保护古城并不是一刀切地不让发展、不让改动。他希望沙溪的“古”能融入当下生活的“今”,让城市经济、居民生活得到提升。
赵茜(右),前记者、写作者、传统市集研究项目液态市集(Floating Market)发起人,纪录片《走,赶街(Gai)去》总导演。在多年的市集田野研究中,她和许多商贩已十分熟悉,她带着我们探索沙坝Gai(沙坝市集),随后在经常光顾的摊位上分享了一碗米线。
逛市集越来越成为时下游客向往的云南体验,写作者、纪录片导演赵茜早就将目光投向了市集,当地话叫“街子”(Gai Zi)。2020年,她发起了传统市集研究项目“液态市集”,研究传统市集的现代性,对市集的探索,包含了一种人类学研究的方法。
赵茜是云南大理人,高中毕业后她便离开家乡,去往北京工作、生活。经历了十余年的记者生涯,她在2019年回到家乡大理,搬进了喜洲的一座院子。
沙坝Gai群像。
赵茜导演的系列纪录片《走,赶Gai去》以液态市集庞大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围绕洱海,大理有名的市集有20多个,位于洱海西北部洱源县的沙坝Gai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个,这也是液态市集田野调查的据点。
带着“经过训练”的眼光重新发现故土,儿时习以为常的生活,也变得新鲜了起来。回忆童年跟父亲去赶“渔潭会”(目前正值Gai期),逛完鞋子和腿上都是泥点子,“渔潭会是沙坝Gai最著名的市集,每年中秋节开始,为期一周,正巧是雨季的尾巴,不负‘泥潭会’之名……”赵茜开心地打趣道。
沙坝Gai(沙坝市集)上商品的种类五花八门,市集上商贩经营的区域按照品类划分:从瓜果蔬菜到酱料粮油,从风味小吃到日用物什,再到衣衫被褥、盆景花卉,甚至是农具和牲畜......
每逢周三,赶集的商贩会从附近的各个村镇赶来,在清早支起摊位的临时棚子,再整理好等待售卖的商品;乡民和顾客也会从四面八方涌入市集,背着大竹篓好生采购,在这一天,来往市集与乡镇穿梭巴士的班次都格外频繁;随着夜幕落下,人群散去,摊贩们整理好收入和摊位欢喜回家......一个热闹非凡的市集在一天中建立又消散,每周如是。
赵茜最喜欢观察市集爆发的生命能量:“市集就像一朵蘑菇,你能看到它是怎么一点点长出来的,每次都会让人感动。你还会看到本地人对待自家商品的方式,客商之间交流、推拉、买卖的方式, 这些细节都很有趣。有些摊贩为了让你买东西,会出尽百宝。这种鲜活、生猛的力量让人觉得市集上的每一样东西都活在当下,让我觉得挺有存在感。”
蔬果区的商贩,出门赶集,穿衣打扮毫不马虎。
白族女士出门,头饰首饰总是十分讲究,行走各处,都是靓丽的风景。市集,是外来者了解当地乡村生活的一个入口,人们日常使用的、心中向往的商品都在此陈列。
在沙坝Gai上,商品的种类五花八门:从瓜果蔬菜到酱料粮油,从风味小吃到日用物什,再到衣衫被褥、盆景花卉,甚至是农具和牲畜......几乎无所不包。乡村生活的画面也由此铺展,人们吃的、用的、需要的、向往的商品在市集上呈现。
赶Gai,在完成日常采买的需求以外,它也具备社交属性——这种社交属性不仅是朋友结伴逛市集的社交,有时也包括顾客和商贩之间的社交。
带着城市外来者的视角走进市集,我们好奇,在商品如此丰富、网络购物如此发达的今天,市集为何能保持它旺盛的活力?“现在云南人去赶集,也不完全是为了购买生活必需品。它是一种过日子的调剂和仪式——好比在城市中,好朋友相约逛街,买东西是次要的,见面聊天更重要。”
茈碧湖位于大理洱源县东北部,游客鲜至,安静、秀丽。茈碧湖是高原断陷形成的天然淡水湖泊,也是邻近坝子灌溉的重要水源地。它是洱海上游的主要湖泊之一,也是洱海的源头。过去洱海上可泛舟,人们也会划船穿过洱海去赶Gai。
在赵茜眼中,市集是一种极具场所精神的空间。白族人都很勤劳,尤其是白族妇女,忙里忙外,没个停歇。可一到赶Gai的日子,这才是大家公认的节假日。人们扶老携幼,邀朋引伴,一起去赶Gai。
摄影 | 贾睿
造型 | 许佩佩
撰文 | 陈桑雨
编辑 | sangyu、peipei、qiyun
视觉设计 | 舒宁、小齐
谢柯给收藏家Matthew设计的家:绿植、阳光、艺术都齐了!
宝莱坞女星Sonam Kapoor的孟买公寓,极繁主义印度风
独家|吴牧野与他的家
点击上图
直达订阅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