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个关于孩子阅读的问题,让老师哭了
视频号“大雁校长”直播间这两期的话题是『帮助孩子爱上阅读』。芭小语文教师魏娜收到了从“绿色雁窝”群收集的家长们关于孩子阅读的问题汇总,在这周二的直播中进行了答疑。
开场才几分钟,娜娜老师就有些哽咽,因为从汇总的这49个问题中,她读出了很多家长对于孩子阅读的焦虑。家长一心想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可是因为这份焦虑,却正做着“倒了孩子阅读胃口”的事,将孩子推得离阅读越来越远。
作为一个专业做过儿童阅读研究的语文老师,娜娜心疼承受着阅读“压力”的孩子们。
我们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与答,整理成文字和大家分享。
Q
孩子的课外阅读,需要指导吗?
魏娜老师答(下同):先给大家读一段话,这段话出自《温儒敏谈读书》,温儒敏先生是教育部统编本语文教科书的总主编。
他说:“很多老师、家长认为课外读物太滥、太杂,怕学生接触耽误了学习,因此不赞成学生自己选择读物,也不主张学生读'闲书'。
很多老师、家长画地为牢,只容许学生读他们指定的书,甚至只读与考试有关的书。这些老师、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不对。题海战术只会败坏学生学习的胃口,让他们失去对语文的兴趣。光是让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阅读,也是不好的,那会限制学生的自主性,也会挫伤读书的兴味。”
阅读目的不同,阅读方式也会不同。常见的阅读方式有精读和泛读。这两种方式,以及所使用的策略、技巧等,都是语文课上阅读教学的内容。精读的指导,大可以交给语文老师。而课外阅读,一般使用泛读,不妨给孩子一个空间,他可以自主使用语文课上吸收到的方法和技巧,在实践中体会。
所以课外阅读就让孩子跟着兴趣走,读他喜欢的,读他愿意读的。当然,家长需要把关的是没有暴力、色情等不适合孩子的内容。
Q
孩子只爱看漫画类的书,需要引导吗?
阅读领域的专家做过研究,读漫画书不会让孩子的阅读能力下降。有很多好的漫画书,比如《丁丁历险记》,那里面的词汇量并不少,而且它用更让孩子接受的方式开启了阅读之旅。无论亲子阅读还是课外阅读,让孩子拿起书来就觉得这里面有好玩的,就有兴趣,这是根本。
漫画书除了可以扩充词汇量,也能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比如《父与子》那本漫画,它不像文字描述那样有连续性,它是跳跃的,孩子要看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漫画书让孩子对书有了感情,觉得这本书拿在手里就心生欢喜,这是多好的事啊!家长担心孩子沉迷其中,或者担心孩子爱读的是我们不希望他读的书,进而限制孩子读漫画书,总是塞给孩子自己认为重要、而孩子不感兴趣的书,在不知不觉中可能把孩子的读书“胃口”给倒了。
还有一个家长问,她的女儿只爱看《马小跳》这样的漫画书,然后晚上会偷偷等家长都睡了再打开灯来看,怎么办。
我们换个角度,你说这个孩子是不是爱上阅读了呢?可我们家长又认为这样的阅读是不对的。我们想想,为什么孩子要等到夜深人静了偷偷摸摸去看,而不能光明正大地去看?每每听到类似情况,我就会很心疼孩子。
就像水面的波纹,如果你接受它,顺其自然,那这个波纹经过一起一伏,就会归于平静。但如果我们认为是不对的,就相当于给这个波纹加了一个作用力,自然孩子会用反作用力来对抗你的禁止,也就是禁果效应。
如果我们家长能“先做同伙,再做军师”,先去赞同孩子,去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再真诚地分享我们自己的阅读经验,结果就会不一样。
我因为做这两期直播才去了解了《大中华寻宝记》,我觉得很好啊。我们人类天生就喜欢读图,没有人天生就愿意面对大段的文字,除非你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头脑里形成了栩栩如生的画面才可以读下去。试问一开始就让你去读那些艰涩的专业书籍,你也能爱上阅读吗?
我们成人已经掌握了阅读这个工具,我们能使用它去达到不同的阅读目的。课外阅读是为了休闲娱乐自己,是为了让心身得到放松和滋养,为什么就不能去读喜欢的书呢?
Q
来自不同家长的同类问题
❶ 孩子看过的书不少,但都是文学类的,科学类的看得少,该怎么引导?
❷ 二年级孩子,偏爱科普类,其它的都不太感兴趣,不太明确还要扩大哪些阅读范围,以及如何引发新的兴趣?
❸ 想了解如何引导读科普类书籍,读的过程需要和孩子一起如何探讨吗?
“先做同伙,再做军师”,先走进孩子,再慢慢地把范围扩大,不需要硬来、或用拧巴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只要保护好孩子的阅读兴趣,他们是能接受这些(其它)书的。如果不能,我们要反思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让孩子觉得“你推荐给我的我就拒绝”。
如果孩子现在还不能接受某种类型的书,好方法就是家长跟孩子一起来读,这能有效帮助孩子去接近这些书,让他慢慢地对这些书有了解。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信心:真正称得上经典的读物,自然有它的魅力在那里,不要人为的干扰,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孩子会被经典的魅力所折服。
Q
二年级男孩喜欢听故事,就是不喜欢自己阅读怎么办?
我讲过听的重要性,只有听力词汇的输入和积累足够大了,孩子的阅读和表达才有坚实的基础。所以,孩子爱听故事,是可以的。
跟玩游戏、沉迷于小视频比,听书是好一些。但是,听书少了互动、少了阅读,我们最终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跟书本建立联结。这种情况,可以家长带着孩子一起阅读、朗读,这能及时跟孩子有互动,孩子有不懂的地方,家长能随时做出解答,这也是有效的沟通,有效的词汇输入。
如果孩子已经沉迷于听故事,家长一定不要上来就规定他不可以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一步一步慢慢走近书本。
Q
为什么需要每天有规定的时间给孩子阅读,这样规定阅读时间,孩子会不会就当成个任务来完成?
需要。现在的孩子每天事项安排得特别满,需要把这个阅读的时间留出来,让它不被别的事项挤占,让孩子有机会坐下来接触书本。
我带的两个班的孩子每天都有15分钟的阅读要求,可孩子们经常告诉我“我今天读了30分钟”,“我今天读了一个小时”。往往就是开始的5分钟是最难的,一旦你启动起来了,他们就会越读越想读,读到停不下来。
Q
孩子10岁半,有些故事书,例如金庸的小说,反复读,很费时间。需要怎样让他过渡到其它书籍上去?
首先要知道他为什么要反复读?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因为安全感。可能当孩子读那些熟悉内容的时候,心里有一种安全感和掌控感,书里故事情节接下来的走向孩子觉得是能把握得住的。所以,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书,他们是会反复地想去看和听。我觉得这个完全没有问题。
你需要孩子过渡到别的书,你能做的就是静静等待。可以把别的书提供给孩子,当这个阶段过了,孩子自然会去找别的书。
Q
孩子上一年级,每个公众号都推荐不同的书籍,望老师推荐一些比较经典的好的书,适合小学生的。
在我看来,培养孩子对书的感情最重要。因为,当孩子对书是一个开放的态度,当他把“阅读”这个工具拿到手里了,掌握得熟练了,将来就可以用这个工具,根据自己不同的目的开展不同形式的阅读。
要推荐一个书单,那就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朱永新推荐书单等等。
Q
学前阶段的孩子,古诗国学类有必要现在渗透给孩子吗?怎么做更好?
我们同样用基本原理来解答这个问题。来看“听说读写”里的“听”,就是古诗里面所讲的内容、古诗里涉及的主题,是孩子在生活当中熟悉的吗?如果内容离孩子生活很远,他对所讲的内容完全没有一点理解,包括我们家长,如果你自己对古诗都没有那么深的感情,那就不要轻易开启孩子的这个学习。
如果掺杂了一颗功利的心去对孩子进行古诗词和国学的教育,并不是真的带孩子感受古诗词的美,仅仅为了多背诵几首古诗词,那还不如把这个时间省下来,去做其他更有意义的,能给孩子输入更多听力词汇的事情,比如多去逛逛博物馆,多去游山玩水,让孩子动用各种感官去感受世界,对孩子未来的阅读发展会更有帮助。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家长可以先问问自己,你自己喜欢吗?家长一定不要给孩子读你自己都不喜欢的内容,也不要介绍给孩子。因为你的情感会不知不觉影响到孩子,孩子很敏锐,能捕捉到。
如果家长能找到一个让自己和孩子都很享受古诗词的方式去带孩子做启蒙是可以的,如果没有,就不建议了。特别是强迫孩子背古诗,让孩子厌恶古诗,那就更不可以。比如,我喜欢唱歌,我和孩子学古诗词就是选择唱古诗的方式来学习。
Q
孩子三年级了,每次阅读都是他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籍看一会。请问老师,在孩子阅读过程中,如何检验孩子阅读成果呢?有什么好的建议。
检验孩子的阅读成果,千万不要是问的,而是要观察出来的。你只要在孩子阅读的时候分一点你的精力出来,要求不多,每天15分钟,你就近距离地去观察孩子在阅读的时候都发生了什么,相信你自然就有答案,孩子究竟读得怎么样、掌握得怎么样。没有必要去问孩子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