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则,心有“千千结”
规则,是为了让每个人从中受益。所谓的“规则意识”,除了“遵守规则”之外,其实还包含更多内容,如评价规则、改进规则甚至重建规则。
作者/文燕(芭小教育督导)
一次冲突
7岁的小树最近常跟5岁的朵朵一起玩。玩的次数多了,两人难免会在游戏怎么玩上发生分歧。
经历过李跃儿芭学园的幼儿园到小学历练的小树,大部分时间都能处理好,然而面对不熟悉芭学园模式的朵朵,这次她还是陷入了僵局。
经过之前的观察,我发现朵朵面对冲突的模式是:不说话。她既不说自己的想法,也不指责对方的做法,甚至不会发脾气。在严重的情况下,她会沉默地离开,站在大人能看到的地方,静静等着。
可是当你问她怎么了,她又什么都不说。
这次就是这样。小树招呼她,她不回答,也不回去,默默走到明显在我视线范围内的地方。小树很是莫名其妙。
我也有些好奇,想知道到底怎么了。但是这种情况下,普通的询问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需要一点儿技巧。
于是我从她们今天一开始玩说起,就像讲故事一样描述她俩玩的过程,尽量讲得绘声绘色,不时还跟她俩互动一下,让气氛尽量轻松下来,在她俩发生冲突的关键时刻,我停了下来。
这就像,一个人在唱歌,唱到某句的一半时突然停下,身边的人如果也会唱,就会接着这半句唱下去。果然,朵朵开口了。原来她是对小树制定的一个游戏规则有意见,感到不公平。
话说出来,事情就变得简单了。小树自然地开始接下来的流程,跟朵朵商量、讨论,两人很快就达成共识。
后来,她们再遇到类似问题就不需要我了,都能自己解决。几天后又有一个女孩加入她们,三个人的游戏更复杂,她们也都能主动去解决。有时她们的解决方案还非常富有创意,让我自叹不如。游戏的规则也会常常根据需要变来变去,孩子们玩得很开心。
这是一个非常细小的帮助。朵朵在沟通能力、感受力等方面都没什么问题,只是在面对规则冲突时的行为模式不利于她独立解决问题。所以我用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想方设法让她有了一次新模式的体验:
按说这个帮助仅仅有这么一次开启还不够,还应该有后续跟进。只不过,这个工作转由小树带领了。小树是自带这种模式的,她的困难只是「不知道怎样让一个不开口的人开口」。透过这段时间的交往,朵朵习得了一种好用的新模式,小树也练习了一种小小的沟通技巧。
我突然意识到,所谓的“规则意识”,除了“遵守规则”之外,其实还包含更多内容,比如:评价规则、改进规则甚至重建规则,以及如何看待规则,等等。
关于规则,心有“千千结”
几年前,有一个叫做《一个菜农的骄傲》的微视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菜农老张应一位顾客的要求,帮顾客称量了在别处摊位买的东西,发现短斤少两。顾客很气愤地找回那个不良摊主。
事后,不良摊主反来找老张,嫌老张不懂规矩,还动手打了一架。打完架,老张的儿子劝老张以后不要多管闲事。
老张说,刚来的时候,别人说他不懂“规矩”,后来他懂了,这些“规矩”原来是些“狗屁规矩”。
这是个有些悲情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老张”们生活得怎样?有许多可能性。也有一些人,面对“狗屁规矩”选择沉默甚至妥协,为了“更好的生存”。只是“沉默”是否真的换来了“更好的”生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这些成人世界的纠结,自然而然地会投影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关于“自由与规则”的争论持续了很多年。
有人说,我们这代人成长过程中被约束得太多、太听话,所以咱应该给孩子自由;
过段时间又有人说,眼见身边“熊孩子”越来越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怎么能不立规矩呢?太放任那也是对孩子不负责任;
接着又有人担心,规矩太多孩子会不会对规矩逆反?又或者担心孩子太老实将来在这个社会上吃亏怎么办?到时候又该怎么跟孩子解释有些规则千万别死守?……
各种观点都有事例有依据,看完不免更加“心有千千结”,不知怎么解。
化繁为简,还是让我们回归“规则”本身吧。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是要以群体生活的方式生存的。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中,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有各种尝试、各种成败得失,因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创造了许许多多帮助人类群体更好地生活的工具与方法,“规则”就是其中之一。
要理解这一类规则,离不开这些规则使用的“情境”。
比如,课堂上举手发言,是为了提高分享的效率,让大家都能更好地倾听与表达;走廊里要尽量靠右行走,要轻声慢步,是为了降低安全隐患,并且不打扰两边教室里的活动;午饭后及时归位椅子,清洁桌面,是为了让大家都有更加整洁有序的用餐环境……
遵守这些规则的结果,是我们每个人都从中受益:更有序的生活、更高效的工作以及更美好的环境。
特别是在学校这样的场所,大人们要比孩子们强大很多。如果大人们对此不清晰不明确,规则的监督和执行就很容易演变成「满足大人权力欲望的工具」:为了规则而规则,或者为了让所有人知道谁最有权力而规则。规则也就失去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的意义。
所以当我们发现,遵守规则带来的感受反而是不舒服、厌倦、疲惫不堪、忿忿不平时,首先要有「对“规则”进行思考的意识」,然后去了解规则背后的信息、进行分析、对规则和现状进行评估、进而对不适应环境的规则进行改进,或者创造新规则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等。
这是我们理想的成熟的人的样子。
显然,这个人需要的能力要远远超出“遵守规则的意识”——
对“规则”本质的认知,对“权威”和“权力”本质的认知;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富有智慧的行为,是这些认知和能力综合运作的结果。
如果缺乏这些能力的支撑,人们面对“规则”与自己内心需求的冲突时,应对策略也就显得单调与无奈:或者是极度推崇“规则”、“公平”、“权力”、“特权”,刻板地执行,甚至崇尚“权力”;或者是极度反对以上内容,渴盼“自由”。
而任何极端的做法,都将被现实无情地“打脸”,因为在现实中,我们很难经由这些极端的做法获得长期稳定的、美好高效的、轻松的生活体验。
这样看来,就不难理解那些“千千结”的缘起了。事实上,这些“心结”恰恰是在唤醒我们内心沉睡的思考力和创造力,来反思我们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受教育的偏颇之处,来重新探索“规则”这件宝物的正确打开方式,来把更清楚明晰的“规则意识”传承给下一代。
我自己反思这些年的经历,也曾无数次感受到自己内心陈旧的“规则意识”所带来的禁锢,特别是对不良规则的无力感——既不愿接受,亦无力改造。
而这些,正是我们需要有所调整的,不妨找些突破口试试看。
“不以善小而不为”,有些事情也许很小,但是它的成功会带给我们信心、经验,一点一点朝那个我们希望的那个方向转变。
欢迎关注芭小视频号“大雁校长”
招生电话:010-58408205,17310225341也可识别下方二维码联系:
www.liyue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