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
重
芭小
在这篇文章中,文燕老师写到她的教师工作经历中发生的两个场景,以及她的思考。有一次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天,有一个话题大家太有感触,争着抢着说,可惜时间有限,到聚会结束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表达。散会后,我和另外两个朋友同路回家,路上还在继续聊这个话题。说到没有分享的人,一个朋友说:“不如我们微信问问某某的看法吧。”提议发微信的朋友有些意外地看着他:“啊你要这么说的话,确实也是。不过刚才我倒没想到是要为了尊重而问她,我只是很好奇她的想法,因为她总是会有不一样的视角。”我想起很多年前,有一次客座邀请了一位外国老师来带二年级的英语活动。
这位老师在加拿大任教多年,因为爱上了一个中国姑娘而在中国安家落户。机缘巧合,一位家长邀请他来到学校。当时我们也很期待看到国外专业教师会怎么与孩子们相处。因为是第一次见到学生,老师的第一个环节是自我介绍。接下来他开始询问孩子们的名字。二十多个孩子,他竟然真的走到每一位同学面前询问孩子叫什么。即使平时不怎么大方的孩子这时也会开口,只有两位同学不太好意思,旁边的同学热心帮忙,老师也愉快地接受了。其实这个环节是比较“乱”的。等待的孩子们,有的在观望,更多的是在聊天,内容五花八门。但老师并没有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来关注他与某位学生的对话。这种感觉就像一次聚会,主人要与每位客人都打个招呼:嗨,来了?最近气色不错啊……而这时,其他客人可以先聊着自己的事。等所有人都照顾到了,主人才会走到前面发表公开致辞,这时大家也会停下来自己的聊天,一起听他的演讲。
屋里这么嗡嗡的,还这么多老师听课,纪律得维持一下吧;可是还有这么多孩子没自我介绍呢,他们暂时安静又能安静多久?要么后面就不介绍了?但是对没有自我介绍的孩子是不是就不够尊重?但是如果不停下来,时间这么长,对等待的孩子和听课的老师,是不是也不尊重?……
换作是我,不管是中止环节,还是继续,恐怕都是硬着头皮去做。那么,我以为我是为了“尊重他人”而做出的选择,都很难说是真正的在“尊重”。
而这位外国老师,他只是很简单的想法:希望通过这个环节,与每一个参与的孩子有个简短的接触,了解参与者的大致情况,这样他带领活动时也会做些灵活的调整,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怎么看孩子们在这个环节的“乱”,则与我们对这件事的理解有关。认识每个人,这是老师的需要,不是孩子们的。作为同学,他们早就互相认识了。在等待的环节有些无聊,就跟旁边的人闲聊几句,也无大碍。至于对这个“乱”的接受,似乎与内心的一种不确定有关。初当老师时,我内心有一个很大的恐惧是“失去焦点”:很担心孩子们不注意我,不听我的。我必须紧紧抓住所有人的注意,散了可就不好收了……那么到了这个环节,明明不需要所有人的注意,我仍然不敢放开。一旦发现课堂稍有松动,就立刻取消这个“客套”的环节。“我对现场的把控”要比“我对你的尊重”更重要。而事实上,在下个环节一开始时,这位外国老师只用几个简单的动作和语言,就成功地收回了所有人的注意。谁更容易得到学生的配合和尊重呢?是时时要控制他们的人,还是愿意走遍全班、耐心与他和他的同学们认识的人?我收到的这份“尊重”是形式化还是源自本源,相信每个孩子对此都会有感受。
最后,再附一个“尊重”在习作时的应用:
有一次辅导一个三年级孩子的习作,她写的字数有点少。习作是一个童话故事,她用很简洁的语言已经交待清楚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且情节比较精彩。
如果仅仅作为一个故事来看,我觉得已经可以了。但是一想到考试有字数的要求,我又有了一丝“杂念”,建议她把其中的几样事物再描述得具体一些,比如,什么颜色,什么样子。她确实也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
她改回来之后,其实也只多了十几个字,添了颜色和大小,却没有太多渲染。而且这次她很确定,她的故事写完了,没有想加的了。
在这种情况下,毕竟她才三年级,而且平时是比较愿意配合老师的孩子,我很自信可以凭借我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她增加更复杂的情节、更详细的描写,把字数“搞上去”,达到我“练习字数达标”的目的。
但是我放弃了。
因为这就是她的故事,就是她当下这个年龄的想法、感受的真实呈现。作者能看到它以本来的面目出现,能听到其他人对它的反馈,这对作者来说是多么宝贵的机会。既然宝贵,就保留它吧。何况,简洁也是一种美,字数多少又不是文章好坏的决定因素。另外,那些她不想加的,也许对她来说就是不重要的甚至累赘的。
当我们真的看到了那个值得尊重的价值,也就能自然而然地做到“尊重”。
● 文中插图为AI“通义千问”画图。延展阅读,点下方标题可看:
芭小教育芭小目前有两个校区:海淀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朱辛庄321号(海淀学籍);昌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水库路12号(昌平学籍)招生电话:15313885790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芭小招生老师微信:
孩 子 是 脚 教 育 是 鞋
www.liyue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