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新工具
事件:10月28日,央行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丰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人民银行决定从即日起启用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操作对象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原则上每月开展一次操作,期限不超过1年。今年以来继临时正逆回购、国债买卖后,央行再次推出新工具。
1、买断式回购与现有的质押式回购工具有何不同?
一是质押式回购中,债券的所有权不会转移,买断式回购中,债券的所有权出现转移,逆回购方可以出售债券。
二是招标方式不同,买断式逆回购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选择不同利率投标,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中标,机构的中标利率就是自己的投标利率。而现有的MLF和逆回购利率都由央行主导。浮动利率既能真实反映机构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同时也因为没有增加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中标利率,而突显该工具仅作为流动性投放工具的定位。
美国类似的工具有一级交易商借贷便利(PDCF),也是和一级交易商进行交易,相当于向一级交易商开放贴现窗口允许其通过向美联储提供合格抵押物以获得最长90天期限的贷款。抵押品包括债券、票据、ABS、股票等,包括一些当时流动性相对较差的资产,期限从隔夜到90天。不过该工具也是以质押形式发放,只是期限上和新工具类似。
2、央行此时推出新工具的用意是什么?
一是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增加中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央行现有流动性投放工具,根据期限由短至长,主要包括7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1年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以及国债买入和降准,1个月到1年的中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较为欠缺。本次相当于填补了这一期限段的工具空缺。
二是逐步替代MLF,弱化其价格型工具定位。今年6月陆家嘴论坛上,潘功胜行长首次提出弱化MLF中期政策利率的定位,更强化7天逆回购政策利率。我们当时提示,MLF余额还比较高,要想弱化其价格作用,要么是逐步用其他工具替代,要么将其利率从固定利率变为市场化利率。从金融时报等说法看,此项工具大概率要用于置换未来两个月到期的MLF,明年的MLF到期可能也会通过该工具置换。
三是买断式回购可以将质押品卖出,再配合央行国债买卖等操作,有助于进一步强化收益率曲线控制。
3、市场对此工具可能的误解?
一是中标利率和政策利率是两回事,目前央行框架中,只有7天逆回购是完全意义上的政策利率,代表货币政策取向。而后续买断式回购利率可能比MLF更低,但不代表央行在降息,而是体现市场供求。
二是该工具是否是为增加互换便利的“子弹”?并不是。因为互换便利工具和资金投放回笼并无关系。理论上只要机构有互换便利需求,央行可以无限签发央票来做互换,本质上是一个央行的信用出借的行为。而回购工具更多是为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服务。此外,两者的操作对象也不完全重叠,目的也不相同,并不存在“闭环”的说法
4、对资金和债市是否有影响?
MLF是当前曲线上定价偏高的点,如果其利率由市场化招标决定,理论上有望下行,进而降低央行投放的边际成本,利好资金和债市。但实际影响不需夸大,资金面根本取决于货币政策调控态度。更大的意义在于,本次工具进一步完善了央行的流动性管理框架,突出市场决定资金成本的方向,有助于利率由短到长的传导。明年内外宏观环境更为复杂,且中央财政加杠杆,客观上要求货币工具丰富,并保持较高的灵活度。我们要区分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目标,本次更多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完善,传递的政策信号并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