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
午后A股单边走低,科创50领跌,近3800股下跌,主要原因如下:
1)特朗普提名对华“鹰派”组合,卢比奥国务卿、贝尔森为财政部部长、沃尔兹安全顾问、斯特凡尼克联合国大使、莱特希泽商务部或贸易代表,压制市场风险偏好;
2)美元新高人民币急贬,影响流动性。美元指数升至105.8接近106.1的年内前高,离岸人民币贬至7.25接近7.3的年内新低,Q3货执明确汇率弹性逐步打开,人民币压力再度显现;
3)港股领跌,恒生和恒科破位补缺跌至国庆节前水平,市场情绪承压。
随着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果落幕,国会控制权也即将明晰,我们可对特朗普目前到就职之初的政策推进节奏做出推测,以研判外部环境变化的潜在时间。
第一步,总统就任前,内阁提名是观察特朗普政策倾向与执行尺度的重要窗口,需在11月内关注国务卿、财政部部长、商务部部长及美国贸易代表等关键职务的任命,特别是莱特希泽等极端对华“鹰派”人物是否进入内阁。
第二步,总统就任后,我们认为政策优先级较高且仅用总统权力即可推进的控制移民、对华加征关税、对华科技博弈等政策或落地相对较快,而需要国会配合的国内减税、能源扩产等政策可能在2025年渐进推进。在关税上,对华关税最快或可在明年二季度启动,但全球普遍关税计划或遭遇巨大阻力,中国企业出海的模式难以遭到根本性破坏。
今天,白宫最重要的两个外交安全岗位国务卿和国家安全顾问浮出水面: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国家安全顾问迈克·沃尔茨。
两人都来自佛罗里达,在履历上虽然相差较大,但是在对中国的问题上是一致的。
卢比奥是中国的“老熟人”,之前在XJ和香港RQ上大作文章,今年9月向国会提议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以及取消投资中国的资本利得税优惠。
根据去年他的新书《Decades of Decadence》,卢比奥全面鹰派:
沃尔茨在11月初的一篇发表在经济学人的文章中,认为拜登的外交政策是失败的,让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获益,包括在欧洲、中东和非洲扩大影响力。新政府的重点应该是尽快稳定欧洲和中东,加大国防投入,更多应对亚太和中国的问题。
沃尔茨在2024年的新书中论述了针对中国的5步措施:
今天很多人问,卢比奥如果当国务卿是不是会很反华。机构认为也不差他那一个了,比如,特朗普班子里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相当于拜登班子里的沙利文)Mike Waltz也和卢比奥差不多。
Mike Waltz干过啥:1.抵制BJ的冬奥会;2.搞过XJ问题;3.参与出过一份报告,那份报告提出了400项反华建议;4.要求关键矿产摆脱中国;5.打击中国学生申请美国科研机构;6.推动联邦资金不投资中国市场。
所以说,虽然他确实彻彻底底的反华,但是整个美国共和党都这样,无论如何挑挑选选,选出来的人都反华。从特朗普上台那一刻开始,中美关系一定会急转直下,这是无法逆转的,特朗普本人反而是共和党最温和的那一个。
陈果:我交流的港股外资,空头思维太浓,对特朗普2.0冲击比较恐惧。(且等待政策的机会成本在增加,GS:With so-called “Trumptrades” flying and US shares notching newATHs on almost a daily basis,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waiting for Beijing’s bazooka” is clearly growing forforeign investors)
而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交流的A股多数投资者没有把特朗普2.0作为一个必然重大利空,甚至各种结构乃至总体利好逻辑。
关于今天的市场调整,A股机构偏淡定,很多觉得其实也该调下了,但又普遍预计不会大调,且更关心后面风格结构线索是否会有变化,很多朋友期待不要再持续极端演绎题材小票疯牛,但也承认目前景气度投资没法全面展开。
港股今天聊下来感觉后面也问题不大,代表性观点:本来近期也没涨,现在还调的多,恒指已从23241到19000+,一些朋友觉得空头力量再消化下也大差差不多了,部分外资多头目光也开始转向12月,关注届时财政刺激力度与相关结构。上周末表示看空的部分投资者现在表示依然看空,代表性观点:预期外部还会持续有负面催化。
我的一个体会:由于港股外资机构持仓结构更偏消费类(包括消费互联网),也更关注近期基本面兑现,所以尤其在特朗普关税压力上升后,难免会对扩内需政策节奏力度结构更加急切,完全可以理解。
谈谈内需:
924以来的这波政策利好时至今日依然令不少人浮想联翩,有相当多的观点认为“这次要是搞不好,那代价可能是承受不住的”,所以倒推结果是:这次一定能行,一定要把通缩预期扭转过来,政策会持续出到市场相信为止。
这种自洽的阴谋论有没有道理?这种“以果定因”的逻辑推理总是很有道理。事实上,这种设想就是所谓的“预期管理”。当前看这种“预期管理”所带来的定价指引是转向内需。
相对而言,围绕内需中科技科创领域定价争议是小的,半导体+军工+计算机三驾马车突飞猛进,毕竟风险偏好的提升是最立竿见影的,大家也纷纷提高对科技领域的估值容忍度,而争议性大的问题是在内需中的消费和地产问题。
对于消费问题,机构近期以来一直强调的观点是:要重视服务消费的崛起,港股科技是服务消费的核心资产。而路演过程中多遇到的问题是:国内消费何时才能复苏?对于这个问题,多数人认为短期得看财政资源在消费的投入刺激。姑且不论财政刺激消费所带来的乘数效应如何,就连“刺激消费”这个命题我都颇有质疑。
一方面,我深信在消费这个问题上“只谈刺激、不谈改革”是耍流氓的,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就是改革的关键;另外一方面,我认为消费的定价叙事不单纯构建在房地产企稳这一命题上,而是中产阶级的壮大,尤其是制造业通过产业升级实现替代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核心支柱的背景下能够壮大中产阶级。日本2012年之后房价企稳+收入回升+消费信心修复,但是消费增速就是提不起来,核心原因就在于中产阶级的持续消亡。
对于地产问题,很多人抱怨三四年前我们主动刺破房地产的价格泡沫,但如果现在是特朗普上台+地产价格高位的局面,恐怕更是细思则恐。当前看,对于地产消费端的刺激显然可以带来短期量的脉冲,而对于房价我们更关键的是需要看到房地产供给端政策,尤其是有效解决房地产流动性危机的问题,“救项目、救企业”才能救价格。
更进一步,地产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地方财政的问题。至少从目前看,当前财政政策的核心目的看得出是以缓解地方财政困境为首要,防止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收缩不要过快,还未触及资产价格问题,要本质上实现对于“房地产止跌回稳”抑或“扭转通缩预期”还需要留待后续政策的跟进。
最值得期待的新叙事:2012年-2017年的日股。
当然,这些观察和思考依然是风险的:可能散户未必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