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简讯丨沈炼之讲座第96讲·欧洲文明研究中心系列讲座之第3讲:《漫谈欧洲近代思想史研究》

浙大世界史 浙大世界史 2022-07-15

讲座简介


2022年4月29日下午2点,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和欧洲文明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沈炼之讲座第96讲”、暨“欧洲文明系列讲座第3讲”于线上顺利举行。复旦大学历史系李宏图教授作了题为“漫谈欧洲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特聘副研究员董子云主持。

                                               

讲座纪要



李宏图教授首先说明了欧洲近代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考察欧洲思想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构建欧洲乃至西方政治和社会体制的思想源起、基础和观念动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欧洲现代文明的特性以及欧洲现代社会的变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王养冲、何兆武、陈乐民等先生的带领下,中国的思想史研究焕发生机;而在今天,一批年轻学者进入了思想史研究领域,未来的新局面值得期待。



随后,李宏图教授以思想史研究中思想性与历史性的关系为主线,阐释了什么是思想史以及如何研究思想史。他指出了思想史研究的三大流派:斯金纳的“剑桥学派”,考斯莱克的“概念史”以及林·亨特的“新社会文化史”。三者各有优劣,从历史化角度看,概念史和新社会文化史更为历史化,但思想性偏弱,“剑桥学派”则强在思想性。李宏图教授认为,三个流派之间没有绝对的对错或主导地位,大可按照研究者个人的偏好选择。而他本人更偏好“剑桥学派”,看重思想史研究中的思想性维度,警惕对历史性的过度强调而消减了思想性。当然,思想史研究的理想目标是要实现思想性和历史性的完美结合。



接着,李宏图教授以密尔《论自由》的文本研究为例,具体展示了思想史研究如何“重回文本”。一方面,李宏图教授指出,《论自由》扉页的两段话,虽然被中译本所忽略,但却是理解全书的“题眼”。另一方面,思想家的作品被翻译流传时,往往会引发不同的评论,这就要求我们将此评论与思想家的原始文本进行对照性的阅读。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李宏图教授强调思想史研究应当综合全面地利用思想家的日记、通信、回忆录等文献资料,避免对其文本作孤悬置立的解析,从而努力做到历史性与思想性的结合。


最后,李宏图教授就如何在中国研究欧洲近代思想史谈了自己的看法。对于西方思想史文本的跨文化理解与对话是完全可能的,而全球思想史、跨国史研究范式的兴起则要求青年思想史学者保持开放的心态并积极介入国际学术对话。


线上参与讲座的校内外师生达500人,他们就思想史的人才培养,一般思想史与专门思想史的关系,欧洲思想在近现代中国的接受等问题纷纷提问,李宏图教授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讲座以线上阶梯教室合影的形式圆满结束。




文稿|董子云

照片|董子云

责编|姜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