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那次被大象吓到,她整个人都软绵绵的,感觉(像)丢了魂。”某个晚上,大象来到了云南大树脚村村民王阿姨家中。它把鼻子伸进窗户,向住在王阿姨家的客人“打招呼”,吓得这位客人头疼了几天。
▲ 大树脚村村民家被大象踏坏的水泥地 图源 | 林楷
在中国,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和临沧市一带。由于常年与野象共处,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居民在人身安全方面难以得到保障。
据统计,1991年至2010年,西双版纳共发生野生动物肇事15.3万余起,其中绝大部分由野象引发,造成人员伤亡198人。对于避免人与野象接触,降低野象对村民人身安全造成的威胁,亚洲象的监测预警系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监测预警系统包括“监测”和“预警”两部分。监测是指定位大象,包括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工具;预警是指如何将大象的位置及数量信息传达给村民们,方式包括亚洲象预警APP和微信群等。
// 如何监测大象? //
对象群进行实时监测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云南主要有三种监测方式。
首先,部分地区会雇用专门的“监象员”来确认大象的行踪。在老百姓口中,监象员也被称为“追象人”——他们会一路追随大象,并跟踪它们的活动轨迹。只要确认好野象停留的位置,监象员就会发出预警提醒村民。
在森林里跟踪亚洲象不仅是体力活,更是一项技术活——观察大象的脚印,辨别其味道,及听声辩位都有相关的技巧。大象监测员必须熟练掌握这些“秘籍”,这样不仅能识别象群,也能保护自己。
不过,就算掌握了这些“识象技术”,他们也可能遇到危险。一次上山监测途中,由于植被过密,视野很差,西双版纳州监象员彭金福几乎是走到大象身边才察觉到异常。看着比树干还粗的象腿和垂在地上的象鼻,他只能轻轻地往后退。等退到安全区域时,他的冷汗早已打透了头发和上衣。
监象员的职责是保证人象平安,而他们自身却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为了降低监象员意外受伤的可能性,监测大象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除了凭经验识象,监象员也开始使用政府配备的专业设备来监测象群,他们的安全因此得到了保障。
其中,无人机就是监象员常用的工具之一。野象监测员会带着无人机到大象活动频繁的地点进行作业,通过无人机的“上帝视角”俯瞰并确认大象的位置。如此一来,便避免了监象员与野象的“近距离接触”。
▲ 监象员使用的无人机 图源 | 云南网
用无人机监测野象有许多的优势。首先,无人机为监象员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通过使用无人机,监象员能够更容易地掌握象群的运动方向,并对地面人群的疏散做出合理规划。在夜晚,监象员很难通过肉眼来定位大象,而红外热成像仪可以将物体发出的不可见红外能量转变为可见的热图像。因此,配有红外热成像仪的无人机就能够高效补充夜间观测盲点。
另外,部分无人机还搭载了音响设备,这让监象员能够通过无人机向地面人群喊话,避免人象遭遇。
总体来说,在应用无人机之前,人们对亚洲象保护是一个被动回避的状态, 现在已经逐渐转为主动回避。
不过,使用无人机监测野象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是续航的问题。监象员使用的无人机电池最多只能飞15分钟,若是去除预热起飞还有返航降落的时间,用来寻找大象的时间只有7~10分钟。为了确保无人机能完成一天的监测任务,监象员可能需要在一天内给电池充几次电。
而且,无人机的使用还常常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当遇到雷雨天气时,象群监测经常被迫终止。这为监象员的工作带来了一些不便。
除了无人机,用红外相机确认大象的分布与位置也可以协助监象员监测大象。红外相机利用红外线来成像。它除了用普通光线外,还能根据红外线的热量来形成画面,有一点类似透视的效果。
▲ 用来监测亚洲象的红外相机 图源 | 春城晚报
在西双版纳,红外相机被监象员广泛安装在森林中野象频繁活动的区域。这里预警系统的前端设备有579台红外相机。这些红外相机利用热释感应动物,一旦有生物进入探测区域,其拍照摄像功能就会立即启动。且捕捉到的动物照片信息会立刻发送到手机端。
红外相机还有一个特殊功能,就是通过AI智能识别拍摄到的亚洲象样本,实现“象脸识别”。其识别率不断提高,目前已经达到了97%。这样的识别率使红外相机就在两公里内就能够识别出大象的脸从而实现预警,通知监象员到实地进行确认。这样不仅方便监象员快速锁定象群的位置,提高了监象员的工作效率,还降低了他们在森林中作业时遇到危险的可能性。
然而,智能红外相机的短板也很明显——因为它们都是固定在一个点进行监测,所以无法实时追踪大象的位置。
// 如何向村民预警? //
当使用不同的方法监测到大象后,还需要及时把这些信息发布给村民。
在云南,亚洲象活动频繁的西双版纳和普洱都有当地的亚洲象预警APP,其使用方法也十分简单。点开APP便会显示一张云南省的地图,上面标注了使用者的位置和大象的位置。当点击大象图标,还会显示大象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以及大象可能的活动范围。APP预警也包括监象员发布的文字信息及无人机拍摄的大象画面,可以让使用者进一步确认野象活动的具体情况。
▲ 亚洲象预警APP预警信息 图源 | 远行客Explorer
▲ 亚洲象预警APP预警信息 图源 | 远行客Explorer
“西双版纳亚洲象预警平台”于2020年开始试运行,建立了结合红外相机监控、智能视频监控、智能广播系统预警和特定人群手机APP预警信息发送的一整套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这样完善的体系可以及时向监控范围内人群发送亚洲象活动信息,从而减少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
▲ 西双版纳亚洲象预警平台界面 图源 | 云南网
在大树脚村,大家还会通过在微信群里发消息来互相告知大象的位置。大树脚村共有3个大象预警微信群,每当监象员找到大象的踪迹,便会在群里面发布预警系统的网页链接,告诉村民大象的具体位置以及它们的去向。有时,当有村民在附近发现大象,也会在群里面发布语音消息,提醒他人注意。
看微信群已经成为了大树脚村村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村民王大哥就表示:“(微信群)一响就看,每天早上都看,不发消息就不出去。”
最后,智能广播系统也是一种很好的预警手段。在西双版纳,监测员监测到大象后,会通过智能广播系统将相关信息及时传递给村民。
▲ 西双版纳的智能广播系统 图源 | 见水印
对于监测预警系统,公众的总体评价颇高。
大树脚村的村民就给出了一致好评。大家普遍认为监测预警系统日臻完善,也都非常信任监测预警系统。如果APP或群消息里显示某地有大象,村民们则不会冒险过去;有急事时就绕着走,避免人象接触。
亚洲象保护专家、山一自然创始人赵怀东老师也表示:“目前西双版纳的预警系统有效预警率达84%,误报率仅为0.33%。有95%的老百姓认为预警信息有用的,使用者的满意度为89%,(这)是非常好的。”
然而,在复杂的自然环境里维持监测预警系统的运转并不简单。虽然技术和科技的进步可以免去人工找象的麻烦,但监测大象毕竟是一项野外作业,野象的活动也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政府每年都需要动用大量资金和人力去维修和调整相关设备。
总体来说,目前监测预警系统已经可以避免人象接触,保障了生活在野象活动区域公众的人身安全。不过,监测预警系统还是有进步的空间,也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例如提升预警系统的预警准确率。“做好配套的防护工作,其实也是一个需要重点攻克的方向。”赵老师表示。
在未来,监测预警系统将在科技助力下更好地减少人象接触,缓解人象冲突。
参考资料:
[1] 光明网:云南构建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
[2] 中国青年网:出走的野象:亚洲象年均造成云南直接财产损失约3000万
[3] 腾讯网:大象监测员:人象和谐的守护者
[4] 新华网客户端:北上南归之后 再看云南亚洲象的保护与管理
[5] 新京报:年终策划|亚洲象监测员:“保护大象,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6] 公益中国网:激光定位+红外相机,大疆行业应用无人机全天时观测亚洲象北移
[7] 澎湃新闻:西双版纳亚洲象监测预警:从发现野象到发出预警信息只需12秒
[8] 云南网:从识别到预警只需12秒 科技助力西双版纳亚洲象监测预警
[9] 云南网:云南普洱:创新保护模式 实现人象和谐
[10] 专家委:无人机监测野生动物 有哪些优势呢?
[11] China Global Dialogue:“斗不过,躲还不行吗”——如何通过红外相机缓解大树脚村“人象冲突”?
[12] 云南网:监测预警保平安 人象和谐新路子——西双版纳亚洲象预警平台App奏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