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调研|凉山彝族文化传承的现状与未来之路

凉山调研小组 远行客Explorer
2024-09-09


“如果彝族文化是一棵树,我们只是依附在树上的藤蔓。看似藤蔓挂在树上,郁郁葱葱,实际上没有树就没有藤蔓。” 在谈及自己与彝族文化的关系时,彝族服饰传承人马泽博先生这样形容到。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南部,是中国彝族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其彝族总人数达到444万,占全国彝族总人口的二分之一。
彝族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彝族是中国唯一一个拥有漆器文化的民族。并且,彝族一共有五个语言区,每一个语言区所使用的方言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划分为北部次方言与南部次方言。不仅如此,彝族有属于本民族的传统服饰,且彝族每一个语言区的传统服饰款式也略有不同。此外,彝族还有自己的传统宗教和祭师--毕摩。
 凉山昭觉县彝族传统服饰 图源 | 红星新闻
其中,漆器、彝族服饰和毕摩都在其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漆器和彝族服饰都被收录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1月11日,彝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漆器、彝族服饰和毕摩在传承的过程中面临许多挑战,同时也遇到了很多新的机遇。
▲ 毕摩做仪式 图源 | 彝族新闻网

//   漆器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    //

自古以来,漆器在彝族的生活中有着较高的文化地位。 
彝族的漆器技艺是彝族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在兵器时代,地位崇高的士兵就会使用有漆器元素的刀鞘和铠甲。而主导宗教的毕摩所使用的法器都有漆器元素。现在的漆器主要以餐具和酒具为主,已经融入到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据四川省省级漆器传承人吉伍先生所述,漆器的制作工序、图案和颜色让漆器在众多食用器中独树一帜。
首先,漆器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主要包括选伐原木,粗胚,补灰三道,阴干和清洁等四十多道工序。
其次,漆器图案都极具象征意义,代表的是彝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例如,山水纹是一个组合图案,代表着宇宙万物。指甲纹则是酷似指甲形状的图案,根据上菜时手指摁在器皿边缘的形状而成。
在颜色方面,彝族漆器主要使用黄色、红色和黑色。在当时,这三种染料较容易获取。黑色代表着当地人所敬重的土地,也代表着庄重。制作漆器的时候需要先刮一层猪血拌锅底灰作为打底,因此留有黑色的底色。黄色代表丰收,红色代表火焰和阳光。这两种颜色则是就地取材的矿物质经过研磨之后显现的颜色。
▲ 漆器制品 图源 | 网络
然而,如此独特的漆器工艺如今却面临着传承断代的问题。具体来说,由于漆过敏和缺乏定力的缘故,年轻的传承人的数量非常少。
许多人对制作传统漆器所用到的原材料“大漆”过敏。据吉伍先生说,就连从业几十年的老员工也仍然会出现漆过敏的状况。该症状通常伴随着瘙痒的红色斑点,大约在一个星期之后会有所好转。过敏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关节和脸都出现浮肿,最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死亡。漆过敏这一点让许多年轻人对学习漆器工艺望而却步。
其次,吉伍先生提到,现在很少有年轻人能够静下心来做漆器,而持久的定力和专注力对于制作精美的漆器是必不可少的。据吉吾先生所述,学徒至少要花三年的时间学会制作最基本的漆器,且每天都要练习至少5-6个小时。想要达到可以制作私人订制漆器的水准,需要学习至少10年。但是吉伍先生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是非常缺少定力的,他们大多不能一直专注地花很多时间做同一件事情。”而这也是导致漆器工艺面临传承断代的重要原因。
▲ 吉伍先生制作漆器 图源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幸运的是,一些漆器传承人正不断尝试去解决现有的挑战。 
首先,针对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漆器不感兴趣这一点,吉伍先生正在尝试对产品做出一些创新。例如,吉伍先生为追求极简生活的年轻人提供除三色之外的单色漆器。并且,为了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吉伍先生还尝试制作了漆器手机支架等日常用品。
其次,吉伍先生在西昌各学校开设长期的校园非遗课程,向学生们介绍漆器的制作方法,让更多年轻的一代了解和学习漆器工艺。他表示:“你要先认识才能谈到喜不喜欢,然后再谈到从不从事这一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彝族服饰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    //

另一个在彝族文化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彝族服饰。
每一个彝族人都至少有一套彝族服饰,它代表不同的地区与家族。彝族服饰纯手工的制作工艺更是彝族女性智慧的结晶,代代相传。
▲ 彝族老奶奶和她亲手绣制的传统服饰 图源 | 张心悦摄
与漆器传承相似的是,彝族服饰也因为缺失年轻传承人而导致其传承受阻。 
以前,乡村里的彝族女性大多生活在封闭的山区。除了种地和照料家人,她们的生活几乎接触不到其他新的东西。在大多数彝族女性的观念中,学彝绣是为了实现自给自足。而现在,大部分女性开始接受教育,接触外来的新鲜事物。这时,绣娘不再成为她们唯一的选择,她们都希望能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所以大部分女性不再愿意继承传统彝绣手艺。
另外,与漆器工艺相似,制作彝族传统服饰也非常考验定力。绣娘需要持续专注地绣至少3个小时,而这种毅力正是大部分年轻人所缺少的。西昌市彝绣协会会长马泽博先生说到,“有些年轻人宁愿去工资更低,更累的食堂打工。她们觉得跟工友有笑有闹地洗碗、切菜,也比长时间坐着绣花好。” 
马先生还提到,当代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学习服装设计,而不是传统彝绣手艺。年轻化的品牌都着重于设计,而生产还是要找老一辈的手艺人。
此外,机器化生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年轻人逐渐缺失本民族的身份认同感。
首先,高效而低成本的机绣技术的介入对传统手工造成了冲击。手绣需要一个月绣出来的花纹,机器只需要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同样的款式,手绣卖4000块钱,机绣可能只卖300块。因此,更便宜的机绣服饰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其次,很多年轻人会选择买机绣服饰,而不是按照传统,根据家族或地区特色去定制彝族服饰。当彝族服饰不再能代表家族特色,年轻人的身份认同感将被弱化。例如参加婚礼时,他们不再穿带有家族特色的传统服装,所以当地的主人无法像以前一样通过服装辨认他们的从属家族。
此外,越来越多的彝族人选择穿T恤衫等便服,理由是传统服饰的穿着太过于繁琐。
针对这些问题,非遗传承人通过培训绣娘、创新产品和宣传的方式促进该文化的传承。
彝绣协会会长马泽博先生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先后主导了绣娘培训班,非遗进校园和数字化藏品项目
首先,绣娘培训班以教会绣娘标准化生产为目的。培训班分两种:西昌地区的培训班在公司二楼的教室进行;而偏远地区的培训班则采用了教学下乡的方式。目前,2017年建立的绣娘帮扶站已经在喜德、金阳、美姑和昭觉四个县内设立了站点。越来越多的妇女们从事绣娘行业,为彝绣的传承做出贡献。从2013年开展至今,培训班已累计培训3600多名合格的绣娘。
▲ 某社区的绣娘们在路边做用于纺织的毛线 图源 | 陈韵羽摄
其次,同样为了宣传彝族传统文化的“非遗进校园”项目以两种形式开展。第一种是组织学生到彝族服饰公司参观、体验。第二种形式是在节庆日,在学校进行一些布展陈列。未来,他们计划将彝族服饰纳入部分高校的选修课,从而达到更长久的宣传目的。
另外,马先生注意到许多年轻人热衷于收藏数字化藏品。于是,他在2022年初尝试根据彝族传统服饰制作数字化藏品。他表示 ,“我们不奢望通过数字化来挣钱,最重要的还是达到宣传目的。” 

//   毕摩的现状以及发展    //

毕摩是彝族宗教以及文化的传播者和维护者,是过去彝族社会中知识的唯一拥有者。
根据中国国家地理网2007年的数据,凉山拥有近8000名毕摩。毕摩作为彝族人民信仰服务的提供者,拥有特殊的社会地位。
在彝语中,“毕”有“念经”的含义,而“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毕摩负责主持人民的宗教仪式——从祈福到治疗,从出生到死亡。为了完成这些仪式,毕摩需要熟知文字、家谱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毕摩被形容为“彝族的知识分子”。
 彝族奴隶制博物馆保存的毕摩使用的经书 图源 | 方琳祺摄
毕摩的传承非常独特,分为家传和非家传两种模式。家传毕摩可以进行祭祀、招魂等大型仪式,而非家传的毕摩只能负责送鬼、净宅等小型仪式。不仅如此,毕摩世家有传男不传女的规定。
目前,毕摩文化的传承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包括在年轻群体中接受度逐渐下降,毕摩的仪式简化等。
首先,受汉文化和现代科学的影响,毕摩在年轻群体中的接受度逐渐下降。木可先生是某易地搬迁社区的负责人,据他所说,许多年轻人都不再相信毕摩,也很少请毕摩来家里做毕。社区的许多年轻住户也表示,很少有同龄人愿意主动学习和传承毕摩文化。
另一方面,过度简化的毕摩仪式失去了其部分文化价值。据木可先生回忆,现在许多毕摩做毕时不再讲究穿着,经常穿便服做毕。根据彝族网作者毛理想所述,彝族原本复杂的祭祀仪式经历简化后面临着消亡的可能性。这也意味着毕摩文化不能以完整的形态被传承。
对此,政府尝试通过一些方式保留毕摩文化。 
根据搜狐网2020年的报道,早在1996年,“毕摩之乡”美姑县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继研究中心在2003年举办了首届毕摩文化节后,彝族各地区政府也纷纷协助设立研究中心,通过录音等现代技术保留毕摩文化。
此外,有学者认为,将毕摩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能有效地保护毕摩文化。根据美姑县电视台的报道,县政府在2022年1月24日宣布筹划美姑县的毕摩文化主题公园。主题公园将在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宣传毕摩文化。
▲ 正在表演做毕的毕摩 图源 | 知乎
彝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灿烂且独特的文化。尽管目前,彝族文化面临着一些传承问题,但年轻的漆器传承人,绣娘以及毕摩们都在致力于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努力让这些文化瑰宝在未来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资料:

1.2-22 分民族、性别的人口数  .中国统计年鉴—2021[引用日期2022-7-31]
2.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引用日期2022-7-31]
3.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引用日期2022-7-31]
4.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7-31]
5.彝族毕摩: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https://new.qq.com/omn/20210827/20210827A0A44900.html云南楚雄网[引用日期2022-7-31]
6.https://m.sohu.com/a/376167878_100188602[引用日期2022-7-31]
7.http://m.yizuren.com/tradition/yzwhccybh/38363.html[引用日期2022-7-31]
8.https://m.hnbllw.com/mingrenmingyan/2020/0319/141039.html[引用日期2022-7-31]
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997508655650692&wfr=spider&for=pc[引用日期2022-7-31
10.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F%95%E6%91%A9/10134923[引用日期2022-7-31]
11.https://www.sohu.com/a/376041956_100188602[引用日期2022-7-31]
12.http://shop.bytravel.cn/produce4/yizuqiqishijiyi.html
13.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msgc202112043



- END -


作者/徐晨洁 林悦晨 陈韵羽 张心悦本文首发于中国发展简报远行客2022暑期学员调研作品


- 更多调研作品 -摩梭语言的衰落对当地文化的影响走进真实的摩梭文化在云南大树脚村,村民对亚洲象的认知和态度是怎样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远行客Explorer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