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火星男孩讲解《心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xv_1434850778245709824&width=345&height=258&auto=0&auto=0

▲点击播放 中国火星男孩讲解心经


《心经》说什么?

《心经》说什么?有四项内容:


一、大智慧。《心经》就是讲的大智慧。


二、破执著。《心经》要我们彻底地把我执、法执破除干净,连破除干净的这种意念也不要存在。


三、到彼岸。破除了执著才能到彼岸,但是也不要有到彼岸的心,因为《心经》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


四、大自在。在大智慧的指引下,究竟涅槃,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一切都在般若空慧的指引下,来落实这些修行的理念。




 01  大智慧

所谓大智慧,按照佛法的解释,智与慧是有区别的。所谓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智有照了之功,慧有鉴别之用;智能明了诸法,慧能断惑证真。这就是佛家讲的大智慧的含义。


古代的佛教大师说,《心经》是万法的根源,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要。《心经》的意义高远,无人能到。只有菩萨以大智慧深观自在,自证证人,才能够获得《心经》所说的大智慧,到达彼岸。


这部经之所以重要,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经中所说的“般若”精义,将佛教的理论核心揭示无遗,究竟圆满。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缘起性空”。如何才能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必须通过甚深的般若观照,勘破万法的假相,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突破重重障碍,扫清万里乌云,现出晴朗的天空。


般若是佛母,是我们一切众生的祖母,所以说“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有般若就有佛,因为般若是佛母。般若即是法宝,佛以法为师,佛从法出生。所以说佛法以般若为根本,般若在世即为有佛。


由此可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出生诸佛的经典。


《心经》上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之称。没有般若就没有佛。没有佛,法从何来呢?因此说般若为佛母,般若为成佛之本。



 02  破执著

破除执著就是突破自我的障碍,就是突破生命的局限性。


我们的生命有种种的局限,这些局限有的是从无始以来自己的善恶业报所感,有的是我们在现世生中,由于六根与六尘相接而产生的种种分别心、执著心,久而久之形成的非常深厚的执著和障碍。


《心经》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破除执著。因为执著的根源是生命,执著的土壤是生活。从什么地方倒下的就从什么地方起来。不但凡夫染污的五蕴皆空,圣贤清净的五蕴亦空。


五蕴即是生命的总相,是内根身、外器界的总相,也即是人类的生命活动。所谓生命活动,即是身、口、意三业和行、住、坐、卧四威仪的表现形态,也即是我们所说的生活。


生命的要素即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的活动就是我们所谓的生存。离开了这五个要素,我们所谓的生命、生活就无从谈起。


而五蕴又是迁流不息、无常无我的,时时处在变化之中,无常之中。所以说五蕴是生命,五蕴是生存,五蕴是生活,但又不能够执著这些。


生存的内容和形式尽管多种多样,但概而言之都是生存与生活的表达方式。是故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是生活。


《心经》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提示我们要正确面对我们生命的活动,也就是要正确面对我们生命的实相。


《心经》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里的“照见”,就是般若的观照力,般若的功能。


“五蕴”是我们的生活内容,“皆空”是通过观照的力量突破生命的局限性(各种烦恼)所显示的真理,空的究竟内涵即是涅槃。


这“照见五蕴皆空”六个字浓缩了佛法的所有内容,既有功夫,即“照见”二字;也有见地,即“皆空”二字;而且所要转化的对象也非常具体,即“五蕴”二字,也即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本身,或者说生活的当下、生命的当下。


学佛修行,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如何面对我们生命当下的困惑,当下的烦恼。因为离开了当下,你要找我们的生命,找我们的生存,找我们的生活,是找不到的。千经万论、历代祖师都强调要在当下这一念心中来落实修行的要求。


这种观照的功夫,禅的功夫,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达到“五蕴”与“空”不二的境界,即经上所揭示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种精神与物质、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平等不二的圣者的境界。


只有禅与五蕴,空与五蕴,照见与五蕴,处于高度统一状态,才能够真正促进身心的净化,转变身心的烦恼。所以,《心经》说的第二个内容就是破执著。破执著很具体,不是空洞的,一定要从当下一念做起。



 03  到彼岸

破除了执著,所显示的无漏智慧就是彼岸,就是涅槃。能观之智与所观之理不二即是涅槃。所以彼岸并非遥不可及,会心当处即是。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此岸与彼岸有八万四千里之遥,非也!此岸在当下一念,彼岸还是在当下一念。一念顿悟,众生即佛。


般若一词在汉语中没有相当的词语,勉强可以翻译为智慧,但是佛家的智慧是大智慧,妙智慧,主要指的是二空所显示的真理,是无为无漏的,是破除一切执著,远离一切二元对立的真正的大智慧。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到彼岸就是人生的解脱,涅槃的证得。


一般的讲,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烦恼中流,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这个过程都在我们当下的一念完成。


怎样才能勘破烦恼,超越生死呢?必须如实观察一切诸法缘起性空的实相。在缘起性空法则的观照下,了知一切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有非无,消融一切对立面。


但是也不能执著有我无我、非断非常这些观点。如果执著这些观点,又会成为障碍,即所谓法执。我执是障碍,法执也是障碍。


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舍一切观,灭一切言语,离诸心行,从本以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诸法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大智度论》卷十八)涅槃即是寂灭,寂灭就是烦恼永灭。


涅槃的境界本来是我们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只因为有烦恼的障碍,所以涅槃的境界显示不出来。


为什么我们不能执著涅槃呢?因为涅槃既是本自具足,不从外得,所以涅槃显示出来只是本有的东西,好像镜面的光明一样。我们心地的这面镜子被尘垢所盖覆,通过修行使这面镜子垢尽光现。所以我们不要有执著,有执著就是障碍。


我们能够观诸法实相,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言思路绝,则烦恼性空,生死与涅槃不二,此岸与彼岸不二。


到此也无生死可了,无涅槃可证,当下不生不灭,当下就能了生脱死,当下无住,当下应缘度生;度生亦不著相,度而无度,无度亦无,是名真度。此时万里晴空,一物也无,涅槃的功能,般若的力用,到此方称圆满究竟。



 04  大自在

《心经》还告诉我们,有了大智慧,破除了一切执著,能够到彼岸,就得大自在。


《心经》的第一句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可以理解为一位具体的菩萨的名号,也可以理解为所有修般若法门的人。


我们人生有种种局限,种种追求和执著,因而有烦恼、有痛苦,不得自在。《心经》告诉我们只要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能“度一切苦厄”,就能“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获得大自在、大解脱。人生的真自由、真潇洒至此可言矣。


关于自在有种种解说,根据《法华经》的意思,要“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有结”就是有为有漏的烦恼,尽即断尽,只有断尽烦恼,也即是“度一切苦厄”,才能“心得自在”。


我们学佛,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生命摆脱一切枷锁,放下一切负担,使我们的身心真正能够生活在一个自由自在的状态中。这种自由、自在,表现在五个方面:


1. 寿自在

凡夫的寿命长短不得自在,而破除了烦恼、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登地以上的菩萨能够自己把握自己的生死,可以在寿命的长短上、生死的来去上获得自由,所谓“言万劫而不长,促一念而非短”。

像我们通常称念的阿弥陀佛就是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这是因为阿弥陀佛大彻大悟,大觉圆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所以能够获得寿命无量、光明无量。

我们的人身不自由不自在,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有限的生命有许多的追求,追求达不到就有烦恼有障碍,表现在具体的事相上就是时间的和空间的障碍。

遇到一件好事,希望这件好事能够长久不变,可是没有不谢的花朵,没有不散的筵席。好事往往是昙花一现。

许多不如意的事,我们希望永远不要碰上。事实上不如意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不期而遇。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人意处无二三”。

怎样突破时空的障碍,获得寿命的无量、光明的无量?关键在照见五蕴皆空。

2. 生自在

生是受生,菩萨能够随类化生而得自在,众生随业迁流六道轮回不得自在。菩萨随处而应,“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有受生的自在,凡夫不具备这种自在,所以我们要照见五蕴皆空,才可以逐步获得受生的自在。


3. 色自在


色即物质,菩萨能于物质转变自在,非凡人所能为也。


物质也可以理解为财富,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许多财富,但是真正有财富的人,一万个人当中可能只有一两个人而已。大多数的人都有自由支配物质的渴望,但是,不可能。


我们要通过修行来消除我们的妄想执著,消除不正当的追求。如果我们真正获得了色自在,也是为了满众生愿,不是迷恋于个人的物质追求。如果我们为了个人的追求,你永远得不到色自在。


4. 心自在


心即心识,我们能随意指挥心识。能够让我们的心随顺法的规律,顺菩提心而发展,顺着净化的方向发展,就可以获得心的自在。


5. 智自在


凡夫没有无漏智,不但无智,更谈不上自在。菩萨证得空慧,可以任运发挥无漏智慧,说法度生,自他两利。这种自在都是菩萨的境界,是菩萨的生活,菩萨存在的一种方式。


我们能观自在,度一切苦厄,就能获得某种相对的自在,并不是大自在。“远离颠倒梦想”“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才能获得寿自在、生自在、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那才是大自在。



心经里讲的就是智慧,让你寻找智慧,让你开启智慧,让你显现本具的智慧。所谓的佛就是觉,就是智慧。觉悟也好,智慧也好,这都是佛的含义。要成佛,就要有智慧,就要觉悟。

 

佛教认为,若此真言着于身、触于手、藏于家,或书于门,皆得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一切所求,无不满足。

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无论身在何处,随时念诵《心经》可消百障、驱百邪,为自己和家人增福!




佛教教育短片 九位高僧大德临终开示,不约而同地都说起了一件事


佛教动画电影《文殊菩萨的故事》全三集(分享转发,功德无量)


心理疾病,心理医生能解决吗?-慈诚罗珠堪布


索达吉堪布:如何面对他人的毁谤呢?


人的福报都是有定数的


学佛走偏了 , 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赶紧对照一下!


索达吉堪布:汶川地震和南京大屠杀的因果!


路上若遇上这种小动物,能顺手做这些事情,将来它生生世世都会报你的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