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梦瑜伽】藏传独一无二的训练法—通向证悟千真万确

慈诚罗珠堪布:

心的本性犹如虚空。说简单,当然不简单,如果简单的话,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证悟了呢?没有那么简单。如果说很难,也没有那么难,为什么没有那么难呢?因为没有那么复杂,它根本就不神秘。如果让我们去了解一个从来看不到、听不见的神秘东西,那我们没有办法相信,也没有办法找到真正的答案。


因为慈悲心不需要执著,没有执著也可以有慈悲心。但我们的烦恼、愤怒、欲望,必须要有执著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可能有这些的。所以,证悟是非常有意思的。证悟是往里看,不是往外看;证悟是简单化,不是复杂化。刚才也讲了,如果说证悟很复杂,也没有那么复杂,也是很容易的。

我们不需要去看其他东西,就只看自己的心,如果我们的福报足够大的话,真的可以看到心的本性像虚空一样。如果我们就是看不到,怎么办?那就需要训练。比如说我们做梦的时候,身体就躺在床上,但是我们不知道。如果我们稍微做一点训练的话,就一定会知道,梦中的身体实际上不是我,我的真正身体就躺在床上。

这个训练叫梦瑜伽。除了藏传佛教以外,其他的教派里都没有这样的方法,因为这个方法是属于无上密宗的。汉传佛教也有密宗,日本也有密宗,但是藏传佛教把这些叫作外密。除外密以外还有更深的密宗,叫作内密。大圆满、大手印、时轮金刚这些都是属于内密。

其实内密的很多续部,也就是密法书籍,在汉传佛教的大藏经里面也有。只是翻译的时候,都没有用密宗的名词,书籍后面加的名字都是“经”,什么什么经等等,没有命名为时轮金刚或者大圆满的什么什么续部。所以很多人以为汉传佛教里面没有这些密法,其实有很多,但不是全部。

虽然有很多,但至少现在是没有它的传承,所以有和没有实际上也差不多。因此梦瑜伽现在只有藏传佛教里面才有。通过梦瑜伽的训练,自己做梦的时候就知道:梦中打篮球的身体其实不是我真正的身体,我的身体还在床上躺着。我们就是需要一些训练,训练了以后就可以证悟,这是千真万确的。

佛教都是讲人的经验。大家要知道佛教从来不讲鬼神,从来也不相信鬼神的力量,也不崇拜任何鬼和神。如果讲,那也是讲保护佛教的护法,仅此而已。佛教的修行就是体悟,体悟就是活生生的一个人的经验。

如果说证悟很难,也不是很难,就是要去寻找自己的本质。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下功夫,稍微投入一点的话,不会很难的。证悟唯一的标准,就是这里讲的“犹如虚空”,我们把这四个字完全能够落实到自己心的本性上,那么这就是证悟了。

“取不得、舍不得”,因为心的本性本来就如虚空一样,取什么、舍什么呢?没有舍和取。“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山河大地、任何东西不会成为他的阻碍。也就是说,外界的万事万物,实际上就是心的投影,不会有什么阻碍。比如说彩虹不会有任何的阻碍,为什么呢?彩虹看起来很漂亮,但是彩虹实际上不在外面,就在我们的眼睛里面。

彩虹产生因素是空气、水分和光线,它没有颜色,正因为有了眼睛,所以出现了颜色。因此,彩虹是我们的眼睛创造的。它在外面的物质世界里面,不占任何空间。它也没有什么真实的实体,所以也不会有什么阻碍。比如说我们的手伸过去,能够碰到彩虹吗?它不可能阻碍我们的手。

同样,宇宙、山河大地,一切都是内心的投影。所以,我们彻底了解自己心的本性的时候,就不会受任何东西的阻碍。阻碍的意思就是说,不会对任何东西产生执著,所有东西看得非常清楚。

“出没往来,自在神通”神通就是指出没来往,全部都是自由自在的、畅通的。畅通就是没有任何阻碍,没有任何执著。“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五蕴是所有众生的生命结构。穿透五蕴,就是推翻或者看穿了五蕴的本质,当有了一个这么强大的智慧以后,就可以渡过生死河。

“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 意思就是说,法身它不会受到善恶因果的限制。下一句讲的“此心”,我们要看语境,现在没有讲“本心”,也没有讲“心性”,就一个“心”字,那这个地方就指心的本性,心的本性就是佛性。光明的心也叫作心。当然,有些时候这个“心”是指意识。

在听到大乘佛法中所讲的伟大思想与行为,譬如要毫无自私地奉献,凡是自己认为很珍贵的东西——身体、寿命、财产,都要不计回报地布施的时候,不但不困惑、不反感,而且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喜不自胜,就说明此人已经成熟了方便的佛种。


《赞法界颂》中云:

“譬如于黑月,

光明未能见,

有情烦恼缠,

真如未明显。”

汉文版的“黑月”一词,在藏文版中的意思为下旬的“十四”,也即每个月的二十九号。在农历或藏历每月二十九号的时候,只能见到一点点月光(三十号则完全看不见)。以此比喻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萨只能见到一点点佛的法身。汉文版里是说“光明未能见”,见不到月亮的光明。

因为凡夫有情被烦恼所缠,所以在资粮道时还看不到真如,在加行道的时候,也只能见到一点真如本心的形象,所以说“真如未明显”。

“明显”这个字用得很好,因为假如证悟明显了,就是菩萨一地,那是真正的证悟。这个偈颂的藏汉两个版本所用的比喻和遣词,都非常恰到好处。

佛的化身,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显现出来的一种形象。正如《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有色有声的都不是佛,佛就是我们心的本性,所以说佛在心中。

佛在心中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只要对佛法有信心,时常祈祷佛,这是最低层次的解释;另外一个是:佛祖永远没有离开过我们心的本性,心的本性就是佛。当看到心的本性的时候,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见到佛了,但这与真正的成佛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认为顿悟以后就不需要修行了,真正的成佛还早得很! 

总述菩萨初地到佛地的境界

“月初光虽有,渐渐而增长,初地证菩提,菩提未圆满。” 

在每个月初的初一到初三,虽然有了一些月光,但这种光还需要渐渐地增长。初地菩萨虽然证悟了菩提,证悟了佛的法身,但境界还是比较模糊,不是很圆满。尽管如此,度化众生、弘法利生等所有事情都可以从此时开始了。“渐渐而增长”,包含了从一地,经过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直到十地的境界。

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主要是自己去修行、去保护佛种,还不是真实度众生的时候,即使想做度众生的事情,也做不了多大的事,弘法利生的能力很有限。到了菩萨一地的时候,就真正能弘法利生,包括头、手在内的整个身体,都可以真正布施,在此之前,这些都只能作为我们的目标而已,真正行持很难。

“十五月圆满,处处光皎洁,解脱显法身,法身理无缺。”

十五的月亮丰盈圆满、明亮皎洁,以此比喻菩萨的十地以后的十一地,也即佛的果位。此时的证悟境界已经非常圆满,显现出完整无缺的法身本体,此时随增佛性也完全圆满了。

广说:

“染污意相应,缠缚俱生灭,解脱一切障,三世悟非有。” 

首先是资粮道和加行道:

汉文版中,资粮道和加行道讲得比较省略,只有“染污意相应,缠缚俱生灭”这两句,对应的是凡夫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境界。此阶段的修行人还是凡夫,有执著和染污烦恼的存在,不但有烦恼,而且这些烦恼还会对修行有影响、有缠缚,还没有达到烦恼缠缚不生不灭的境界。

在藏文版本里面是说:资粮道和加行道是指对三宝有非常稳定、坚定不移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发菩提心、行善断恶,就称为资粮道和加行道。

初地或第一地:

“解脱一切障,三世悟非有”,是指菩萨一地时的境界。此处的“解脱一切障”,并不是指像佛陀一样解脱了所有的障碍。

佛经或论典中的任何词句,都必须与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进行分析思维,还要与其他论典作比较,否则无法解释清楚。

从凡夫最粗大的障碍到最后最细微的障碍,一共可以分成十个部分,在一地时,可以断除其中最大的障碍,或者说可以断除十分之一的烦恼,其他的烦恼暂时还没有能力断除,所以说在一地菩萨时已经断除了需要在此时断除的一切烦恼。“三世悟非有”,一地菩萨证悟了,十方三世都不存在,都是空性。

“初大僧只满,三檀普遍修,断除分别障,欢喜智难俦。”

“初大僧”是指刚刚开始的真正大乘比丘,也即证悟了初地的菩萨。“只满”意即刚刚圆满,在此之前还不是三宝当中的僧宝,从此之后才是真正的僧宝。

三宝里面的僧宝和僧众是有差别的,只有证悟了初地,才是真正的圣者,才称得上是僧宝。

“三檀普遍修,断除分别障”,一地菩萨主要修持十度当中的布施,并断除了一地时需要断除的那部分烦恼障碍,遍计的烦恼和我执全部断除,在此基础上,还断除了一部分俱生烦恼。

“欢喜智难俦”因为知道自己已经证悟空性,而且这种证悟是不会退转的,从此以后可以真正地弘法利生,因此欢喜心无法比拟,故称为欢喜地。


梦系列 慈诚罗珠堪布

催眠 | 如何利用梦来修行?

梦瑜伽|一个通向证悟的训练法

依靠催眠、梦之要诀,能回溯前世

刚去世的人会回来吗?梦到去世多年的亲人,是他需要我帮助吗?如何面对死亡?


梦里买花,也要付钱吗?

【有声的世界】虚拟游戏与现实世界,都只是一场梦

为什么梦中和现实的我有那么大差别?

三界六道宇宙万物都是自心的显现,与梦无二!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8集 | 梦游冥界 (上)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9集 | 大成就者梦游中阴界 (中)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10集 | 梦游冥界(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