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经病变——《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解读(17)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因不同病理生理机制所致、具有多样化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最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类型为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图1 a)和自主神经病变(图1 d)。
图1:糖尿病患者可出现几种不同的神经病变模式
图1 a 为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1b 神经根病变。1c 单神经病变。1d 自主神经病变。(图片来源:Eva L. Feldman. Diabetic neuropathy.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2019)
图2: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分类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本章共有3条要点,筛查1条,临床评估1条,预防1条,治疗1条。下面,我们从2个病例来体会这3个要点。
病例1
思考1:描述痛性神经病变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糖尿病病程长和血糖控制差,是神经病变主要的危险因素。确切的病理机制不清楚,很可能是多因素的,与代谢因素和血管因素有关。高血糖激活多元醇途径和蛋白激酶C活化,导致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纤维变性。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提示神经周围微环境障碍。
思考2:如何缓解患者的症状?
目前批准的缓解疼痛的药物包括:(1)抗惊厥药:包括普瑞巴林、加巴喷丁、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等。(2)抗抑郁药物:包括度洛西汀、文拉法辛、阿米替林、丙米嗪和西肽普兰等。(3) 其他:阿片类药物(曲马多和羟考酮)和辣椒素等。其中,普瑞巴林和度洛西汀推荐级别相同,是推荐的首选用药。
病例2
52岁男性,长期1型糖尿病病史,起立时有头晕。最近体重下降,并且抱怨有恶心、便秘、勃起功能障碍,直立后血压下降30 mmH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9.1%。目前使用预混胰岛素 36U 每天两次注射。
思考1:患者症状的鉴别诊断?
患者的症状符合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标准,并且有长期的糖尿病病史,高度提示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但是我们还是要排除一些其他原因,比如药物(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及部分抗抑郁药)。原发性神经退行性病变(如多系统萎缩)导致的直立性低血压少见,但也更为严重。帕金森病也可以导致自主神经病变,也是直立性低血压的一个原因。此外,如果病程快速进展,需要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副瘤综合征(小细胞肺癌、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疾病、轻链疾病和淀粉样蛋白沉积)。
思考2:如何进一步诊治?
诊治流程如下:
思考3:有哪些治疗选择?
首先该患者的血糖控制不理想,可调整胰岛素的用量,用尽可能少的胰岛素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症状严重的患者需要抗低血压药物治疗。
(1)米多君:为α1 肾上腺受体激动剂,通过产生血管收缩作用从而增加血管阻力和血压,不通过血脑屏障。主要副作用为卧位高血压、皮疹、瘙痒和尿潴留,慢性心衰和肾衰患者慎用。剂量为2.5-10 mg tid。半衰期为3小时。服药1个小时可升高血压10-15 mmHg。
(2)氟氢可的松:合成的盐皮质激素,作用机制通过增加肾小管 Na+ 和水的吸收,从而增加血管内血容量。可以和血管收缩剂联用。主要副作用为卧位高血压、低钾血症和水肿,慢性心衰和肾衰患者慎用。 通常剂量为0.1-0.3mg每天。
(3)屈西多巴:去甲肾上腺素前体,能增加站立位血压约10 mmHg。能通过血脑屏障,主要副作用为头痛、头晕、恶心、疲劳和卧位高血压。 一般每天三次,每次100 mg(醒来时、一天中间、晚上睡前至少 3 小时。例如, 7 点、13 点、19 点)。
(4)溴吡斯的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作用于外周胆碱能性突触,能够小幅增加站立位血压同时不加重卧位高血压,主要副作用为腹部痉挛、腹泻、汗液增加和尿失禁。每次 30-60 mg,每天2-3次。
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 苏磊
责编/Jane
病例来源:
Lee Kennedy. Iskandar Idris, Anastasios Gazis.Problem solving in Diabetes. Clinical Publishing.2006
参考文献
1. 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专家共识(2021 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6): 540-557.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神经并发症学组.
2. The recommendations of a consensus panel for the screen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eurogenic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and associated supine hypertension. J Neurol. 2017 Aug;264(8):1567-1582.
LANCET:将大幅减重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首要目标
味精与肥胖:核苷酸代谢介导鲜味诱导的摄食增加和代谢紊乱
Nature:警惕!高脂饮食让人变胖又变秃
点个分享,把好知识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