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正经科普之:单臂提篮又打伞,还要头对头,Me too Me better

木易 基因江湖 2023-04-28


本文可能是一篇科普文,也是笔者学习笔记分享,自觉浅显易懂,非临床试验专职人员均为受众;专职人员请绕道,慎重拍砖,以免打击笔者积极性,搁笔歇业。



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新鲜的概念,比如在肿瘤早筛领域燃石、世和、和瑞等多家头部公司耗巨资开展数万人前瞻性、队列研究;比如伴随诊断领域中常设计篮式试验、伞式试验;肿瘤新药研发中开展单臂试验、头对头试验;开展真实世界研究等。


尽管可能我们并非临床研究部门,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仍然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行业发生的事情。(再不济,至少可以听懂周边部门汇报时在说什么黑话;也可以在新人面前不经意间甩两个词,然后以老炮自居)。须知,不管概念如何新颖、试验设计如何复杂,其中的基本要素和设计逻辑是相通的。这也是本篇的要点。


先尝试回答一个问题:如何证明一个药是否有效?(类似:如何证明一个医疗器械产品、IVD产品是否有效?)


你感冒了,吃了感冒灵,感冒好了。你竖起大拇指,赞叹道:“这药真管用!

这是一个最简单、朴素的推导。


但有朋友会提出质疑,“上次我感冒了,吃了感冒灵没用,最后还是到医院打针才好。你好了,主要是因为你年轻,抵抗力好。”

这里会带来两个疑问:
1.同样的“感冒”,同样的药,为什么你吃了有用,他吃了没用?
2.你的感冒到底是因为吃药好的,还是自愈的?


回答这两个问题,可以采取几个方法来求证:
1.自我求证:
(1)想想之前,是不是每次感冒,一吃这个药就立即好转?,如果之前每次感冒吃了这个药都会立即好转,我应该增强判断的信心,这个药有效。
(2)再感冒时,吃这个药是不是立即就好转;或者不吃这个药,病程是否会延长。


2.向他人求证:
问问周边朋友,同样感冒吃这个药,如果10个人中有8个人都会好转,“有效”的证据就会加强;反之则不成立。


这就是我们判断一个药是否有效的生活经验,无需掌握晦涩的概念、深奥的理论。但几乎所有的临床试验方案最重要的部分都蕴含其中。


在这个案例中,首先想想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判断一个药的疗效?

可能还有其他什么目的呢?如果是为了确定药的最佳剂量?方案设计可能就变成这样:


可见,目的不同,采取的方案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除药物临床试验外,还有医疗器械、IVD的临床试验,不同试验有不同的目的,总体而言,试验的目的是找到更安全有效地(1)预防、(2)诊断、(3)治疗疾病的方法。预防、诊断、治疗代表了3个不同领域,而安全性、有效性是两个最重要的评价维度,均有详细的评价指标。安全性是前提,有效性是基础。


明白了这个大的目的和框架,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如何进行方案设计,让数据更能客观反映出真实情况,尽量排除个体差异、减少主观判断

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像在大学或研究生阶段做实验一样:
  • 为了实现不同目的,可以设置不同的对照组
  • 为了排除个体差异,可以增大样本量,并进行随机处理
  • 为了减少主观判断,可以采用盲法、随机处理;
  • 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所以,临床试验科学实验的逻辑是相通的。

回归到最初的例子,为了证明感冒药有效,除了生活的经验判断外,还可以施展一下20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设计下面的实验:

选取10000名症状相同、背景类似的(年龄接近、无基础疾病等)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药,B组不给药,一段时间后,统计AB两组的疾病治愈情况,分析2组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


这是一个典型的随机平行对照试验方案。

为了进一步控制偏倚,或出于其他目的,方案还可以做以下变化:

1.对照组的变化:
(1)为了克服参与人员心理因素形成的差异,对照组给与安慰剂
(安慰剂是一种虚拟药物,其剂型、大小、颜色、重量、气味、口味等都与试验药物尽可能保持一致,但不含试验药物的有效成分。)
(2)为了对比和已上市同类药品的效用,对照组可选用已上市同类药品,这就是所谓的头对头,脚对脚,正面竞争看疗效之头对头试验
(3)为了回答给药方案中剂量是否合适,可采用多剂量对照


2.盲法的选择:
盲法指受试者、研究者或其他人员不知道自己的分组及接受何种措施,其最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参与人员评价结果的主观因素的偏倚,及安慰剂效应。
(1)非盲(开放):不设盲,各方都知道自己的组别及干预措施;
(2)单盲:对受试者设盲,受试者不知道自己的组别及干预措施,而研究者清楚;
(3)双盲:受试者和研究者均不清楚;
(4)三盲:受试者、研究者及其他相关人员均不清楚;

(5)揭盲:在试验结束后揭秘答案;


对照、随机、盲法等,这是临床试验设计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概念。对应的是可以设计不同的对照类型不同的设盲措施不同的随机化实施方法,然后嵌套到各种不同的试验方案中。

理想情况,任何试验都可以按这种方式进行大人群、盲法、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试验结果可信度也较高。但现实操作有现实的难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做出一定妥协与让步。

主要的考虑有以下几点:
  • 人不是小白鼠,要考虑受试者获益与风险,特别是对于中晚期肿瘤患者、罕见病患者、危重病患者,需要考虑试验处理是否会延误病情、延误治疗;
  • 受试者是否足够数量、容易招募,比如一些罕见病患者;
  • 经济性:项目整体投入可控,或一个项目设置多个目的;
  • 项目周期控制;
  • 其他笔者还未想到的。

基于以上方面的考虑,现实中不一定能招募较多数量的受试人群(罕见遗传病、罕见肿瘤人群等),不一定能设置平行对照(如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不一定能设盲(比如涉及放射性治疗、手术治疗等,无法使研究者或受试者处于盲态)。这种情况下,就摆烂不干了吗?现实的困难当然难不倒聪明的人类,于是衍生出了各种类型临床试验方案设计,需要在理想与现实、科学性与可实操性中做出平衡

这些临床研究/试验方案包括但不局限以下类型(分类不一定合理,甚至可以相互嵌套出现,所以主要关注各种类型的主要特征、优点及局限性、适用疾病种类等):


再具体到某一个具体的临床试验,还需要细化:
  • 入组人群标准及排除标准;
  • 样本量估算;
  • 各种评价指标及定义、具体观察方法、试验终点的选择;
  • 其他事项处置预案等;

在具体的实践中,CDME出台了很多详细的指导原则,推荐阅读,附件中含部分下载。笔者也在同步学习中,欢迎交流,小心碰头。



更多分享:

华大的平台与生态梦想

NGS乱象?理想答案回答不了现实问题

创新体外诊断试剂研发的体会与思考

LDT是解药还是毒药?LDT与IVD之通俗演绎

基因检测的12种营销模式

决战紫禁之巅:谁是国产单细胞测序王者?


加笔者微信,交个朋友

关注公众号

输入“临床试验”

下载以下资料文档

嗯?下载了,还不点个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