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出行业看行业:基因测序,路在何方?

九哥的小九九 基因江湖 2023-04-28

· 这是第64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6k+ ·
· 九哥 | 文  关注基因江湖  ·



“1


在国内,好像很容易就把一门生意做到尽头。
一个全新的领域、全新的概念,看到了一点点转化应用的苗头,无数人、无数资本就蜂拥而至,迅速鼓吹起一个个庞然大物。然后烧钱,做大用户群体,做大营收,再融资补血。很快,一个原本充满无数想象空间的蓝海领域,被迅速做滥,进入红海厮杀阶段,开始恶性竞争、价格大战。
这些年冒出过许多风口:
2010年前后,团购模式由国外传入到中国,当时不下5000家的团购公司涌进来做团购网站;2011年,团购网站掀起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疯狂的“千团大战”,惨烈程度之高,倒闭的网站之多,创下了历史之最。当花光了融资来的钱,最终的结局只有两种,一是卖身,二是破产解散。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几个团购网站团宝网、拉手网、58团购、嘀嗒团现在已销声匿迹,糯米、美团、大众点评背靠BAT,美团合并大众点评,成为最后的王者。
2012年,虎牙直播诞生。2014年,斗鱼直播诞生。2015年,娱乐圈纪检委王思聪的熊猫直播诞生,还有战旗直播、全民直播、映客直播、花椒直播等数百家泛娱乐移动直播公司相继成立。为了积累第一波客户,抢一个好一点身位,各家公司一面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另一面是穷凶极恶地刷榜充水。2016年,“千播大战”让直播飞到了风口顶端。但风口陡转急下,2017开始,大浪淘沙,短视频成为新宠,直播行业式微。2020年,两大头部直播公司虎牙与斗鱼联合宣布合并,随后又被监管部门以反垄断叫停,至今还在亏损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2014年,戴威与4名同学在北大校园创办了ofo。2015年,摩拜单车成立。2016年,资本开始疯狂涌入,市场上开始涌现了数百家共享单车品牌。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单车品牌开始跑马圈地,拉开了共享单车大战。据统计,截至2017年5月底,排名前五的几种“颜色”总投放量已超过1000万辆,全年投放或达3000万辆,保守估算“资产性投入”将超过100亿。摩拜、ofo两家三年融资超过310亿人民币;平均融资间隔也极短,分别低至3个月和4.2个月。是“共享”还是“租赁”?没有自主造血能力的企业,在此次报废潮中只能成为废铜烂铁。随着摩拜卖身美团、阿里加码ofo及投资哈罗、滴滴接管小蓝,共享单车领域的头部公司基本宣布全部缴械成为巨头生态中的一枚棋子。共享单车故事独立讲下去的时代,基本结束。顺便问一句,你的押金退了吗?
今年7月28日,有消息称,因为计划中的融资未能到位,每日优鲜宣布原地解散,并开始以各种方式裁员。从2014年至2021年登陆纳斯达克,每日优鲜共发生融资事件11次,在生鲜电商中次数最多;共计融资142.71亿,数额最大。生鲜电商这个赛道,2010-2021年4月的10来年时间,融资总额为463.4亿,每日优鲜一家占比超30%。如此快速的融资态势,依然跟不上其烧钱速度。同样承压的,还有叮咚买菜、盒马鲜生。
类似的风口,还有VR、区块链、新零售、知识付费、在线教育、新能源汽车、元宇宙、预制菜......
每一次风口来临,都会成为现象级的创业机会、造梦神话;
每一次风口褪去,都只剩下一地鸡毛。
绚丽的创始团队背景、明星投资机构、腾讯\阿里等巨头加持,世界上最聪明、最富有、最手眼通天的一群人,但这些风口赛道大多还是逃不过覆灭的命运。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是商业逻辑原本就不通吗?不尽然。小而美的模式能走通、能盈利,为什么推而广之就不行了呢?
又或许我们应该对资本保持警惕资本是产业初期发展的助力,但资本的过度介入,也会让行业一下子进入无序发展,同质化竞争,让一个新兴的行业快速衰落。
历史总会重演。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2



不知什么时候,这股创业之风也刮到了生物医疗行业。
大概是互联网、消费领域确实卷不动了,字节跳动张一鸣、拼多多黄铮等一众大佬,都开始迈入生物医疗产业。这倒验证了“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及“永不衰落的朝阳行业”的说法。
大批海外科学家开始回流,国内本土学者、研究人员、医生不甘人后,也纷纷投入到各种创业项目中,完成创始人、企业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生物医疗产业细分领域众多(参看 📎生物医疗产业图谱),专业性极强,产业特征和产品属性各异,也造成企业极度分散,普遍规模不大。看起来遍地黄金,但掘到重金的机会也不多见。
对生物医疗产业普遍的认知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在中国,这一产业又受政策调控极强。互联网的打法,在生物医疗领域,显得力不从心。
以基因测序为主要载体的精准医疗领域,在2016年前后,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共有43家精准医疗企业获得融资,融资总额约为52.59亿元。当年成立的基因测序企业高达近百家。风口一过,后续的融资过程明显吃紧,一方面业绩增长和利润低于预期;另一方面公司估值普遍太高,接盘困难。
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受政策影响大,几项特征,唯独未见“高回报”。
但总体来看,还没到一地鸡毛的地步。
创业者的努力,资本投入的钱,确确实实在让临床诊疗变得更好,或多或少:更便捷的医疗服务流程、更精准的诊断服务、性价比更高的药等等。有乱象,但并非主流。
体制的枷锁,医疗非盈利与公益的属性,囚住了一部分人性之恶,与资本贪婪。
尊重行业规律,创业者、资本、普通的我们,可能都需要再多些耐心。


“3


临床基因测序,只是整个体外诊断领域极窄的一环。
跳出基因测序,回望同为分子诊断的PCR领域,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提示与启发。
我国的分子诊断领域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采用硝酸纤维素膜上斑点杂交方法,在临床上应用于乙型肝炎等传染病检测;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PCR技术,特别是荧光PCR的应用为基础的分子诊断;
第三阶段是以生物芯片技术为代表的多指标、高通量检测技术;
第四阶段是以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为代表的无创DNA产前诊断、遗传病、肿瘤、病原微生物等相关应用。
目前我国临床分子诊断的主流技术是荧光PCR技术,也即大家目前熟悉的新冠核酸检测中使用的技术。
1983年,美国Cetus公司的Mullis发明了PCR技术,其利用DNA高温变性和低温复性的基本原理,通过变性、复性和延伸3个温度变化,成功实现了DNA在体外的复制。随后又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温泉中分离到的嗜热菌中得到了耐热的DNA聚合酶(即Taq DNA聚合酶),解决了原DNA聚合酶不耐热的问题。
1989年,《Science》杂志列PCR 为十余项重大科学发明之首,也预示着分子时代的来临,PCR成为临床分子诊断和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革命性技术。
90年代初期,国内一批研究人员迅即将这一技术用于乙型肝炎(HBV)的临床检测,出现一大批生产PCR试剂的公司,采用的基本技术是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
90年代中期,国内又有一些厂家,生产了PCR-板上杂交即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
但此时,PCR作为一种新兴的检出技术,没有标准、没有行业指南、缺乏监管。部分医部机构受利益的驱动,在缺乏技术、设备以及规范化管理的情况下,PCR技术临床应用泛滥,出现大量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甚至出现虚假检测报告,造成检验结果和临床意义应用十分混乱,严重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特别在性病基因检测方面,甚至还带来一系列道德伦理、家庭纠纷以及社会和法律问题。
PCR技术临床应用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引起原卫生部管理层高度重视,原卫生部医政司于1998年4月29日下发了卫医发[1998]9号文件,宣布PCR技术暂停应用于临床诊断。
经过4年的反复论证,2002年1月14日,原卫生部发布“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同年2月20日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发布“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工作规范”。两个文件宣布了PCR技术临床应用解冻,明确规定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开展PCR技术必需具备场地、人员、试剂、SOP等基本条件。
随着政策的放开,分子诊断技术回到了理性发展的轨道,一大批分子诊断企业相继成立,分子诊断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技术也快速进步,经过数年的发展,人们已在常规PCR 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多重PCR 、巢式PCR、反转录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和数字PCR等多种技术。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感染性疾病及耐药的快速、灵敏诊断;生殖健康的遗传病检测;肿瘤的早期诊断、分子分型及靶向治疗;药物基因组学等。
从1990年左右PCR技术开始临床应用,1998年PCR禁令,2002年禁令解除,到如今,PCR技术仍是国内最主流的分子检测平台。据统计,截止2020年年底,共有1320项分子诊断产品被NMPA批准,其中70%是基于PCR技术的分子诊断产品。
32年间,尽管各种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基因芯片、基因测序无一不曾宣传要取代现有检测技术,但目前来看,PCR技术仍正值壮年,并成就了达安基因、之江生物、艾德生物、凯普生物、博晖创新等一批上市企业。

跨出分子诊断行业,再看医药行业。
据测算,一种新药从最初发现先导化合物到最终上市,需要经历漫长过程,国际上一种新药的成本已经超过10亿美元,研发周期超过10年。但即使投入成本如此巨大,仍存在研发失败的可能,近乎一场豪赌。新药研发资金需求高、投入时间长,这也意味着新药研发期间需要资本的不断支持。
但医药投资回报率之高、周期之长也是有目共睹。据统计,根据各家制药公司2021年财报披露的药品销售数据,2021年全球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药物共有170个。TOP100上榜门槛是17.53亿美元,合计销售收入4520亿美元。
再反观基因测序行业,大多公司组建1年内便开始推出商业化的产品,产生营收;3-5年拿下NMPA产品批件,5-8年启动上市。速度之快,应该会让医药创业者们羡慕不已。
1年走完3年应该走的路;3年应该走完10年应该走的路,听起来好像进步飞快,进展神速,但也有可能是像其他行业一样,被强行催熟,落得个外强中干,虚弱不堪。
事物发展少有一蹴而就,多的是螺旋上升,波浪前行。
只要认定医疗产业长期趋势依然没变,价值逻辑也没发生根本变化,就坚定的走下去。同时,对风险有充分预估,对周期有充分预估。
日积跬步,日拱一卒。


“4



你为什么选择在医疗行业创业?
每一位创业者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初心。
华大汪建说,“美国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时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和启发,这可能是解决生老病死的一个核心基础问题。经过几年的观察、讨论,到了1993年、1994年,我们觉得应该把这一套东西搬回国...... 我心中想的是为什么奋斗呢?肯定是无聋、无哑、无残、无盲、无傻,无病、健康、美丽、长寿。”
贝瑞基因周代星说,“2007年,妻子怀孕。但因为高龄孕妇的原因,心里还是没底,当时的产检并没有给出一个圆满的回答。后来翻开资料,找到卢煜明,才有了后来的NIPT技术。我们实打实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帮助孕妇、医院以安全、低成本的方式解决产前筛查问题;我们所有人都坚信这是一个有无穷价值潜力的项目。”
诺禾致源李瑞强说,“做企业总要有自己的理想。我们一直围绕基因在做,从严谨专业的科研服务环节慢慢进入临床领域,所以我们定位是提供领先的基因组学产品和服务。既然进入这个领域,那肯定会投入足够的资源、足够的努力,在每个细分方向,只有做成数一数二,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生态位置。”
燃石医学汉雨生说,“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开始。基因检测在肿瘤领域的应用只有十年历史,目前仍处在行业发展最初期。人才的涌入,技术的创新,资本的追捧,都在让这个行业加速成熟的同时,不计其数的真假机会也摆在了面前。乱花渐欲迷人眼,真正的考验永远是下一步的选择。坚守三个原则,一是分清趋势和时尚;二是对人才永不满足的贪婪;三是坚持不懈的价值创造。”
泛生子阎海说,“作为一名医生出身的科学工作者,我当初治病救人的理想从未改变过。因此当有机会作为世界上第一批进行癌症基因组研究的科学家时,我立刻决定进入这个领域。这不仅是因为癌症的基因组研究代表着科学界对癌症最为领先的理解,也是因为癌症的基因组学研究为新型靶向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指出方向,这样的研发方向能够为世界上更多的癌症患者带来更为优越的治疗方案,也因此可以为更多患者减轻病痛、带来福音。简单的说,我希望用我所学,为更多人提供更为优质的个体化医疗服务。”
世和基因邵阳说,“从2008年到2015年,我国癌症发病人数从292万增长到430万左右,短短7年时间,增幅高达50%。如此发展下去,癌症对国人健康的危害将达到难以控制的严峻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只做唯利是图的短视之举,更要从长远来看,为促进国内肿瘤领域临床研究快速发展、成果快速转化而努力,这是我们的责任。”
未来组汪德鹏说,2014年12月25日凌晨3:11分,我正式给一个胎儿多囊肾互助群发布了我们的公益计划,免费检测20人,10个家庭。我特意做了一个ppt,将整个方案发给了群里的网友。第二天,群里沸腾了,大家都把这个机会当成了圣诞老人给的一个礼物,非常的开心。我们也受到了鼓舞,觉得这个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但是以前却被忽略了的领域。我一贯认为,最好的公益就是能够以商业化方式推动进行的让更多的人共同参与的公益。我们的目的就是想让遗传病的病人和家庭,重新燃起希望,“让生命充满希望”。我们的定位非常清晰:我们不是“又一家”测序诊断公司,而是一家充满人文关怀的技术型公司。
优迅医学王建伟说,2011、2012的时候,投资人投基因产业这个赛道,就像创业需要决绝的勇气一样,真到拿真金白银,才是考验早期投资人眼光和魄力的时候。当时困难很多,但当时最大的挑战还是社会、市场对基因技术、产品和公司的接受度、信任度。创业永远在路上,无论酸甜还是苦辣,大时代,尝试、行动,一定会让人生旅途更加丰富多彩。
亿康基因陆思嘉说,“最初的想法就是希望自己的成果能为人类健康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而非仅仅停留于纸面的科学论文。MALBAC®的相关文章发表后,实验室收到一名患者家属来信,询问其科研成果能否让其罹患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遗传病的家人得到健康的下一代。没想到这么快就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我们早就预测这种技术可应用的空间很大,但具体用在哪些方面,我们并未多想。当时只是想追求科学上的极致。谁也没有料到,MALBAC®技术这么快就能够造福患者”。
迈基诺伍建说,“毕业后,我被霍普金斯大学癌症研究中心聘请为助理教授,但是NGS+基因捕获技术在临床疾病诊疗应用的梦想在我内心一直燃烧。迈基诺三个字代表着:迈向基因的承诺。我希望迈基诺能够临床上基因检测的领头羊,得到临床各领域专家的肯定,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健康。”
......
这是创业者们的初心故事。
那么,你呢?
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历史洪流裹挟而行,并没有太多选择的权利和勇气。
但有没有哪一刻,就突然触动了你,让你觉得自己的工作是那么的有意义?
如来自客户的真心认可,来自受检者的真诚感谢,看到一个孩子免于误诊,看到一位老人得到更好的治疗。
如果有,这便是心灵疗愈的时刻。
认同我们所处事业的价值,认同我们自身的价值
如果你问我,十年后、二十年后,还有华大,还有燃石吗?
我不知道,大概率有吧。
还有基因行业吗?
一定有的。
希望那时的我们,
仍然脚下有路,心中有梦,眼里有光!
(完)



更多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