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江:新时代人民法庭庭长的角色定位
【编者按】2021年10月,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树江出席全省人民法庭庭长培训班开班仪式,并作了“新时代人民法庭庭长的角色定位”专题讲话。王树江指出,加强人民法庭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作,对推动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人民法庭建设需要坚持“三个便于”“三个服务”“三个优化”;法庭强不强,工作好不好,关键在庭长;人民法庭庭长要围绕履行好“人民法官”“乡村干部”“一线班组长”三个角色,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擦亮司法为民底色,夯实人民法庭根基,奋力推动新时代全省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再上新台阶。现将讲话全文进行刊载,以供学习交流。
新时代人民法庭庭长的角色定位
人民法庭扎根基层、面向群众、服务群众,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维护基层安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根基所在。加强人民法庭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作,对推动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人民法庭建设,需要坚持“三个便于”(便于当事人诉讼、便于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高效行使审判权、便于人民群众及时感受到公平正义)、“三个服务”(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三个优化”(优化法庭布局、优化队伍结构、优化专业化建设)。法庭强不强,关键在庭长。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人民法庭庭长?应履行好“三个角色”——人民法官、乡村干部、一线班组长职责。
第一个角色:业务精湛、司法为民,当好“小镇大法官”
庭长的第一重身份是人民法官,而人民法庭的法官又有其独特定位,可以说是“小镇大法官”。小,是说人民法庭机构层级低、服务范围小、涉案标的额小;大,是其作为基层司法者发挥的作用大、对群众利益影响大。人民法庭是党执政的“神经末梢”之一,近三年全省人民法庭结案数占基层法院民商事结案数的38.54%,从这种意义上讲,人民法庭案件质效水平、服务群众能力关系着全省法院工作水平,关系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感受。人民法庭庭长作为“小镇大法官”,作为人民法庭办案主力,应当在“三高六质”基础上,进一步培育“五个认知”,提升独特的基层司法智慧和能力。
一要培育对纠纷类型的“认知”,提升精准解纷能力。四川省是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在“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的形势下,各地司法需求呈现多元化,法官在执法办案、法治宣传等工作的侧重点上必然存在差异。作为庭长的法官,要厘清功能定位。省法院结合实际,将现有人民法庭划分为乡村、城区、中心三类,依据不同功能擘画三种发展路径:一为强化乡村法庭传统职能,拓展服务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综合功能;二为突出城区法庭专业化特质,集中专业优势、专业力量加强类案审理;三为鼓励打造与地方产业、人口、功能相匹配的中心法庭。法庭庭长必须对自己负责的法庭偏属哪种类型、功能如何定位、作用如何发挥等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有意识地往这个方向发展。要摸清纠纷类型。近年来全省法院受理案件数始终保持高位运行,且矛盾纠纷呈现复杂化趋势。对于人民法庭来说,除传统婚姻家庭、继承、邻里纠纷外,不动产纠纷、民间借贷等纠纷频发。庭长必须主动对本法庭管辖区域的案件纠纷类型进行常态化梳理、归纳,做到“了然于胸”。要强化审判指引。庭长要在依法审理涉农、婚姻家庭、各类环境资源等案件的基础上,根据本辖区纠纷类型特点,探索建立案件审理指引,统一法庭裁判尺度,做到“从容应对”。
二要拓展对规则习惯的“认知”,提升适用法律能力。法理学家博登海默说,“如果一个人只是个法律工匠、只知道审判程序之规程和精通实在法的专门规则,那么他的确不能成为第一流的法律工作者。”法官,尤其是乡镇法官,不仅要具备充足的专业法律知识,还需涉猎社会百科知识、了解风土人情。尤其是我省88.9%的人民法庭是乡村法庭、城乡结合部法庭,说明乡村、乡土社会仍是法庭工作的重要立足点。要调和适法冲突。地方性知识对解决乡村问题、构建和谐乡村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要主动丰富多元知识结构,深入学习生产生活知识、传统民俗知识、当地历史文化知识、地理与人文景观知识等,在案件处理、适用法律时吸纳地方性知识、习惯等,将社情民意合理引入裁判,回应民意关切,促进司法理性和乡土特点的统一。要引领文明乡风。法官既要尊重并吸纳本土文化资源作为法律的补充规则,又要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的规则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抵制高价彩礼、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妥善处理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群众的法律知识水平,引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要强化纠纷解决方式的“认知”,提升多元解纷能力。传统观念中,“无讼”是公众对司法的普遍心态。正是这种深厚的“无讼”土壤让调解作为“东方经验”“东方之花”在我国经久不衰,愈加娇艳。随着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试点全面铺开,基层法院及人民法庭审判任务将更加繁重,多元解纷工作重要性将更加凸显。作为人民法庭法官,要深植多元解纷理念,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要求,积极运用多元解纷方式,实质化解矛盾纠纷。要培育多元解纷力量,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加强对特邀调解员、人民调解员等在诉前、诉中开展调解工作的指导,使其成为既讲人情又讲法理、兼具官方和民间身份的调解能手,引导充实社会力量参与纠纷化解。要构建预防化解纠纷格局,推动人民调解员进人民法庭、法官进基层全覆盖,充分用好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等工作平台,完善线上线下基层多元解纷网络。加强司法确认工作,提升多元解纷实效。
四要锻造纠纷解决过程的“认知”,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我经常说,“法官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对法官而言的一次普通庭审,可能就是当事人一生唯一一次走进法院的体验。要释放善意。“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基层办案法官要有“微笑也是生产力”的思维,对当事人多一分尊重,多用一些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接地气的话,少用一些生硬的法言法语,耐心细致化解群众的埋怨和负面情绪。要秉持宽容。法官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纠纷裁判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给当事人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基层当事人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法官更要努力增强同理心、包容心,以平等宽容的心态体察当事人、倾听当事人,形成中正宽和的司法作风和司法形象,在实体公正、程序公正之外做到形象公正。
五要重塑纠纷解决结果的“认知”,提升“案结事了人和”能力。电视剧《小镇大法官》中有一个剧情,一个高材生新生代法官和一个扎根基层老法官在办理一起离婚案件时,年轻法官认为既然二人已达成共识,法官应尊重他们的决定判决离婚,老法官则在充分了解后嗅出两人感情还有挽回余地,穿针引线最终撮合二人重归于好。举这个例子,不是要评述谁对谁错,而是要说明,法官办案不能机械适用法律条文,不能就案办案。要深化结果厚度做好社会修复。中国社会一定程度依然是一个“熟人社会”,一个纠纷解决不好,往往意味着一段关系破灭。现在强调的是“案结事了”,而更高标准应当是“案结事了人和”,在社会修复上下功夫,努力做到三个效果的统一。要延伸结果长度做好判后答疑。案件办结,要积极进行释法明理,要善于借助基层熟人社会力量,争取当事人所在单位、基层组织相关人员或者律师等第三方力量参与判后答疑,增加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接受度,提高裁判自动履行率,减少衍生案件。要提升结果温度做好司法救助。有些法院、法庭司法救助资金使用很少,影响了对困难当事人的及时救助。要依法依规,切实管好用好司法救助金,传递司法温暖。
第二个角色: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当好“乡村好干部”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国家战略部署,给人民法庭赋予了重大使命任务。扎根乡村、街道的人民法庭庭长是重要的基层干部,要在服务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人民安居乐业中,做一名合格的法院好干警、人民好公仆、乡村好干部。
一要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服务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央继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既需要人民法庭发挥立足乡村的优势,也需要各位庭长更新服务理念、履职尽责展现司法新担当。要紧盯乡镇改革强服务。近年来,省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推进四川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人民法庭要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入贯彻推动我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工作部署,依法审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涉土地经营权抵押权等纠纷案件,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保障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要紧盯产业发展强保障。我省蜀绣、竹编等非物质工艺享誉全国,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等川酒和峨眉山竹叶青、蒙顶山雪芽等川茶蜚声中外,涉农领域创新研发不断,乡镇产业集群发展。人民法庭要深入开展涉企司法调研,常态化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强化司法保护,妥善审理相关案件,助力涉农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要紧盯农村环境强保护。美丽四川建设,既需要城市干净整洁,也需要乡村环境美好。人民法庭要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和倒逼作用,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体目标,针对农村地区水体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依法公正审理各类矛盾纠纷案件,运用司法手段推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强化乡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持续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整体保护和系统治理。
二要当好基层社会治理推进的参与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新要求,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意见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都充分彰显出党和国家对基层治理的高度重视。服务基层社会治理,需要人民法庭充分发挥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的独特优势,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要强协同推进。诉源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人民法庭庭长要主动向本级法院和乡镇党委政府汇报工作,寻求工作指导和协调支持,既要切实履行诉源治理工作“法院主推”职责,也要切实推动“党政主导”作用有效发挥,引导各单位和社会组织积极、主动为化解矛盾纠纷出谋划策,共同推动诉源治理。要强联动合作。基层社会治理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制度体系。从这个层面说,必须多部门共同发力、协同推进,方能形成工作合力。人民法庭要加强与乡镇党委沟通,加强与基层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民政等部门协同联动,充分利用综治中心阵地建设规范化、治安建设防控信息化、基层管理网格化、应急处置实战化优势,对适宜调解的纠纷,引导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解决,对于不属于法院处理范围或仅靠法院一家难以完成的案件,要积极协调辖区组织一起化解纠纷,做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化解、第一时间稳控。
三要当好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者。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是法院工作的“风向标”,更是法院工作的“动力源”。服务回应基层群众司法需求,既需要人民法庭贴近群众优势,也需要各位人民法庭庭长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要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近年来,四川高院大力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目的就是要发挥信息科技高效便捷作用,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当前,全省网上诉讼服务中心、四川微法院等已经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要主动推进“厅网线巡”立体化诉讼渠道向人民法庭延伸,逐步实现立案、保全、委托鉴定等“一站式全办”,切实为基层群众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诉讼服务。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要依法惩处涉农业投资和农业补贴犯罪行为,保障惠农富农政策落地落实。要依法妥善处理涉村民自治纠纷案件,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民自愿有序进城落户。要推动落实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依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和其他劳动权益。要强化民生权益保障。2021年以来,四川省部分地区陆续遭受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遭受较大损失,特别是处在广大农村的人民群众,部分房屋受损不能居住,因病因灾困难群众司法诉求亟待回应。人民法庭要坚持和完善巡回审判制度,继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和“背篼法官”精神,加大诉讼服务站点设置力度,大力推广车载法庭、坝坝法庭、马背法庭等审判方式,开通“老弱病残困”当事人诉讼案件办理“绿色通道”,积极帮助困难当事人办理诉讼费减免和申请司法救助,将司法服务切实送进群众心坎,不断提升农村居民司法获得感。
第三个角色:强化管理、带好队伍,当好“一线班组长”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最基层的单位,是司法服务的第一线,人民法庭庭长作为人民法庭的“排头兵”“领头羊”,不能局限于办案解纷,还要履行好庭长的管理职能,当好服务一线的班组长,带好人民法庭队伍,推进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9月15日,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新闻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小荣指出“要探索建立基层法院院领导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从具有人民法庭庭长任职经历的人员中选配。”这凸显出最高人民法院对人民法庭庭长的高度重视,也释放出对人民法庭庭长的殷切期望。对标总书记的好干部标准,结合“一线班组长”的职责使命,人民法庭庭长还应当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做信仰坚定的带头人。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人民法庭作为基层的基层,应更加注重强基导向,深耕基层之治。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是基础中的基础。坚持强基导向,第一要务就是加强政治建设。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一以贯之抓到底。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对标先进,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从思想上重视政治建设,在行动上体现政治担当,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司法事业忠诚奉献。要高度重视政治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班“能力提升课”上提出“七种能力”,排在第一位的是政治能力。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人民法庭庭长身在基层,直面群众,更要有讲政治的鲜明态度和能力水平,要提高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尤其是要对“宪政”“三权分立”“法官不党”等西方思潮保持清醒的认识,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确保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善于把握大局。法庭虽小,但事关基层治理全局。人民法庭庭长要不断提高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自觉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不折不扣把党中央、最高法院和四川省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要抓好队伍监督管理,做以上率下的管理者。习近平总书记用“十一个坚持”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人民法庭庭长作为法庭的管理者,在法庭队伍建设中发挥着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承担着规范管理的主体责任。管理学上的团队管理,就是要实现几个“1”相加的结果大于单纯数字相加的结果。人民法庭庭长要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1+1+1>3的效果,提高人民法庭工作成效,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首先,律人先律己。“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身教重于言传,作为管理者的庭长,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做到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涵养浩然的正气、昂扬的锐气、蓬勃的朝气,明白权力从哪来、为谁所用,经常反思工作有无失误、是否廉洁。要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三非”工作机制和“八小时以外”行为规范等,经受得住基层“人情关”“社会关”“亲属关”的考验。其次,管理要从严。要履行好“一岗双责”,强化压力传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院、从严管理向基层延伸,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服务观念不强、责任意识缺失等问题,配合好司法巡查、审务督察、专项检查等工作,解决管理缺位、纪律松懈、作风散漫等问题,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要常态化组织法庭干警学习廉政规定和开展警示教育,积极协助各基层法院党组和派驻纪检监察组查处干警违纪违法问题,助力营造风清气正良好生态。要坚决扛起庭长的领导职责,严格落实“四类案件”监管要求,在“感受公平正义”专项活动、长期未结案件消减、判后答疑等工作中加大督促力度。要坚决摒弃好人主义,加强日常监督,严格落实谈心谈话等制度,现在大多数法庭都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临聘人员是重要的人力补充,对于这类人员的监督管理也要同步跟进,不留监管盲区。第三,关心和厚爱。人民法庭大多地处偏远山区、乡村,法庭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等情况普遍不容乐观,尤其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的人民法庭,更是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法庭庭长在严管的同时,也要厚爱。要强化对法庭干警的关心关爱和帮助,有需要上级解决的问题,要及时报告,协助干警推进解决,用心、用情让干警暖心,激励干警心无旁骛干事创业、扎根基层。第四,携手共进步。优秀的法庭庭长,不仅是干警工作上的领导,还应当是干警人生的“引路人”,善于用自己的行动去引导、启迪法庭干警,促进干警把牢思想方向、优化工作方法、健全人格培养。优秀的法庭庭长还要懂得博采众长,取长补短,既运用好干警的特长推进工作,又吸收干警身上的闪光点促成自身的进一步成长。只有做好这两个方面,才能带领干警共同提高、共同前进。
三要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做战斗堡垒的排头兵。人民法庭庭长,大部分都是党员同志,有的还是党支部书记。在2021年的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强调,要把党建引领贯穿人民法庭工作全过程。人民法庭庭长是人民法庭党支部战斗堡垒建设的主力军。要牢固树立以党建带队建促审判的工作理念,持续推进人民法庭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切实发挥党建工作铸魂塑形、强筋壮骨功能。要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助力各基层法院规范人民法庭党支部建设,不管是采取单独设立还是建立联合党支部、党小组等方式,都要始终坚持将支部建在庭上,强化党支部在法庭运行中的组织功能和引领作用。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丰富党建活动载体,创新开展基层党建活动,精心打造党建工作品牌,提升党建工作实效。人民法庭庭长也是意识形态阵地的守护者。人民法庭是法院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端,身处一线的人民法庭庭长要切实守好意识形态阵地。要全面对照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反躬自省深入检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时刻绷紧意识形态工作之弦,加强意识形态学习和对干警的教育,增强对主流价值观作出正面解读和阐释的能力,在办理案件时严格落实“三同步”工作机制,避免引发负面舆情。
- 相 | 关 | 回 | 顾 -
●新《民事诉讼法》施行 全部修正条文+新旧对照表+评述都在这里
●孙怡法官承办案件获全国法院系统优秀案例分析民事序列三等奖
●翻开这本电子书,回顾温江法院这一年!
●温江区召开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夯实联动机制 凝聚全区合力
●强化案例价值引领 温江法院典型案例分享(第2辑)
●多元协同 妥善化解民事纠纷
●强化案例价值引领 温江法院典型案例分享(第1辑)
●《公司法(修订草案)》全文、说明及修改对照
成都温江法院出品
文稿: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校审:林艺 王朝辉
发布:审管办(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