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培红丨《师恩:追忆我的老师齐陈骏先生》出版 附:序言、后记

当代学术 2024-02-19
点击关注| HAPPY WOMEN'S DAY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当代学术”,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图书信息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月:2023年8月

定价:58.00元

ISBN:9787542356758

郑学檬

冯培红同志的《师恩》一书,记述他和恩师齐陈骏教授相识相知的经历,也从一个侧面记述了陈骏兄执教兰州大学的教学、科研业绩,几近齐兄之自传。读之句句生情,乃至动及心灵。

陈骏兄1936年出生,长我一岁。垂髫早慧,超常入学。1957年即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分配到兰大历史系。记得20世纪60年代前期,他曾多次来信,述及上述陇上艰难岁月。其时瘦弱的骏兄却一显天台人的“硬气”,正如有诗所云:“形役心劳尘役人,投身荒漠浴骨筋。悟道究竟在旦暮,信知浮名一毛轻。”

1977年以后,骏兄已判若两人,正如文中所记:改革开放后,他说“吃西北饭,研究西北历史”,重新拾起自信,一发雄心,迎来了成就宏愿的春天。如1980年他领衔创建《敦煌学辑刊》;1991年和沙知、柴剑虹一起赴前苏联查阅敦煌卷子;接着《西北通史》、《枳室史稿》、《敦煌学与古代西部文化》、《河西史研究》、《五凉史略》等著作不断问世,俨然一大家矣。

他诲人不倦,培养了陆庆夫、李天石、王冀青、邵文实、刘永明、冯培红等卓有成就的学者,兑现了自己“吃西北饭,研究西北历史”,为西北服务的诺言。

梁启超《致康有为书》说:“启超等自当继往开来,以报师恩。”是的,师恩最重要的意义是“继往开来”,继陈骏兄传授的陇西之学,开江南敦煌学研究之新时代,应是培红同志之宏愿,吾等亦有厚望焉。

谨此为序,并借以纪念陈骏兄。

2023年6月10日于厦门大学海韵北区寓所

目 录

序/郑学檬(001)

老师与兰大敦煌学的开创(001)

创办《敦煌学辑刊》(013)

进修(019)

赴苏联查阅敦煌卷子(024)

丝路考察(030)

两书一刊(036)

老师的隋唐史研究(048)

老师的河西史研究(059)

敦煌与西部的学术情结——《敦煌学与古代西部文化》介评(070)

老师与胡之德校长(085)

老师的几位同事好友(093)

“三驾马车”与“小三驾马车”(110)

我的两位老师(124)

老师与郑学檬先生的交谊(132)

老师与陈国灿先生的交谊(143)

老师的研究生(154)

初见老师(167)

师生互相串门(175)

临洮行(181)

毕业前夕的河西之行(188)

同学裘斌(194)

故乡余热(201)

老师的故乡情结(212)

校庆(218)

陪老师去榆中校区讲座(224)

师母(228)

老师的黄昏恋(236)

民盟中央委员(241)

吸烟与钓鱼(246)

灌煤气(250)

两度江南讲学(255)

枳(264)

《枳人自传》(270)

西北半世纪(275)

人生无愧(282)

最后一面(286)

送老师最后一程(293)

附录

追忆吾师齐陈骏教授——兼记读研岁月/刘  雯(300)

回忆刘满老师/刘  雯(317)

怀念两位教授/汤长平(323)

睿智的学者,谦和的长者——回忆齐陈骏先生/裘  斌(326)

情系西北,梦牵敦煌——齐陈骏教授学术事迹/买小英(334)

老师的故事说不完(代后记)(347)

老师的故事说不完……(代后记)

今天,是我的硕士导师齐陈骏老师离开这个世界一周年的日子,谨以这本小书献给敬爱的老师!

去年老师不幸离世,我的师兄、南京师范大学李天石教授与我连夜奔赴绍兴,为老师送最后一程。师兄在离开绍兴之前说,等疫情好些,要开个追思会,出本集子,纪念恩师。师兄的设想很好,说到时从绍兴到老师的家乡天台,在卒、葬两地举办追思会。然而,这一年来,疫情一直没有消停,难以组织举办追思会。11月18日清华大学张国刚先生来浙江大学作讲座时,也曾向我问起有无给老师办个追思会的想法。另外,出本集子也非易事,现在大家都很忙碌,文集中的论文在许多单位也不太算成果。因此,师兄的这一设想也就没有着手进行,他也曾跟我商议过其他办法,比如仿照兰大档案馆的《看兰台》第48期樊祖鼎专辑,给老师也出个专辑,以及筹措经费事宜,并让我牵头办起来。但是,我手头只有老师的《枳人自传》与一本讲稿,其他资料都在老师的儿子大受哥那里。虽然大受哥说需要什么他都尽量提供,但他是个脚不沾地的忙人,以前我从兰州给老师寄东西,都寄请大受哥转交,可后来发现他忙得都未转致。我曾问过他张绍重先生给老师题写的“人生无愧”条幅,看能否寻见,也回答说暂时找不到,所以我也就没有太打扰他。此外,去年我忙于编集博士时代的导师施萍婷老师的90岁纪念文集,80余万字,从征稿到编排、校对,花了不少时间,所以也一直没空顾得上齐老师的专辑。

直到上一个月的今天,也就是2022年12月24日,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召开理事会,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郑炳林所长提到,2023年是学会成立40周年,他提议由兰大来举办庆祝会议,因为1983年就是在兰州举办了学会成立大会。这不禁让我想起老师在兰大创办敦煌学的往事,从1979年成立敦煌学研究小组,到翌年编印出《敦煌学辑刊》第1集,以及培养敦煌学人才、承办学会成立大会、获批敦煌学学位点等一系列往事,筚路蓝缕,多有辛劳。当晚,我写了篇《老师与敦煌学》的3000余字短文,追怀老师在兰大创办敦煌学的贡献。翌日,我又写了篇近3000字的《临洮行》,从私人的角度叙写跟着老师去临洮参加陇西李氏联谊活动及野外考察。当时,我刚收到上海师范大学张剑光先生赐赠的《半学术》一书,觉得这样的隽永文章既有历史味,又有人情味,可读性强,也与我写的这两篇纪念老师的文章有点相合,给了我较大的启发。是日晚,我大致列了一下要写的文章题目,没想到竟然列了50个,觉得老师的故事多得说不完。我忽然觉得,这也是纪念恩师的一种方式,而且不用给别人添麻烦。其实,老师的故事也是历史。可是,按照每日一篇的速度,要写到2023年2月中旬,那时已经新学期开学了。当我动笔之初,一周几乎天天有课,寒假的写作任务也排得满满当当,工作本来就超负荷,自然不可能写到新学期开学初。尽管有些日我也尽力赶写两三篇,但实际上能坚持每日一篇已经很不容易。幸好一周后就进入考试周,然后就放寒假了,使我得以安心投入写作。如果不是刚好遇到寒假,我是绝不可能以这种方式写作纪念老师的文章的。当时疫情管控放开,很多人都感染了,我还真怕自己感染,影响写作日程。后来,我决定写到1月24日(大年初三),因为这一天是老师去世一周年的日子,同时也刚好写了整整一个月,想以这些文章作为对老师仙逝一周年的纪念。老师与我相处28年,时间不可谓不长,感情也不可谓不深,他的故事真的是说不尽、道不完,但我只能写到周年祭的日子就停笔,因为研究任务太多,不能再拖下去。

2023年元旦零点前,收到甘肃教育出版社孙宝岩副社长的微信贺年,我当时刚从办公室(积石庐)回家不久,将当日写毕的《故乡余热》随手发给了他。翌日中午,又将新写的《三驾马车与小三驾马车》发给他,他回复说:“这种小文章其实非常有意思。可以将您平时写的弄一个集子出版”。之前在2018年秋,宝岩兄曾向我约过一本通俗性书稿,翌年我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访学时还写过一部分,其中就有写到老师的,但因忙于学术书的撰写,只好半途中辍停了下来。最近写纪念老师的文章,到元旦已经写了10篇,3万字。想着写到老师周年祭的那一天,差不多有13万字,确实可以出本小册子。宝岩兄说:“其实学者们写的这种文章,有故事性,其实也是一种学术史”;“有人有情感也就有温度了”;“您弄好,我先给您出一本”。在宝岩兄的鼓励下,我每写一篇就发给他过目,这也督促我每天坚持写作,无有懈怠。到1月18日写了30篇,10万字,宝岩兄又来微信说:“趁假期您将上述稿件好好梳理一下,斟酌一个好的书名,我今年安排给您出版了!”书名其实早就有了,给恩师写的纪念文章,取名为《师恩》,应该是最贴切不过的了。我十分感谢宝岩兄的信任、鼓励和支持!前年我给甘肃教育出版社交了一本译著,去年交了一本专著,没想到今年又要交这本小书,均由宝岩兄经手玉成,真是太有缘了。老师和我都曾长期在兰州工作,研究的又是西北史,能在曾经的“故里”甘肃出版,我自然是非常乐意,相信老师也是愿意的,1989年他的《河西史研究》就是在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就这样,从2022年12月24日到2023年1月24日,我每天至少写一篇,有时两篇甚至三篇,平均每天约4300字,总共写了13万字。文章写了以后,我发给个别师友与学生看过,承蒙张德芳、李天石、郭锋、王冀青、刘进宝、王秋林、魏伟、雷紫翰、米迎梅、田晓忠、潘日波、裘斌、丁福军、王彩芳等师友惠予指正,提出宝贵建议,王庆昱、李生平在资料上提供帮助,以及郑学檬、吴景山、王寒松、高启安、李亚平、齐陈泽、张卫良、赵泽斌、敖特根、陈丽华、裘斌、郑扬勇、李磊、乔开文、黄丽丽、甄惠娟、梁霞、郑敏瑜等师友所给予的鼓励;刘雯、杨洁、冯晓鹃、李生平、马娟、戚雅荧通校了书稿,指出了许多疏误,尤其是杨洁还到兰大档案馆帮助查阅了相关档案资料;裘斌陪同我访问了绍兴图书馆,得到戴晓红女士的热心接待,并允许我查阅了老师的捐赠书物,在此对以上师友、同学一并表示感谢!所写的诸篇文章中,有7篇在“大西北春秋”、“发现陇右”、“夏鼎”、“风雅天台”、“中国唐史学会”等公众号推送发布,有2篇在兰大离退休处的《常青树》上刊登过,在此感谢程对山、寇天恒、宋翔、陈远明、胡耀飞、杨寿萍等诸位友人的支持和关照! 

特别感谢老师的同乡好友郑学檬先生不顾高龄眼疾,为本书赐序,令人感动!

其实,第一个为老师写纪念文章的不是我,而是比我低一级的师妹刘雯,她在老师亡故次日就写了悼念文章。她是老师与刘满先生合招的硕士,所以同时又写了篇回忆刘老师的。2022年5月,汤长平、裘斌也分别撰写了忆念文章。另外,2012年买小英负责编辑《陇上学人文存·齐陈骏卷》,她写的前言翌年以《情系西北  梦牵敦煌——齐陈骏教授学术事迹》为题,刊于《甘肃社会科学》第5期,这是目前所见对老师最完整的介绍文章。这次征得他们四人的同意,将这些文章一起收入这本小册,以共同纪念老师。同时收入的还有我在2017年评介老师所著《敦煌学与古代西部文化》的书评《敦煌与西部的学术情结》,以供了解老师在敦煌学、西北史领域的学术贡献。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文章是回忆式的,有些更是通过老师的回忆和口述而写成的,错漏之处一定很多,所以只是一份纪念而已。通过这一个月集中回忆恩师的昔日点滴,我也更真切地理解了老师: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的教师,一个对家庭尽心尽力的人;他也是一个平凡的人,身上也存在一些缺点和局限,但我知道,他在各个方面已经尽力了,他的努力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就够了。在这一周年之际,愿老师与师母在天堂里安息,永生净土!

学生:冯培红

2023年1月24日(年初三)于积石庐

2月5日(元宵节)修订完毕

3月5日定稿



01优质文史公众号推荐
“语言学”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



“简牍学”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学术信息;



当代学术”发布人文社科讲座信息和学术热点话题。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语言学”“简牍学”“当代学术”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02推荐阅读

【本人发声】西北大学硕士因“非名校”遭遇辞退,赵静本人发声


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谈“何为学术,学术何为?”


当大学教授变成临时工,大学教育将走向何方?


年仅43岁!国家杰青、985大学教授、博导病逝,曾发68篇SCI……


张宏杰:张献忠杀人考

03温馨提示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当代学术)。


转载仅供思考,不代表【当代学术】立场。


今日文章就到这~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简牍学”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当代学术”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END

编辑:丛晨晨

审核:徐舒琦

来源:“中古史”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冯培红丨《师恩:追忆我的老师齐陈骏先生》出版 附:序言、后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