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的前世今生
欢迎关注我的新公号
最近,看到一新闻,说是著名喜剧演员贾玲成功减肥一百斤。这个力度算是够大的了,我也曾减肥,两年多减掉20多斤,这个速度应该算循序渐进吧。
贾玲减掉100斤后肯定更漂亮了,但作为观众,我还是喜欢看她胖嘟嘟的样子,特别是她很多年前演绎的花木兰,我差点没笑出眼泪来。
但是贾玲的演绎,让某些人不高兴了,何止是不高兴,简直就是要把贾玲打翻在地,再踩上一万只无产阶级臭脚。
在2015年6月27日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节目里,贾玲在节目出演《木兰从军》小品里的主角花木兰。
贾玲版的花木兰嘴啃烧鸡出场,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被父亲骗去当兵,见到壮汉更是流鼻血,是搞笑的傻大妞形象。
于是一个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发出战斗檄文:
该剧完完全全地颠覆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心中的英雄形象,将其恶搞成了个贪婪呆傻、猥琐丑陋、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如此一来,既破坏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统性,又严重伤害了国人尤其是木兰家乡人民的感情……我们对你们的这种行为表示极大的愤慨,并提出强烈的抗议!
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横空出世了,把花木兰这个传说中的虚构人物据为己有,并发誓捍卫她的名誉权。
不过按照中国的现行法律,花木兰显然不属于革命英烈,至少革命英烈必须是真实存在的真实人物,而花木兰这个人物是否存在过都非常有争议,所以不可能按照处罚诋毁英烈的法律来法办贾玲。
但是,按照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的观点,花木兰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心中的英雄”,所以恶搞不得,必须道歉。这还不够,贾玲道歉之后,花木兰研究员郭义方再发声,他认为“恶搞”趋势应该及时刹车。为此,建议进行文化立法,“现在贾玲道不道歉,只是道德上的问题,如果有立法,就可以用法律惩处”。
诋毁花木兰不能按照处罚诋毁英烈的法律来办,那么是不是要专门立法,保护文学作品中虚构的英雄人物的名誉权?
一直以西游记代言人自居的六小龄童,在微博上为贾玲的道歉点赞,“好开头!那恶搞玄奘大师及世界名著《西游记》的影、视、剧、网络小说的诸位怎么办?”似乎从贾玲开始,一切有过恶搞的创作者都应该自觉开始排队道歉了。
按照六小的逻辑,他自己就没有“恶搞”《西游记》吗?他演绎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打上凌霄宝殿,踢碎凌霄宝殿牌匾,把玉帝吓得钻到桌子底下高呼“快去请如来佛祖”。
原著是这样吗?我们来看原著:
。。。。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幸有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执殿。他见大圣纵横,掣金鞭近前挡住道:“泼猴何往!有吾在此切莫猖狂!”这大圣不由分说,举棒就打。那灵官鞭起相迎。两个在灵霄殿前厮浑一处。
如此,孙悟空根本没有进灵霄殿,只打到灵霄殿外的通明殿里,就被保安王灵官挡住。再看玉帝的表现,有被吓得钻进桌子底下喊“快去请如来佛祖”吗?
原著是这样描写:
众神把大圣攒在一处,却不能近身,乱嚷乱斗,早惊动玉帝。遂传旨着游奕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
可见孙悟空根本就没进到凌霄殿,面都没见到,更别说把玉帝打到桌子下去了,而且玉帝是传旨去请如来,不是去求如来,整个过程都应该是比较淡定。
玉帝怎么说也是道教的最高神,六小版的《西游记》把玉帝演绎成成钻进桌子底下喊救命,算不算恶搞?又算不算亵渎道教最高神?
当然,我不这样认为,创作自由属于言论自由的一部分。但是按照六小的逻辑肯定算恶搞、亵渎玉帝了,请问六小要道歉认罪吗?
六小龄童除频繁参与各种西游研讨活动外,对国内外各种所谓恶搞更是义愤填膺,似乎孙悟空就是六小龄童的私人财产了。
花木兰和六小的孙悟空一样,今生已经成了一个符号、一种图腾,更成了某些人搞文化专制的工具了?
花木兰何许人也?按照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的观点,花木兰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心中的英雄”,即使这个虚构的人物是英雄形象,我们也必须搞清楚这个英雄是谁的英雄?
我们穿越到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之北魏,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鲜卑族,起源于西伯利亚,远祖游牧为生,有不少学者认为,“西伯利亚”的“西伯”和“鲜卑”,其实是同一个词源,这也正是它们读音非常近似的原因。
鲜卑人攻入中原,在黄河流域模仿中原汉人的模式建立起政权,但这对中原汉人绝对是灭顶之灾。“十室九空”这个成语就从这个时候来的,这时发生了什么不用我多赘述了。总之,因为鲜卑的攻入,对中原汉人来说几成人间地狱。
鲜卑人在黄河流域建立起北魏政权,也同样遭到了来自蒙古高原的柔然的冲击。柔然是崛起于蒙古高原以及蒙古高原以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寒地区以游牧为生,为了生存,是必然要劫掠温暖富裕的地区。
此时已经入住中原的鲜卑人,黏然过渡到了更先进的社会形态,自然看不起和自己曾经一样的游牧民族柔然。鲜卑称柔然为“蠕蠕”,这是一种侮辱性和歧视性的称呼,比中原王朝称呼周边民族为蛮夷的性质更恶劣。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认为柔然智力低下,是不会思考的虫子,下令鲜卑军民将柔然侮辱性改称“蠕蠕”。
但是在拓跋焘眼里的这只不会思考的虫子,却很明白为了生存,必须要把劫掠的目标对准在温暖的黄河流域的鲜卑北魏了。于是就像以前游牧民族劫掠中原汉人一样,柔然也开始劫掠鲜卑北魏了。
既然鲜卑北魏的北部边境警钟长鸣、烽烟四起,那可汗就开始大点兵了,这场战争一打就是12年。
于是木兰就闪亮登场了。
这场鲜卑对柔然的战争,在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有生动的描述,但我们似乎不可以把一首民歌或者叙事诗歌当成正史,这应该只是属于文学作品。
这部300多字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位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她就是花木兰。
这首《木兰辞》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已经无法考证了,是鲜卑人?还是在鲜卑北魏统治下的汉人?不得而知,但对原诗进行润色增减的肯定是汉人中的文人士大夫了。
到了宋朝,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河南府法曹参军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其中就收录了经过郭茂倩润色的《木兰辞》。
《木兰辞》描写了女子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12年的经历。可以肯定的是木兰绝对是鲜卑人,因为北魏不允许汉人从军,汉人负责耕种,鲜卑人负责当兵打仗。但是根据《木兰辞》的描写,鲜卑女子应该必须从事生产,也就是纺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可汗来点兵了,所有鲜卑人家庭应该至少出一名男子从军。但木兰的阿爷(父亲)年纪大了,而木兰没有兄长,弟弟又太小,于是木兰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按照《木兰辞》里的描述,此时的鲜卑北魏实行的是府兵制,也就是征你来当兵,你自己出钱买装备。而且当时的北魏,商品经济应该比较发达了。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买好装备,女扮男装,替父出征: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跟随大军渡过黄河,很快就打到黑山头了,如果这个黑山头和今天呼伦贝尔的一个古城是同一地点,那么鲜卑大军就已经攻入了蒙古高原边缘了
这里称呼柔然为“胡骑鸣啾啾”,似乎应该是后来汉族文人士大夫润色的,也就是说《木兰辞》从在北朝诞生到宋朝被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一直在被文人增减润色的,而且之后一直在增减润色。
从军12年,木兰没有被揭穿女儿身份,似乎是一个奇迹。打胜仗凯旋了: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这里一会称“天子”,一会称“可汗”,有理由相信更是后来的汉族文人士大夫在增减润色。也就是说这个故事大家一直编。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表明这首民歌的到了唐代初年大家还在编,因“策勋十二转”这种制度始于唐高祖武德七年,之前虽然也有“策勋”制度,但并无“十二转”之说。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到了宋朝被编入《乐府诗集》的《木兰辞》,整篇都没有提到一个花姓,也就是说,在《木兰辞》里,木兰并不是姓花。而且木兰不是汉语,是鲜卑语,是鲜卑人的一个姓,意思是富裕。木兰家应该确实还算富裕: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说明木兰家还是比较富裕的。
花姓怎么来的?还是汉族文人润色的。
记载在的祖冲之《述异记》、李亢《异志》里有提到木兰姓花,但还没有被公认。
花木兰姓花被公认来自于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的《雌木兰替父从军》,剧中自称:
“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
自此,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
看看,花木兰的姓名有了,《木兰辞》里的老爹“阿爷”的姓名也有了,老妈、弟弟妹妹的详细信息也有了,可是到了明代才有。
徐渭这般给自己剧中的主人公命名,可以说是随兴所至毫无依据可言。以“花”为姓,其实是表示人物出自虚构,因“花”在古代有迷惑人、不真实的用意。元明杂剧里的“花关索”,即是指关索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关羽并没有这样一个儿子。
但是清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曰:“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这会木兰又姓朱了,还是生于唐朝初年,和南北朝北魏时期相距甚远。
木兰姓啥说法还有很多,有木兰是姓魏的说法,也有一说为木兰姓韩。另据《新唐书》载:“少女木兰,姓任”。
民间传说和“民间述史”很多时候都是自相矛盾的。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做了个总结,说:“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木兰辞》想要传递的,其实是一个女性征战沙场获取功名的传奇故事。所谓“热烈赞扬了这位女子保家卫国的热情”,只是后人一种强行附会。但这还不够,于是花木兰的故事又有了新的增减润色:
元代的侯有造“考据”说木兰姓魏,说她代父从军屡立奇功,凯旋归来后皇帝垂涎其美色,欲将其纳入后宫,木兰以死拒之,以全贞节。不过女扮男装12年不被发现,貌似不可能是前挺后翘美少女,只可能是五大三粗女汉子、虎背熊腰少女心;
明朝嘉靖年间,保定知府给木兰修庙,说是要赞颂木兰“移孝为忠”的高尚德操;万历时代,黄陂县令上奏朝廷要给木兰建庙,又给木兰戴了一顶“动神人护国之念,启士民忠孝之心”的高帽子;
清代,光绪二十年编写的《亳州志》,继续了了那个皇帝想将木兰纳入后宫、木兰自杀身亡以全贞节的故事,皇帝们是不是都喜欢五大三粗女汉子?
类似的还有很多,道光时代的《忠孝勇烈奇女木兰将军传》做了个总结:
“木兰,木兰,须要晓得女子所重者在节……总是要全一个节字。”
总之,木兰这个虚构的鲜卑女英雄已经完全汉化了,以至于在今生还在继续被点赞,成了美国人刘亦菲化身的真正的中华民族儿女。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