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旦海龟博士杀人案昨日宣判

沈志伟45 毛别在江湖
2024-11-26

欢迎关注我的新公号

2021年6月轰动一时的复旦大学数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遇害案,昨日作出一审宣判——凶手姜文华被判处死缓、限制减刑。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通报,2月1日上午,上海二中院依法公开宣判被告人姜文华故意杀人案,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姜文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对被告人姜文华限制减刑。

被告人姜文华是复旦大学的一位海龟博士,他杀人了,杀的是他的领导,学院的书记。至于作案原因,根据综合讯息,杀人嫌犯博士姜某疑似因科研考核不达标,面临被学院解聘的绝境,在学院党委书记当面向其宣布解聘决定时突然发难,杀害了该书记。

这个事情不好评论,怕说错了政治不正确。而网上各种说法都有,但可以肯定的是嫌犯姜某身为博士、贵为副教授,其实是临时工。

现在公立大学和研究机构, 员工分为三大类:

一是由上级任命的管理干部(公务员编制);

二是有正式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

三是没有正式事业编制的合同制聘用人员。

前两类人员是不能随便辞退和解聘的,即使按劳动合同法来管理的人员,也属于法律上无固定工作期限人员。

像姜文华这样没有“编制”的合同制聘用人员,其实只是临时工,要想入编,除了学术上足够优秀,情商也不能低,要“会来事”,见到在院长、书记等领导要哈得下腰。

但偏偏在这点上,海归们不少受了“西方有毒思想”的熏染,有点恃才傲物,目无领导,被“穿小鞋”就难免了。

也就是说海龟嫌犯也许可能真的被“穿小鞋”了,受到了不公正对待,但那又怎样?作为知识分子,还是要向老祖宗屈原学习。

毫无疑问,屈原绝对是一位好同志。“怀王虐我千百遍,我待怀王如初恋”,最后郁郁不得志,投江而死。

不确定屈原投江到底是殉楚国还是殉怀王,但屈原显然可以算是王朝弃儿的典型代表,忠君爱国却被抛弃。

但这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屈原不找组织麻烦,不找怀王的麻烦,即使要投江自杀了,还是对怀王念念不舍。这个就太正能量了,虽然投江不正能量,但投江不麻烦组织就太正能量了。

“怀王虐我千百遍,我待怀王如初恋”的屈原在同僚互相算计的险恶官场落败了,屈原憎恨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但屈原还是无限忠于怀王。即使被免去三闾大夫,流放于当时江南蛮荒之地,也不改初衷。比被“穿小鞋”了、受到了不公正的博士姜某的委屈不知道要大多少倍?看看人家屈原。

屈原在得知楚怀王客死秦国及楚国国破家亡之后,悲从中来,加之郁郁不得志,最后投江而死。

不确定屈原投江到底是殉楚国还是殉怀王,但屈原显然可以算是王朝弃儿的典型代表,忠君爱国却被抛弃,最后自我解决是所有王朝统治者最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被历代王朝推崇了是再正常不过了。

于是屈原的故事一讲再讲、一传再传,最后登上了神坛,在身后享受千年的冷猪肉。

说完了凶手,再来看看“受害人”王书记。王书记为什么会被害?

我们可以从某旦的博士祭酒、中书舍人猪刚彘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深夜疾书,写下了千古名篇《求仁得仁、永珍安息》的祭文里寻找答案。

永珍遇害十日,校方有此说明,以正视听。当初事发突然,行凶之时并无目击者,而死者已矣,凶手在警,亦无从问得事实也。然谣言疾起,毁谤日滋,长篇大论,有如宿构,其势汹汹,席卷全网。唯复旦师生,不为所动。此岂爱校心切,可以罔顾事实?实赖永珍人品口碑,在周围人心目中屹立不倒。君子之泽,三世不斩,区区十日,又何足道。仁者不寿,吾侪所恸,求仁得仁,永珍安息!

我眼神不好,乍一看,还以为是悼念马永贞,仔细看才知道悼念的是海龟博士杀人案中的死者书记王公永珍同志。

博士祭酒、中书舍人猪刚彘同志使用了“求仁得仁”这个成语,网上很多公众号写手深挖这个成语的本意。总结起来简单说就是求仁得仁,意思是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出自《论语·述而》。我觉得是多此一举,还是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一语中的“意思是自己找死”

所谓“自己找死”无非就是网传谣言说是什么王书记给海龟博士姜某穿小鞋,对他处处打压,肆意摩擦。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请看某旦大学对王书记的评价:

挑个重点,某旦大学是这样评价王书记的:同事好友、师长学生纷纷在微信朋友圈追忆王永珍同志在日常交往中的为人和善、工作勤勉、忠于职守、甘于奉献、关爱亲人、关心同志,表达哀思。

看到没有,这里的重点词是“为人和善、关爱亲人、关心同志”,这样好的一个同志,怎么可能对一个海龟博士处处打压,肆意摩擦?但求仁得仁是怎么回事?方舟子说“意思是自己找死”,王书记是这样求仁得仁吗?

但是有网友评论说:求仁得仁,很简单的理解就是我追求什么最终得到了什么,没有人会追求被一刀暴毙吧?

其实历史上这样求仁得仁的故事还真不少,比如说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开国元勋右将军、假节、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西乡侯张飞张翼德同志就是这么一位“求仁得仁”的典范。

张飞怎么求仁求死的,大家都知道,《三国志》有记载,《三国演义》则更加艺术化描写了,就是被部将张达、范强暗杀的。

张达、范强作为张飞的部将为什么要暗杀张飞?《三国演义》里的描写是张飞要为关羽报仇,率部东征伐吴,但要三军挂孝出征,就是全军将士都必须穿白衣白甲挂孝,张飞命令部将张达、范强三日内准备好全军的白衣白甲。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于是张达、范强就求张飞宽限时日,说三日内无论如何备不起全军所需的白衣白甲。

张飞大怒,把二人吊起来,自己亲自动手用鞭子鞭打二人,打得二人口吐鲜血、遍体鳞伤,打完后对二人说:必须三日内备齐所需白衣白甲,否则三日后杀你二人祭旗。

张达、范强不甘心坐以待毙,就在晚上趁着张飞喝醉酒躺卧大帐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刺死张飞,还割下了他的脑袋投奔东吴。

张飞就是这样自己把自己求死了,但这是《三国演义》的描写,而《三国志·张飞传》的记载就简单很多,没有“白衣白甲”这个场景。

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之,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根据《三国志·张飞传》的记载,张飞逼迫部将在三日内备齐白衣白甲,全军挂孝伐吴的场景完全是虚构的不实之词,是谣言,就如某大学对王书记的评价那样,是“妄加猜测、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网络言论”

尽管逼迫部将三日内备齐白衣白甲是谣言,但根据《三国志·张飞传》的记载,刘备常常告诫张飞:“你过度运用刑法,又随意鞭打将士,还把这些被打的人安排在身边办事,你这样做会自招祸害的!”张飞听后仍不悔改。刘备征伐东吴,张飞遵令准备率领一万人马,从阆中出兵赶赴江州与刘备会合。临发兵前,张飞的帐下部将张达、范强杀害了张飞,并割下他的首级,顺江而下投奔孙权。

但《三国志》这段记载就可信吗?,别说白衣白甲的场景没有,就是《三国志》也并没有直接记载张飞随意鞭打将士,而是从刘备口中说出来劝诫张飞的话。再说张飞被张达、范强杀害之前,《三国志》也没有记载着两人被张飞鞭打。

所以总结张飞张翼德同志光辉的战斗的一生,“热爱先主为人和善、关爱亲人、关心同志体恤士卒,深得广大蜀汉普通士兵的爱戴”的一生。张飞同志被刺身亡,完全是东吴境外敌对势力挑拨的结果,凶手潜逃到东吴就是有力证据。广大普通士兵依然爱戴张飞同志。

蜀汉政权的博士祭酒、中书舍人猪刚彘前世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深夜疾书,写下了千古名篇《沉痛纪念张飞同志光辉的战斗的一生:求仁得仁》

翼德遇害,朝廷有此说明,以正视听。当初事发突然,行凶之时并无目击者,而死者已矣,凶手在逃东吴,亦无从问得事实也。然谣言疾起,毁谤日滋,长篇大论,有如宿构,其势汹汹,席卷全网。唯汉蜀汉士卒,不为所动。此岂爱蜀心切,可以罔顾事实?实赖翼德人品口碑,在周围人心目中屹立不倒。君子之泽,三世不斩,区区谣言,又何足道。仁者不寿,吾侪所恸,求仁得仁,翼德安息!

说明:“蜀”是魏吴对刘备集团的蔑称,刘备集团还是自称“汉”,猪刚彘前世的祭文里出现了“汉蜀汉士卒”、“爱蜀心切”等词汇,所以怀疑蜀汉政权的博士祭酒、中书舍人猪刚彘前世是魏吴间谍,用春秋笔法污蔑张飞张翼德同志。

往期回顾:

自媒体嗨森了——德州要独立,俄罗斯将驻军独立州

花木兰的前世今生

荣誉雅利安人匈牙利为啥搅局欧盟援乌?

唐僧为什么也杀人?

老舍谈《1984》,却一语成谶预料了自己的命运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毛别在江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