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平轮往事:这则寻招广告让人心碎

越书房 浙江出版传媒 2024-03-13

编者按:

本月19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即日起恢复旅行社经营台湾居民来大陆团队游业务。我们热忱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旅游观光,游览大好河山,看看各地发展新貌。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台湾省内民众的热烈讨论与期盼。今天,两岸之间不仅有着大量的经济和贸易往来,而且来祖国饱览壮美河山也再次成为现实。两岸同胞都深知,这样的局面来之不易,74年前的一场海难永远在提醒我们——和平弥足珍贵,两岸之间的旅途也曾经充满了苦难与悲恸。

1949年2月13日的《东南日报》(浙江省档案馆馆藏)


1949年2月13日,《东南日报》杭州版的头版上出现了一则“寻招”的广告。这则“寻招”广告的上方是一位中年女性的黑白证件照,大致内容是《东南日报》社一位名叫刘子润的男子,重酬“寻招”黑白证件照中的这位女士——张静梅,她在“太平轮失事后至今情况不明”。
张静梅是杭州人,是《东南日报》上海版业务部经理刘子润的妻子。在74年前的小年夜,在旧时代即将落幕、兵荒马乱的时刻,张静梅带着养女梅子从上海登上了严重超载的“太平号”轮船,前往台湾地区的基隆港。

1949年1月27日深夜,太平轮在舟山海域和“建元号”货轮相撞而沉没,两船千余人仅有38人获救。这起事故也成为整个民国时期影响力最大也最为惨烈的海难——在悲剧发生74年后,它仍然会被我们记起,成为大时代流转中不可磨灭的记忆之一。

从1948年9月中旬的辽沈战役开始,到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中国正式拉开了新旧时代更替的帷幕。在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区,一场从官方到民间的“台湾大逃亡”开始上演。

太平轮是美国建造于一战期间的一艘货轮,吨位2500吨。1948年7月,上海的中联公司以每月7000美元的代价租赁过来,改造成客货两用的船,往来于上海和基隆,以应付突然激增的运输需求。太平轮还一度前往葫芦岛和青岛,参与运送士兵和战争物资。

太平轮现在没有照片存世,我们只能从吴宇森的电影《太平轮》中了解它的大致模样

彼时,整个社会充满了动荡不安的气氛,太平轮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这种气息——回顾太平轮的整个沉没过程,充满了很多在平常看起来不可思议的错误。

1949年1月27日是太平轮第35次从上海前往基隆。投入航运以来,太平轮每一趟都是超载的状态。由于半个月前淮海战役中国民党的惨败,逃亡潮让超载的程度更加夸张。
太平轮的额定船票只有508张,但当天船上的乘客超过了千人!货物超载更是夸张,船上堆满了各种物资,有国民党“中央银行”的大批金银及债券,有古董,有印刷机,有汽车。当天太平轮还推迟了开船时间——就为了装上600吨钢材!

严重超载的太平轮直到傍晚6点才开船。为了躲开国民党的宵禁规定,太平轮竟然全程关灯航行!更离谱的是,深夜时分,太平轮航行到了一片漆黑的舟山海面,这时竟然还没有开灯,原因是船长和船员们都忘记了!
当晚11点45分,太平轮和建元轮相撞前的一刹那,太平轮的驾驶室里空无一人,原来,船长、大副等人都去喝酒庆祝小年夜了,至于驾驶室交班给谁——没人管了!

无数不可思议的失误组合在一起,惨剧就此酿成。

太平轮和建元轮相撞后,建元轮立刻沉没,太平轮坚持了45分钟后也最终沉没。

由于深冬的海水冰冷刺骨,1000多名乘客中的绝大多数人被溺冻而死,直到凌晨,才有38名乘客被一艘路过的澳大利亚军舰救起。

在这起可怕的海难中,当时正准备搬迁往台湾地区的《东南日报》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不仅100多吨的印刷机器和新闻纸沉海,另有报社员工及家属共有9人遇难——本文开头“寻招”广告里的张静梅和养女梅子就是其中的两位。

创刊于杭州的《东南日报》是解放前沪杭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在1946至1947年间,金庸也曾在《东南日报》工作过近一年时间。《东南日报》创刊于1927年,终刊于1949年,整个过程历经22年,在它身上浓缩了大时代的风云变幻。

1937年,位于杭州众安桥的东南日报社新大楼落成。(浙江省档案馆馆藏)

根据1995年召开的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座谈会的精神,浙江省出版了一系列涉及相关史料的图书,《老报人忆〈东南日报〉》作为“浙江文史资料第61辑”,由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编写,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发行。

《老报人忆〈东南日报〉》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主编:何扬鸣 顾问:王遂今 编审:叶炳南 

执行编辑:吴京华

出版单位: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年10月第1版


由于有多名员工罹难及大批物资沉海,《老报人忆〈东南日报〉》一书中相关章节提及了当年轰动一时的“太平轮”海难。

《东南日报》的元老严芝芳在该书中写了自己的回忆,章节名为《九五老人道内情》。在这个章节中,严芝芳回忆称,1948年10月间,《东南日报》的老板胡健中让手下从杭州运走了一批印刷机和电影放映机等物资。这批物资被运上了1月27日的太平轮。
第二天就是农历除夕新年,“杭版职工正在大会餐之际”,传来了太平轮沉海的噩耗。《东南日报》杭州版遭受了巨大损失,但员工没有得到任何赔偿,保险公司所赔偿的150万元金圆券,全部被报社老板胡健中换成了黄金,“带到台湾去了”。

1948年进入《东南日报》做记者的倪国宏在该书中也有回忆章节,名为《在杭州版最后的几个月》。《东南日报》印刷厂的老工人韩仁海当时登上了太平轮押送报社物资,《在杭州版最后的几个月》一文中回忆了韩仁海的一个细节,让人唏嘘不已:临行前,报社同仁在杭州众安桥附近的一家饭店设宴为韩仁海践行。席间,有人开玩笑,韩仁海啊韩仁海,你这一去不要如石沉大海。不承想,一语成谶,玩笑话竟变成残酷的事实。

太平轮沉没多日后,刘子润在《东南日报》上连续刊登这份“寻招”广告。个人猜测,之所以用“招”字,或许刘子润是希望妻子和养女的魂魄归来吧。

随着时局的剧烈震荡,刘子润在杭州为妻子筑了一个衣冠冢后,就匆匆前往台湾——只留下了《东南日报》上这一份让人感伤的“寻招”广告,永远见证着那个激烈且澎湃的新旧交替大时代。

当时能够拿到一张船票前往台湾地区的,要么是有权势、有影响力的国民党上层人士,要么是有钱的阶层,也正是这批人,成为后来台湾地区精英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平轮也不例外,在这起海难中罹难的高官名流、富豪士绅不在少数,这也是为什么台湾地区始终有浓重太平轮情结的原因所在。

2014年,知名导演吴宇森拍摄了电影《太平轮》
2010年5月25日,太平轮海难的生还者和罹难者家属在舟山相关海域举行了一场纪念仪式,告慰逝者与过去的苦难年代。

在当年太平轮失事的海面,家属齐放千纸鹤(朱丹阳摄影)

时间一转眼又过去了13年,今年是太平轮海难发生的第74个年头。太平轮用自己的命运说明了一件事,在大时代的激烈变幻中,哪怕是非富即贵的阶层,很多时候也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甚至会成为牺牲品——所以,要避免战争的噩梦,和平统一才是台湾地区的最好选择。
太平轮未能抵达它的终点,没有完成它的使命,但让我们记住它的名字吧,它代表了无论什么时代,人类对于未来最朴素而美好的祈愿——太平,永远要太太平平。

作者:浙教社  唐延松

部分图源于网络侵删


稿


越书房诚邀集团内外书友投稿分享与书相关的点滴(有偿投稿),可以是由一本书想到的,也可以是做书的感悟,浙里有好书,浙里有故事。投稿邮箱:ysc@zjcbcm.com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 往期精选 ■

比短视频更上头的微短剧来了!

芯片之战,我们不会输,也不能输

从小人书展开:一家美术社激荡的历史


来源 | 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思想引领时代  知识服务用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